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平
推薦語:《城市表情》出第一版的時候還是2003年,那時我以首位攝影記者的身份加盟剛成立的《東方早報》,滿腦子都是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而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扇窗」,讓我開始思考身處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作為一個攝影人,有沒有以攝影去映照現代都市的樣貌,反映現代都市的變化,表達生活於都市中的內心感受與探索現代都市的本質,這本書裡給了我答案。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日】村上春樹/著 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2009年1月版推薦人:吳挺
推薦語:這是一本內心感到無力,想要尋找力量時值得一讀的書。
提起跑步,總不免讓人想起年少時校運動會發令槍「砰」的一聲,指揮棒一揮讓所有運動員小將們在規定死的白色跑道內拼命往一個目的地衝刺。落後者是不會被記住的,勝利者只在少數。
但閱讀本書會啟發你,跑步的本質可以無關他人。作者在渾身精疲力竭、邁不開雙腳時,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試探物理軀體的極限,讓內心銘記住「信任」和「懷疑」身軀之間的分界線。從加深與自身「局限性和不完美」的對話中,作者實現了自我解放——抵達了「保持更有效燃燒」的自由境地。
「至死都是十八歲」,這是作者在33歲人生的分水嶺時開始跑步、跑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發出的一聲酣暢吶喊。
《浮生六記》沈復/著 張佳瑋/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推薦人:劉媛媛
推薦語:有位作家說,生活裡最快樂的事是聊天,而讀書,是最精緻的聊天。我這幾日睡眠不好,就拿起《浮生六記》翻讀,與200多年前的古人聊聊天。
《浮生六記》的主人公是清朝文人沈復與他的妻子芸娘,書的前面大半部分一派風花雪月,一屋二人三餐四季,作者細細碎碎地記述夫婦二人布衣桑飯而又高度審美化的生活,後半部分則充滿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無常之嘆。
都說要把日子過成詩,這本書裡記錄的就是典型的中國文人推崇的詩意生活,書中二人「情之所鍾,雖醜不嫌」的情意,也真的可以說是愛情最好的樣子了。一方清靜的小院,窗前插花,亭中烹茶,君畫我繡,相看兩不厭,人世間的歡樂不過如此。沒有園林,撿回石子壘個小假山,無錢買酒,摘梅子自釀青梅酒。夕照時,依窗隨口聯句吟詩,入夜了,搖著扇就著月光對飲小酌……在我看來,這所有的美好,都是因為沈復娶到了芸娘這樣的女子,有這樣一位精通生活藝術的高手,才讓那些原本柴米油鹽的夫妻家常變得閃閃發光。
當然,如果只把這本書看作生活美學筆記未免淺薄,也有人從中看到了更多大悲調,各有理解吧,畢竟每個人的閱讀都有自己人生觀的代入。
最後,用封底上林語堂先生的點評來做一個薦書語吧:「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最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子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花花草草——周瘦鵑自編小品文集》周瘦鵑/著 王稼句/整理,中華書局,2019年2月版推薦人:李嶸
推薦語:家裡近來養了一些花草,這本周瘦鵑先生的《花花草草》文集,倒也增添了品賞的意境。
周瘦鵑愛「花花草草」,恰如他自己所記:「……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七八小時,和出席各種會議或動筆寫文章以外,大半的時間,都為了花草而忙著。」
這位「特別愛好花草」的作家、翻譯家與園藝家,也是我們新聞界的老前輩。先後主編《申報》副刊、《禮拜六》、《遊戲世界》、《半月》、《上海畫報》、《良友》、《紫羅蘭》、《樂觀》等。上世紀中期,他在蘇州培植盆景花木的紫蘭小築被稱為「周家花園」,「自從解放以來,就向群眾開放,來者不拒」。
這本小品文集收錄了作者晚年的六本散文集,於周先生含冤棄世五十周年之際(201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關於生死,周瘦鵑曾說:「深願滿室花香,於氤氳氣氛中燻醉不醒,允稱善終。」
《老子趣讀》聞章/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版推薦人:黃楊
推薦語:薑是老的辣,就翻了翻老書閒讀。閒書還怕無趣,就找了本《老子趣讀》。
重新認識了一下作者,靳文章……當過《河北農民報》副總編輯,居然是同行嘛,挺好。
博大精深的《道德經》在這裡,用很多故事作講解,然後嬉笑怒罵,跟你談談心,還跟老子對對話,對來對去,就對到看客自己頭上了。
先看看各章節的標題:
最醜的人兒是西施;領導想吃魚,送一條給他?人跟駱駝比,誰大?道是螞蟻頭上的觸角;壞人好比爛蘋果;知識越多越反動?請閉上你的嘴巴;順口說出的話千萬別當真;老百姓聽誰的話;討論討論西太后;壯漢與大腸桿菌;愛是一切事業的基礎……
腦補一下這些跟「道」的關係……
然後看看第九章,標題是:手起刀落,地下是誰的頭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解讀從欲海難填開始,講了噴血而亡的賭徒、秦朝宰相李斯、紅樓夢大家族的例子,告訴你,「人都是自殺的」。
他跟你說:在你回家的路上,就像唐僧西天取經的路上一樣,也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也要戰勝數不清的魔鬼,才能取得打開家門的鑰匙。有多少人死在半路上,有多少人與魔鬼同窟,有多少人反認他鄉是故鄉。不得不警惕呀,你也許正向自己舉起屠刀,手起刀落之時,地上那是誰的頭顱?
讓我們把頭顱轉向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講了一個盲人的故事:他從小沒見過天上的星星,他不信,就找了個見多識廣的人,對方覺得說不明白,就說天上啥都沒有,一片黑乎乎。於是盲人非常滿意,有人證明了他是對的,于是之後別人再說天上的事情,他就會一笑置之:拉倒吧,你們都是胡扯。
他跟你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程度不同的瞎子,還是程度不同的聾子。我們只能看見我們所能看見的呢,而看不見我們看不見的。我們只能聽見我們所能聽見的,而聽不見我們聽不見的。
我的頭顱看來看去,有一種正在被請上城聽孔明撫琴的感覺,心拔涼拔涼的……
《歷史的荷爾蒙》1、2歷史的囚徒/著,長江出版社,2018年1月版、2019年6月版推薦人:趙昀
推薦語:最近,我在晚上睡前,把《歷史的荷爾蒙》1、2卷都通讀了一遍。該書的作者「歷史的囚徒」是一位歷史學博士,也是我的微信好友。雖然有些文章我在他的微信號上看過,但是也不妨礙我通過紙質版的圖書,再細細品味一遍。《歷史的荷爾蒙》寫的都是中國歷史中的各個歷史人物,但是和正史不一樣的是,他套用現代生活方式,講了一些不一樣的歷史故事。項羽愛哭鼻子?辛棄疾是個古惑仔?愛上女特工的範蠡?荊軻這個殺手不太冷……他寫歷史,以史為骨,現實為肉,幽默為魂,每段歷史,都瀰漫著紛飛的荷爾蒙,將那些歷史上的傳奇人物的感情與抉擇、精神和熱血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冷峻的筆鋒溫暖著每個閱讀它的人。所以,這本書在睡前夜讀的時候,輕鬆減壓,有著讓你愛上歷史的魔力。
《南山有我一畝田》李開雲/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版推薦人:張俊
推薦語:這本寫給城市人的種地書,實際是一本流浪之書。「所謂的故鄉,只不過是我祖上流浪的最後一站。」「踩著父親和弟弟的脊梁和頭顱才在城裡有了一席之地」,作者恨不得把老家潘家灣整個搬進城市裡,讓它永不凋敝。種菜的日常充滿儀式感。菜園裡的話語,揭開了城鄉之間的隱秘通道,打開了中國城市生長的社會拼圖。此書當季,甘中帶苦,清心明目。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日】吉野源三郎/著 【日】脅田和/繪 史詩/譯,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2019年8月版推薦人:何濤
推薦語:在大家爭論楊紅纓、沈石溪寫的書是不是適合給兒童看、怎樣的讀物才算是兒童讀物的時候,我默默地翻開了上回噹噹滿100-50時購入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本書首版於1937年,作者吉野源三郎生於1899年,卒於1981年,曾是明治大學教授,同時也是《世界》雜誌總編輯和巖波書店的顧問。這本號稱「每個日本人都看過的書」,據說宮崎駿從小看到老,且正在製作同名動畫片。
當我讀完第一章就有了一個判斷,這肯定是一本合格的兒童讀物。當我讀到第98頁《生而為人——關於貧窮》這一節時,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準備當晚就給孩子推薦這本書。
主人公小哥白尼是個瘦小的15歲少年,他幸運地有一個人文素養很高且細心負責的舅舅。舅舅善於在小哥白尼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以及孩子對此的思考,一旦發現某些端倪,這位舅舅很樂於以書信形式跟孩子討論這些問題並給出引導——對生而為人、人與人的關係,對宇宙萬物、科學進步,何為偉大、何為過錯——舅舅都以少年人可以接受的語言和談話方式作了解釋。
在這些讀來令人倍感親切的信札之間,就是小哥白尼的日常生活:他和同學們的交往,他和寡居的母親相處的細節——這些情節都推動著舅舅的下一封信的出現。直到最後一節,小哥白尼給舅舅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的決心,因為這樣「就肯定能為世界創造更多」。
我大概是快到30歲時才明白,消費並不能令人感到持久的快樂,創造才帶來真正的幸福感。然而我也許久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了。這本小書在2020年下半年剛開始的時候提醒了我,及早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晚清史》戴鞍鋼/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推薦人:李雲芳
推薦語:讀此書,得以重溫清廷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國家選擇與結果。
世界觀:不能自我封閉,不能被人打開國門幾十年了還找不到一張世界地圖、還對西制「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
方法論:李鴻章其言也善,是切忌構釁,「外修和好,內圖富強」。轉換為現代語言,無非是不折騰,堅持開放與改革。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汪曾祺/著 季紅真、劉偉 等/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月版《受戒:汪曾祺自選集》汪曾祺/著,灕江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推薦人:帥群
推薦語:生命的追逐,在平淡中微笑。
一直很喜歡汪老的文章,乾乾淨淨的文字娓娓道來,絲絲縷縷化了濁世的嘈雜。一花一草,生機盎然,食趣,花趣,人趣,史趣,俗趣,信手拈來,有生活中淡淡的甜,淡淡的暖。
看這樣的文字: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太陽照進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
「枸杞頭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說極清香。」
人間種種清香,在他筆下散開,道著俗世的煙火,心裡感受的卻是詩意的世界,寄託著俗人對「琴棋書畫詩酒花」浪漫意想。
剛工作沒幾年,便入了汪老的書,在扉頁上寫下了開頭那幾字,並煞有其事蓋上了自己的印章。他的書,就是手邊書,枕邊書,累時,煩時,躁時,抽兩篇來讀,心境便柔軟、明亮了。
《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李錄/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版《大衰退年代——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與全球化的宿命》【美】辜朝明/著 楊培雷/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版推薦人:孫鑑
推薦語:《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書名不大好記,卻是我心目中的「2020年年度圖書」。新冠疫情間,此書讀兩遍,會有一種久違的醍醐灌頂。書名中四個關鍵詞,我將之理解為「文明與中國、現代化與中國、價值投資與中國」,作者從中國深處走出來,在美國投資界深耕多年,對於現今中美關係走向,書中著墨不多,但僅有的闡述,很有見地。我第一遍讀完此書發過一個朋友圈:3.0科技文明的鐵律是「最大的市場最終會成為唯一市場」;當市場比土地更重要,中美對壘如何選項?答案書裡也有。
我看《大衰退年代》這本書,是因為李錄先生在他的新書中推薦了此書,是他的2019年年度圖書。6月16日,辜朝明在接受澎湃新聞獨家專訪時表達了他的擔憂,「中等收入陷阱」正在逼近,抓住未來一至兩年的機遇期對中國很關鍵。他說,未來十年的時間裡,如果是由於地緣政治原因而限制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有可能失去這非常重要的十年;在疫情大暴發的衝擊下,疫情結束後中國也有可能進入到「資產負債表衰退」的世界。在這個時期,儘管利率非常低,私人部門不會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會選擇債務最小化——這顛覆了傳統宏觀經濟學的根本假設。
《閒寂日記》施蟄存/著,文匯出版社,2002年1月版《三國演義》連環畫(精裝60冊)羅貫中/著 張令濤、胡若佛 等/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1月版推薦人:李智剛
推薦語:澎湃翻書黨欄目徵稿,說說現在在讀什麼書。開始不經意應承下來,事後一想,感覺非常為難。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幹嘛還要公開說出來。而且這個欄目帶有點薦書的味道,「我竟然敢薦書?」沒辦法,從實招來。
最近在讀的書,一是《閒寂日記》,施蟄存先生1960、1970年代的日記。有一年清明節,老先生要去杭州掃墓。沒錢。只能用自己的一本西文藏書,去上海舊書店換了幾十元錢,才得以成行。當時,出版社不接他的書稿。某一年沒錢過春節,也只能賣書。施蟄存是學貫中西的一代人,這算人生至暗時刻吧。從日記裡看,日子依然過得從從容容,不諂媚,不哀怨。這本日記,豆瓣給了7.7分。嚴重低估。我認為,至少比晚清四大日記的《湘綺樓日記》好看多了。
一是《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的原著,而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從認識幾個字開始到現在幾十年,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書,就是這套連環畫。那還是「文革」晚期,在我們石庫門的弄堂裡,不知從何而來,總能時不時看到幾本《三國志》。大多數沒有封面,有些還無頭無尾。今天看了「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過幾天可能會有一本「鳳儀亭貂蟬賺董卓」。名將對決,最令人血脈僨張。葭萌關下,張翼德大戰馬孟起,風聲鶴唳。一個是將門之後,一個為殺豬世家;一個白臉白袍銀槍,一個黑面黑衣點鋼矛。打了一整天,還脫去甲冑,挑燈夜戰。當時,還真怕兩人分出個勝負來。歷史學家說,三國時代的鎧甲,完全不是連環畫中所畫的樣子;當日兩軍對壘,也不會有主將出陣,捉對廝殺。靠,若沒有關雲長騎上赤兔馬,倒提82斤青龍偃月刀劈顏良於馬下,也太沒勁了。
這套連環畫初版於1950年代。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再版發行。可惜,原本60冊,刪去了12本。理由是,這12本裡面,有嚴重的尊劉抑曹思想。首先被刪去的是《捉放曹》,曹氏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就在這本裡面。從三國故事傳播史來看,至少從宋代以降,國人就全是劉備的粉絲了,而視曹操為國賊,把他拉黑有近1000年了。1950年代初,在領導的倡導下,中國史學界掀起一陣為曹孟德翻案之風。郭沫若先生還創作了歷史劇《蔡文姬》,以表彰他在民族和睦方面作出的貢獻。其實在歷史上,蔡文姬根本沒有和曹操有過相遇。再過了10年,直到1990年代,這套書才得以完璧重版。思想解放之路確實是不平坦的。
連環畫又被稱為小人書,以圖為主,配以簡潔的腳本,有強烈帶入感,確實適合小人閱讀。可是,切不要低估中國1950、1960年代連環畫創作的成就,它是整個中國連環畫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三國演義》則是一部代表作。當時,畫家們或是迫於生計,或是為賺點外快,不少一流高手投身連環畫創作。歷史故事配以白描線條,勾起讀者思古之幽情。這是最好的入門讀物,也是頂級的藝術作品。
我確實買了兩套連環畫《三國演義》。一套鎖入櫃中作為藏品,一套置於案頭,常常翻看。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影響商業的50本書》吳曉波/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版推薦人:胡宏偉
推薦語:數千年以降,人類的肢體構造沒有多大的變化,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進化了思想,包括商業倫理。於是,我們才變得更為文明和光明。吳曉波的《影響商業的50本書》清晰展現的,恰是這樣一部人類近現代的思想進化史。但讓人隱隱不安的是,與百年前更深刻、更本質、更系統化的思想者相比,我們今天的理論探尋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化的功利、短視且碎片。如果失去了對人類本源命題的思想之光,我們也許終將迷失。這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
《珍珠港: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美】克萊格·尼爾森/著 宋世鋒/譯,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2019年12月版推薦人:夏正玉
推薦語:關於珍珠港,影視作品裡講得很多了,喜歡非虛構寫作的朋友可以看過來,體會一下本書是怎樣在海量細節中將戰爭中的政治和人性娓娓道來。這本書在當下看也許還有一些別的感觸。
1941,現代美國命運的轉折——是的,當代意義上的美國不是誕生在1776年7月4日,而是在1941年12月7日。美國對珍珠港事件的反應是美國今天的基本動力,了解美國是怎樣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才能理解今天它的所作所為以及背後的行事邏輯。
二戰後,美國成了捲入戰爭最頻繁的國家,為了維持其體系的中央地位,在過去的這麼長時間逐漸發生了器質性改變,從一個食草動物搖身一變成為兇猛的食肉動物。
這是後話,不過我們也要知道,面對美國,激烈的情緒或許比不上理性的剖析來得管用。知己知彼,方能從容應對,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珍珠港與「911」一樣,情報機構與國防部門需要擴大對未來威脅的思維,這兩個事件最大的特點都是出其不意,世人如何應對無視邏輯分析的非理性的爆發?
經歷了2020的上半年,我們或許對此感受尤為深刻。「備預不虞,為國常道」,如何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如何在大變局之下,強化「底線思維」?時刻保持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做到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化解各類風險,我們一刻也放鬆不得。因為歷史從來不會給你「如果……會怎麼樣」的假設。
《中國傳奇:浦東開發史》謝國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推薦人:劉永鋼
推薦語:一直覺得浦東開發的故事很有看頭,每次都能引發新思考、帶來新啟發。謝國平是我們的同行,但他是「新聞記者,也是舊聞記者」,他的這本《浦東開發史》是放在大歷史、大政治的背景下來寫的,聯繫到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與當時很有幾分相似,所以讀來別有心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