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後天就是三九了,人們普遍認為從冬至那一天開始,每九天為一個九,等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之後,也就是九盡桃花開了。但是這種數九的方法其實是錯誤的,有句話叫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這才是真正的數九方法,下面就來看看真正的數九到底是怎麼數的。
夏至三庚入伏
這個「伏」是一個形象字,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與「副」同音,而這個「副」字意思就是用刀刨開的意思,在一些方言中,還把「殺狗」說成「副狗」,因此「伏」就是因狗而得名的。古人在一年中有兩種比較大的祭祀,一種叫「伏祭」,就是在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舉行,用殺狗的方式來祭祀,另一種就是「臘祭」了。
很多人都以為夏至這一天就入伏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夏至三庚入伏」的意思就是夏至過後,遇到第三個庚日才算真正的入伏了,「入伏」指的就是進入了「頭伏」,後面還有中伏和末伏,一共三個伏,每一伏為十天。所以夏至過後最少還有三十天才入伏。
由於每年的庚日都是變化不定的,所以入伏的時間也是不固定的。而「庚日」就是幹支紀年法中的一種說法,所謂幹支紀年法就是用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對而成的。
所以每過十日就會出現一個庚日,比如庚子日、庚辰日,庚寅日等,從夏至之後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進入頭伏了,第四個庚日就進入中伏,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開始就是三伏了。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立秋之後還有一伏」。
不過頭伏和三伏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只有二伏的時間不固定,有時候是十天,有時候是二十天,這主要取決於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幾個庚日,如果有五個庚日,那中伏就有20天,如果有四個庚日,那中伏就有10天,所以夏至的時間直接決定了入伏的時間。
冬至逢壬數九
很多人都以為冬至這一天就開始數九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冬至逢壬數九」意思就是冬至過後第一個壬日才開始數九,也就是進入一九的頭一天。就拿今年來說,冬至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七,而十一月十一是壬寅日,所以準確的說,今年冬至過後第四天才開始數九。
大家都知道,夏至和冬至一個是白天最長的一天,一個是夜晚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過後,白天也就慢慢變長了,不過從冬至到三九,白天的時間平均每天只增加約一分鐘。過了三九之後,每天增加的時間就會稍微加長,這主要是地球繞太陽是橢圓形的軌跡導致的。
所以從冬至這一天就開始數九的方法是錯誤的,真正的數九是從冬至過後第一個壬日開始的。所以就有了「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的說法。按照這種算法,今天其實是二九的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