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文明
展示浦東文明創建風採,分享浦東城市文明成果,在這裡,我們與您一起感悟真善美,傳遞新風尚。
11月2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網約車司機彭輝「滯留」在了明天華城小區,沒有抱怨、沒有多想,彭輝轉身成為了社區的志願者,還當起了「臨時爸爸」,在14天的時間裡與眾多志願者一起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動播撒愛心、服務群眾、傳遞文明。
今年以來,浦東積極打造形成「1+36+X」區、街鎮、村居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網絡,在近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這一陣地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浦東湧現了無數個像彭輝一樣的志願者,他們披星戴月,駐紮、值守在各個小區、各條道路上。他們不畏艱辛守護每一個家庭,用一個個暖心故事,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用一次次行動,展現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志願服務力量。
志願先鋒,戰「疫」顯擔當
2020年11月20日晚上,因疫情的到來,具有2000多戶、6000多位居民的明天華城小區進入封閉管理。30多位明天華城的居民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他們當志願者,為小區服務,譜寫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鄧海波
周昕瑜
22歲的鄧海波和姐姐鄧海星同時成為明天華城的青年志願者。23歲的周昕瑜,今年剛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目前在一家教育機構做老師,入住明天華城已有3年。周昕瑜的爸爸是一位黨員警察。疫情發生後,周爸主動回到明天華城,報名擔任志願者,協助居委工作。爸爸的義舉感染了女兒,周昕瑜也隨爸爸一起報了名,父女齊上陣。志願者崗位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圍繞核酸檢測的前、中、後期展開的。「掃樓」,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每一棟樓核酸檢測的地點以及時間段,成為小周帶領志願者工作的重中之重。住戶們都情不自禁地交口稱讚:這些青年志願者好樣的!
彭輝
11月20日晚上,網約車司機彭輝搭載乘客返回浦東周浦明天華城小區時,恰遇小區「封門」而被迫滯留。就此,彭輝穿起了周浦志願者的紅色馬甲,忙碌在小區的各個角落。這期間,彭輝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幫居民開證明。不少居民在小區裡隔離,不能去正常上班。這些人要到居委會來開請假證明,第一天來了幾百人。儘管麻煩,但彭輝毫無怨言。
彭輝與小傑
11月29日晚上9點30分,華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接到居民來電,稱孩子在家突然感到心臟不舒服,已經聯繫了120救護車,希望居委工作人員能上門去看看。這戶居民是四口之家,小區封閉時,夫妻有事在外地,家裡只留下了姐弟倆。突然感到不舒服的是姐姐,居委書記帶著醫生趕到了這戶居民家中,醫生在現場簡單查看後,把孩子送上了救護車。
小傑今年9歲,姐姐去了醫院,他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不行。可居委裡的工作人員都忙得不可開交,誰來照顧小傑?正當眾人犯難時,彭輝站出來「主動請纓」。彭輝說:「我想著書記事情多,正好是個男孩子,我來照顧可能比較方便。」就這樣,彭輝在明天華城又多了一個身份——小傑的「臨時爸爸」。經過幾天的相處,小傑從最初有些怕生、不大說話,到後來粘上了彭輝,整天纏在彭輝身邊嘰嘰喳喳不停。
葛慶海
今年40歲的葛慶海是移動公司的加盟商,店鋪就在周浦萬達附近,網名大海。和誤入小區被困的網約車司機一樣,因為在特定時間段進過明天華城小區,需要隔離,他臨時住進朋友的家裡。雖然不是明天華城的業主,葛慶海卻穿上了「周浦志願者」的橙色馬甲,成為了明天華城的「一修哥」。
「大海,有戶居民連不上寬帶了,家裡還有個高中生要念書呢,有空去看看吧!」大海接到一個心急火燎的電話。他趕緊上門,搗鼓了幾小時,換上新路由器,連上寬帶Wi-Fi。好了。孩子家長很感激,送上一包口罩,大海擺擺手:「沒事沒事,心意領了!」光27日一天,他上午修印表機,中午修智能門鎖,下午修電視機……隔離期間他錯過了兒子的生日 ,但他說,無怨無悔。
「折返」申大姐
還有一個「折返」志願者大姐的故事。「折返」大姐姓申,從老家到上海20多年了,在明天華城邊開了一家華城超市。以前超市是30元起免費派送,整個小區都跑;小區隔離後,申大姐把這個「起步價」取消了。店裡客人少了,但接到的電話微信多了,有時常常是買一包麵條呀、一袋鹽呀。甚至是一塊錢的東西,她也送,每天無數次「折返跑」。申大姐說:「小區隔離後大家不方便,我們能幫忙就幫忙,共渡難關嘛!」
馬傑(左)
祝橋鎮營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小隊隊長馬傑,是上海第一個中風險地區的黨組織負責人。按照上級防疫指揮部要求,他身先士卒、統籌協調、周密部署,圓滿完成人員排摸、出入管理、核酸檢測組織、物資配送、特殊關愛等工作,確保了全市第一個中風險地區從封控到解禁的順利實現。營前村封閉管理期間,馬傑連續作戰、全力防疫,忙活起來的時候,吃飯、睡覺常常不能定時。隨便一張椅子、一張行軍床,倒頭眯一會,又立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營前村解封後,本可以回家休整的馬書記,其所在小區(航城七路450弄小區)卻在當天被列為中風險地區,「有家難回」的他決定繼續堅守在營前村,全力帶領村幹部和志願者做好解禁後的疫情防控工作。
郭怡婷
營前村被定為中風險地區後,祝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疫情防控機關衝鋒志願服務小隊隊員郭怡婷連續8天加班至凌晨,全面排查14日來自或途徑疫情中風險地區人員,負責完成了13000餘人次的排查,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確保相關人員應檢必檢。同時,她積極做好新區工作口徑和工作程序的上傳下達,協調社區、醫院等各方力量,做好各類工作的銜接。秉承著「與時間賽跑」的原則,她配合區疾控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根據流調反饋信息,做好密接和其同住人,以及密接的密接人的轉運工作,成為了連軸轉的「夜歸人」。
志願服務點燃文明實踐力量
疫情無情人有情,一個個暖心故事不斷上演,浦東各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們用堅守築起健康防線,擦亮了「志願服務」的浦東底色。
惠南鎮浦東醫院進入閉環管理,居住在惠南鎮的一名加拿大籍租戶孫先生,不知道浦東醫院已經不再對外開展門、急診業務,前往浦東醫院幫他將近90歲的老父親配藥,結果也被緊急隔離在醫院。
孫先生家裡有一個不滿4歲的孩子和年近九旬的患有輕度老年痴呆的父母。惠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知曉了這個情況後,第一時間上門詳細了解情況。志願者兵分兩路,一路為隔離在浦東醫院的孫先生立即送去了他需要的生活物資和日常更替衣服,一路繼續在家裡安撫幼兒的情緒。因為只有仁濟醫院有老人需要的藥。次日一早,志願者便趕往仁濟醫院為老人成功配到8盒藥,再快馬加鞭地趕回。
浦東醫院因為疫情封閉了,醫務人員留在院裡照顧病患,一些雙職工家庭只剩下了老人或小孩在家,成為了「留守人員」。關鍵時刻,惠南鎮扛起了守護任務——召集各職能部門組成關愛服務保障小組,並針對每戶雙職工家庭組建臨時「牽手群」,通過「一戶一策」提供精準服務。多部門愛心接力,眾志成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們,每晚對浦醫雙職工家庭的需求進行統計更新,確保第二天的服務能夠及時精準。接送孩子、送餐送餐、學習指導、精神關愛……一個個貼心暖心的舉動,讓浦東醫院雙職工家庭的困難迎刃而解,也讓一線醫務人員沒有後顧之憂。
為保障浦東醫院和南匯精神衛生中心醫護人員子女順利返校學習,惠南鎮為浦東醫院雙職工家庭專門開闢「綠色通道」,開闢臨時核酸檢測採樣點,並由「關愛小組」的志願者們進行點對點服務,減少等待時間的同時,保證閉環管理。
在近期的疫情防控中,張江鎮通過張江志願者協會的宣傳發動和「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臺」的資源對接,湧現出了一批批不畏艱辛、不畏風雨的逆行志願者們,他們中既有外籍華人,又有古稀老人,還有去企業員工、社區全職媽媽等人員,他們與鎮職能部門、居委工作人員一起,共同捍衛小區的防疫工作。
(建議WIFI模式下收看)
曹天君,華順居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小隊隊長。順和路126弄小區實行閉環管理期間,曹天君成了居民心中的「主心骨」,每天工作到深夜。他手機裡有一張長長的居民特殊需求清單,綠色表示已落實,紅色代表正在協調解決,從買藥到化療,從銀行轉帳到注射胰島素,面對居民各種五花八門的特殊需求,每一件他都會細化到幾點前必須完成。
張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疫情防控先鋒志願服務小隊隊長周志剛帶領另外5名同志一起臨危授命,成立1支小區內志願者工作小組,積極配合和協助相關職能部門和屬地居委做好小區內的各項防疫工作,在小區內做好居民需求等信息收集和安撫居民情緒工作,對不符合防控要求的行為進行勸導,協助開展核酸檢測維序、「掃樓」工作,全程陪同跟進不會操作的老人們完成整個檢測過程,會同醫護人員對需要特別照顧的孤老和嬰兒家庭挨家挨戶地上門登記、檢測等工作。同時,還對小區內需要重點監管的對象進行飯菜接送。
林霄
林霄,今年50歲,是一名外籍華人。早在1995年,他就遠赴海外打拼,歷經種種艱辛。在發現疫情的那個周末,林霄在社交群裡看到一條「張江鎮順和路126弄小區緊急招募志願者」的帖子,儘管自己公司遠在松江,但他毫不猶豫就報了名。「報名做志願者,一是因為我曾經在張江孫橋的玫瑰灣居住過,張江是我熟悉的家園,現在家門口有事,我有責任盡一份力量。」林霄說,做志願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今年3月,他從美國返回上海後,居家隔離期間受到了各方面的照顧,至今都感覺到那份溫暖,一直想找機會回饋社會。疫情發生以來,林霄每周抽出2天時間來做志願者,共服務了18個小時,身穿防護服的他,站在小區門口不停的幫助等候的人傳遞一件件外賣和大件的快遞,幾乎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還不忘給小區裡的居民加油鼓勁。
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大批志願者奔赴「疫」線戰場,舍小家、顧大家,大家都始終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用實際行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努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志願服務氛圍。
【來源:浦東文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