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回家,猛然間發現幾十年了,我爸在洗澡前一直有個習慣性動作——**,我要穿的那件衣服你給我放在哪?
然後我媽也時常念叨我爸:這東西你不要放在這兒,看著多亂啊……
而我爸也不甘示弱:你不也放了啊,我是看你放才放的……
挺有意思的,以前可能是年紀小,對於父母間的這些互動並不會覺得什麼有什麼問題,甚至覺得這些日常應該是每個家庭都有的。
但自打開始研究收納後,才漸漸意識到——家裡收拾不好,從源頭就有問題。
有很多粉絲抱怨訴苦:為什麼我家怎麼也整理不好?為什麼跟著你學了收納技巧但家裡看起來還是亂?
其實說到底對於收納,我們不僅要自己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同時也是要培養家人的收納意識。
要共同制定符合家庭的收納規則,只有這樣才能輕鬆打造一個永不復亂的家,否則累的永遠是你~
當然,到這你可能會想說:
我家那位一定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
不可能的,我家那位一定不會整理的……
我家那位不要拖我後腿就足夠了……
先別急著下定論,先來看看下面列的這些事,你家有沒有~
破窗理論
什麼是破窗理論?它其實是一個犯罪學的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一幢建築物的窗戶被打破了,如果這窗戶沒被修理好,那麼可能將會有更多的破壞者去破壞更多的窗戶;
然後要是始終沒修理,那可能會有破壞者闖入建築內,而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會在那裡定居或者發生一些別的惡劣事情。
總得來說,「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而「破窗理論」,在咱們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
我來舉個例子,也是上次回家中發現的。
那天中午我在奶奶家吃午飯,飯後隔壁鄰居來串門,我拿出瓜子橘子招待,鄰居見院子地上無瓜果殼,周邊一切像是剛整理完的樣子,下意識的問,有垃圾桶嗎?
而第二天中午,鄰居又來串門了,當天地上有嗑完的瓜子殼、果殼、菸蒂,當下這位鄰居不再問我要垃圾桶,而是下意識的將抽完的菸蒂直接丟地上。
現在回想下你家的情況:
比如剛整理好的沙發上面什麼雜物都沒有,那你是不是無需提醒家人也會很自覺得,不將衣服、書本、遙控器隨意放在沙發上?
但如果沙發上本來就放了雜物,那是不是不管你怎麼呵斥,家人還是會把衣服等不該出現的東西放在沙發上,並會還覺得你麻煩囉嗦?
造成這種情況,離不開背後那雙推波助瀾的手。
而這雙手在這麼幹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什麼懲罰、什麼損失,於是接下來出現了第二雙,第三雙手……
去別人家看到地上有果殼有紙屑,是找垃圾桶,還是也直接丟地上?
新聞報導景區有很多泡麵桶,你吃完後是找垃圾桶還是同大家一樣留在當下?
地攤上買蔬果小販讓你嘗嘗,看地上已有好些果殼,你是不是也下意識直接吐在地上?
就是這樣,第一個人開了先例,然後下一個人、下下一個人也會這樣,最後直接導致規則失效。
可能有人也會說,我一個人住,不存在被別人模仿,怎麼也很難保持整潔呢?
一個人住也是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的,因為當你打破這扇窗戶後,模仿你的行為的人會是你自己。
不信你看看下面這個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
用完一隻碗當下不想洗,安慰自己水槽裡也有沒洗的,那再放一個也無所謂,到時一起洗就是了。
換下的襪子不想洗,安慰自己明天周六到時再洗好了,到了周六覺得明天周日再洗也沒事……就是這樣,久而久之也就完全失序了。
所以,想要保持家庭整潔,就要家裡人都避免做那個打破窗戶的人。
1、制定規則,養成習慣
如果說破窗理論是教大家如何保持整潔,那麼制定規則就是教給大家如果找到適合自己家的整理計劃。
畢竟光是上思想課以身作則是不行的,一轉身就會忘。
所以咱要在「窗戶不破」的原則裡制定規則,告訴家人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一定不能做的。
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需要三周以上的堅持,辛苦三周,省心半輩子~
2、明確物品擺放位置
向所有家庭成員明確,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
書就應該放在書架上,衣服就收到衣櫃裡,這是保持家裡不混亂的前提。
3、做到物品隨手歸位
另外也有很多讀者反饋,在沒有寶寶之前,家裡還能維持想要的樣子,但有了寶寶後,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成了寶寶的遊樂園。
4、收納從娃娃抓起
問問寶寶喜歡將玩具擺放在哪裡,準備一個收納架或收納盒,督促他/她東西不玩的玩具要放回到這裡。
這樣不僅能鍛鍊寶寶的動手能力,還會讓寶寶覺得,這些東西是由他/她負責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也能大大增強。
在家庭收納空間充足的情況下,能讓家人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務必經常提醒他們東西用完要記得放回原位。
5、控制物品數量
和「覺得什麼都有用」的長輩一樣,一到大掃除的時候,總會說這個有用那個有用都不能扔,實際上這些東西基本上一年都用不到一回。
不用的東西放在那裡,既沒有發揮它的作用,又佔據家庭空間,這才是最大的浪費。
所以大家可以試著和家人好好溝通,堅持衣物買一件丟一件,嚴格控制生活物品數量,讓家人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斷舍離」。
6、家人互相協作
「我都忙死啦哪有時間收拾啊!」
「上班累死了真的不想動啊!」
「這些都是你的東西,我哪知道放哪裡?」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熟悉?
不是每一個人都天生勤勞的,自己的東西都不想收拾,更不要說是幫別人收拾東西了。
但如果要保證家裡的整潔,就需要各個家庭成員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也就是上面說到的在你制定的規則下,讓家人養成收拾的習慣。
家人之所以是家人,就是需要互相幫助。
如果家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份,那和陌生室友有何區別?
所以,一個良性的家庭是要,讓家人有意識地幫助其他家人收拾東西。
那什麼樣的協助才是合適的?
比如家人經常丟三落四,那麼可以和他選定一個地方,然後將他的東西放置在那個地方,之後讓他統一取走放到該放的地方去,幾次下來也該長記性。(也許還會改掉丟三落四的毛病)
但如果你的家人只是偶爾匆忙忘記整理,那麼大可以在整理時幫忙物歸原位,保持家裡的整潔。
總之,家庭的和諧與整潔,需要家裡的每位成員來維護,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
(本文轉載自簡二家,有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