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周恩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當中,誕生了很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也並不是固定的,戰亂以及其他的原因導致有一部分民族消失了。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民族的數量被確定了,一共有56個。各個民族的人互相鞭策,互相進步,共同發展我們的新中國。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非常高的兼容性,慢慢的每個民族之間的界限也變弱了。但是中國的56個民族有一部分人不認可,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個極其特殊的民族。他不屬於56個民族之一,有人說他是第57個。而這一民族有將近70萬人,在身份證上也有特殊的標記。
第"57"個民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分布的非常的特點,絕大多數分布在中國版圖的西南地區,也就是雲貴川一帶。在貴州境內有十幾個縣城,他們的民族並不屬於56個民族之一,當地很多人都叫他們穿青人。我們如果要回顧穿青人的歷史,就要把時間倒回到六百多年前的朱元璋時代,在明朝的初期,雖然大明的江山已經穩固,但是仍有一部分小地方還沒有歸順大明。
當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派遣了大明30萬的軍隊來攻打雲貴西南地區。西南地區的一些小勢力最終沒能抵擋得住明朝軍隊的進攻。這裡也被納入了明朝的江山,在這之後,這30萬的明軍部隊就撤回到了中原,只留下一少部分人駐守在此地區。
這些人駐守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少數民族,生活習性跟他們也不一樣。不過駐守的軍隊仍然保持著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慢慢的時間過到了600年後的今天,雖然現在那群駐守官兵的後代已經和當地的居民融為一體。但是他們還是像600年前一樣,保持著獨有的生活習慣。而他們的名字也源自於這種習慣。這些人非常喜歡穿明朝時期的青色衣服,穿青人的名字也就被人傳開來。
九蠻夷
明朝軍隊駐守在那裡鎮壓著一方的人民,但他們卻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就這樣他們被當地人接納。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的時代,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關於少數民族的法律,其中就包括穿青人。當時清政府把他們也列為了少數民族之一。並稱之為"九蠻夷"。除了穿青人之外,還有彝族,苗族等等其他八個民族。不過,即使清政府給他列成了少數民族,但他卻依然獨立於少數民族和獨立於漢族之外。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當地的穿青人想要成立一個新的民族。最後這個請求到最後沒被通過,也沒有被認定為少數民族,於是他就成了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首先我們國家對的少數民族是有一定嚴格的要求,如果追根溯源的話,穿青人的先祖,他也是漢人,所以說他們是漢人的後代,而且穿青人他並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沒有本民族獨特的語言。
身份證很特殊
經過這幾百年的發展,穿青人已經形成了族群,現在登記的穿青人一共有六七十萬人。雖然他們一直想讓把穿青人單獨列一個民族,但最後的結果卻並沒有成功,由於他們在民族一欄屬於非常特殊的存在,所以乾脆就直接寫上了三個字"穿青人"。這也是他們身份證和別人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其他人口中所說的中國第57個民族。雖然他們不屬於56個民族之一,但是他們仍然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雖然說穿青人的祖上是當時的漢族,不過在長時間與少數民族的接觸當中,他們也流傳下來很有趣的一些習俗。穿青人的家庭組織一般都是父親家長制,類似於有父親在外掙錢養家。妻子安心的管理好家務的意思,而且穿青人他們以猴子為圖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穿青人都會扮演成山魁的模樣走街穿巷,這也寓意著想要驅趕走一些疾病,祈求平安。
《水城廳採訪冊》記載"凡居宅原供有壇神者,在堂西北隅,以竹篾編如小篼形懸壁",在每年的農曆10月份到12月份,穿青人都會舉行一種叫慶談的習俗。而在這種習俗中表演的慶賽五顯神,則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穿青人在飲食方面也有自己一定的忌諱,在天上飛的他們不吃雕鴿子和大雁。而在地上跑的他們不吃牛馬,還有犬。現在思想交匯的比較多,一些年輕人會吃牛肉。不過老一輩的穿青人卻十分地遵守這些。因為他們覺得,牛是用來耕田的,馬也是用來馱一些東西的,根本不可以吃。
繁多的民族,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的民族才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多姿多彩。中國的漢族佔到人口數的90%左右,僅有10%是其他的民族,我們稱之為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能夠如此繁榮,離不開任何一個民族的貢獻,包括現在的穿青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想要屹立在世紀民族之林,只有不斷的融會貫通,向上進取,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則具備這一特點。首先它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讓我們的文化底蘊非常的雄厚。面對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一點也不處於劣勢。
中華民族文化相較於其他而言,非常重視傳承,從中華民族誕生之初,傳承變異,開始古人一些優秀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一代一代傳遞到現在,即使現在我們身處於現代化如此發達的社會,我們仍然沒有忘記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從來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在與時俱進。
中華文化傳承的數千年,擁有著雄厚的團實力,同時它用自己獨有的體系,孕育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精神,也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閃耀在世界之上。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華民族燦爛詩篇。
參考文獻
《砥石賦》《水城廳採訪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