《山海經》中有載:「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眾所周知,每個民族或是部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也都有著獨特的圖騰崇拜以及獨特的風俗。史料中所記載的動物便是穿青人所信奉的圖騰——山魈。
我國有56個民族,但這其中並沒有穿青人,他們的身份證上也有所不同,那麼他們又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
一、「穿青人」的故事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的是,作為未被識別的民族,如今的穿青人不能稱為一個民族,而應當是一個成員共同體。
穿青人,又稱穿青族,是我國民族歸屬尚有爭議的民族,且以目前我國所劃分的56民族中,穿青人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民族之中。
儘管如此,穿青人其實已經有久遠的歷史了。在很早之前,穿青人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自稱為土人,最大的原因便在於認為大地是他們的母親,土是最美好的信仰。
而在1984年所發布的《穿青民族成分問題重新調查報告》中,則是對穿青人的歷史做出了一個簡單而較為可信的說明:穿青人經歷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宋國滅楚國後將其流放到宋國南部而變成宋人......在陳友諒戰敗後,穿青人的祖先們經過了10多年的逃亡生涯,最後在貴陽生存了下來,到至今發展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穿青族」。
按照這個說法,穿青人也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聯姻的後代。且在流亡貴州省一帶後,在當地安家下來後,他們開始以農業為生,開墾田地、種植莊家,並與當地的土族結婚繁衍後代。
可見穿青人與土族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這也是為何他們會對於大地那麼信奉,他們的圖騰崇拜——山魈(所謂的山神)也是與此有關係的。
他們定居在偏遠的深山之中,遠離中原民族,閉塞的山中和久遠的歲月讓他們形成了一個特殊部落——穿青。事實上,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傳統服飾與其他民族的很大不同,且幾乎都是青色的服飾,所以有了「穿青人」。
而他們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諸如衣食住行、神明尊崇、語言文字……
二、獨特的文化和習俗
(1)首先是服飾
值得一提的是,穿青人有一個與漢族很不同的標誌,那便是他們從未有過婦女纏足的傳統。
關於服飾,其實在前文已經提到了,穿青人名字的得來便是因為他們的服飾幾乎都是青色的。更加具體地說,穿青人的衣服是由青、藍兩種顏色布料拼湊而成,並且是有名的「三節衣」。
而所謂的三節衣其實指的是兩節袖的花衣服,衣身的上節到腰部,是青色的,而下節則到小腿,為藍色。並且在衣腳處是用白布鑲邊,在衣襟處則是鑲了雲勾花邊。在衣袖的主袖之外,還有兩層活動的套袖,且一層比一層短,看起來就好像是古代武士的護肩甲。
(2)其次是在飲食上
穿青人在飲食上有諸多的禁忌,例如是不吃天上飛的雕、鴿、雁,不吃地上跑的牛、馬、犬。
(3)第三便是本土的宗教信仰
穿青人的信仰很高,在其生活的地方有修建著許多宗教場,諸如平水聖王廟、孝佑宮、楊府殿、三港殿、太陰宮……此外,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五,為了驅趕瘟疫,迎接新的一年,會由穿青人的巫師披上毛皮裝扮成崇拜的山魈,到各村各戶去舉行儀式。
可以說,他們對於敬奉祖先、尊崇神明有著濃厚的信仰,宗族文化非常濃鬱。
(4)最後便是穿青人特色的語言了
穿青人有著自己的語言,他們將其稱為「老輩子話」,其實是一種流傳在貴州的黔南以及黔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與江西、湖北、湖南的漢語方言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和淵源。
時至今日,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年輕一代的穿青人已經很少使用這一「老輩子話」了,不過在他們的口音之中,還是能夠聽出一些這種方言的痕跡。
除了這些大的不同之外,穿青人還有一些獨特的風俗,諸如在一些喜慶的重要場合上唱山歌的習俗。最為常見的便是「穿青人」的訂婚典禮上,每每這個時候,新郎總是會帶一幫男性朋友到新娘家去大聲唱情歌,用來唱歌的話是他們的家鄉話,而歌詞的內容便是新郎心中最想說的話。
而女方聽到男方的心意之後,也會以唱歌的方式回答,氣氛甜蜜而歡樂。
可見穿青人有許多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俗。而儘管在穿青人的身份證上已經註明了他們的「特殊」身份,所屬的民族並不在五十六個民族之中,但他們依舊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同樣是中華兒女。今天的穿青人又是怎樣的一番面貌呢?
三、雖不是56民族,同樣是中華兒女
毋庸置疑,如今的穿青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沉澱下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俗,同時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穿青人的人口數量在六十七萬人,且貴州省畢節市的織金、納雍兩縣人數都超過了二十萬,而勺窩鄉定居的則幾乎都是穿青人。
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穿青人的身份證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證明,他們的第一代身份證上民族是「青」、「青族」,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也就是2014年時,「穿青人」首次被寫進了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
除了所屬民族的特殊,穿青人在其他的方面並沒有什麼不同於56民族,交通住宿文化教育皆是如此。
眾所周知,少數民族都是有高考加分的政策的,那麼無法歸屬於56個民族的穿青人能不能高考加分呢?
實際上,穿青人雖然作為「未識別待定民族」,但因為人數上較少,所以也能夠享受著少數民族的待遇,高考會增加10分。
面對國家給予他們的公平待遇,穿青人亦是十分感恩,且穿青人本就是樸實善良的人。他們生活於大山中,過著日出日落的平靜生活,每每有外人到來時,他們也總是微笑待人,熱情好客。
而在城市居住的穿青人,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他們的生活習慣已經越來越與我們相似,過著普通的生活。
小結
時至今日,穿青人已經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習俗,是一個不同於56民族的存在,這也是為何他們不願意掛靠在任何一個民族之內。
儘管他們並不屬於人們所熟知的56民族,也沒有被正式地列為一個民族,但他們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同樣得到了關懷與尊重,同樣享受著少數民族的某些特殊權益。足以證明了,在中國,人人平等,並不存在民族歧視,對穿青人這一特殊的群體亦是如此。
縱觀歷史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其他的民族存在,但他們隨著與漢人之間的互通,或是其他的原因,使得他們的民族和文化走向了消逝。這也警醒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不可少。
對於如今的穿青人來說,亦是如此,在民族的融合中,同樣要盡最大的努力保留自己的獨特文化特色。
參考資料:《山海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