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鄉村記事:打坯、盤炕、垛牆頭、泥麥秸垛

2020-12-17 回村歇歇

親!請點下右上「關注」,俺是回村歇歇老農,今天周末,咱來回憶一下農村裡已經消失的行當。而這些行當在邯鄲東北平原上農村裡,曾經是多麼的重要,涉及到家家戶戶,能把這幾個行當幹好的,在街坊鄰居之間都屬於有材料的能人。

這些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消失殆盡的行當,現在的年輕人怕都聞所未聞吧!下面咱來絮叨絮叨。

首先說「打坯」

在1980年之前,延續到1990年,邯鄲農村農民蓋房子,房牆體以土坯為主。

1980年實行分地到戶是農村建房的一個分水嶺。之前,農戶建房,因為買不起藍磚,在地基上用白灰壘砌16層磚,叫磚根基,坐上窗戶,以上就要用土坯壘牆。建房能用16層磚做根基都是上乘房屋。

農戶建一座房子,使用最多的建材是土坯,而這土坯就地取材,到農田裡就可以生產土坯。生產土坯也不用場地,不用窯燒。

生產土坯簡稱「打坯」。

下面咱說說打坯流程:

一、選地:那時耕地是生產隊的,農戶建房打坯向生產隊申請。生產隊會在留的春白地或者秋白地,地勢高下雨跑水的地方畫出區域供農戶打坯用土,這樣農戶打坯後,把打坯坑填平,順便也平整了土地,真是科學規劃,一舉二得。

二、洇土:選好打坯場地後,農戶會先根據一架坯佔用的地方,用鐵鍬堆起畦沿,如果打十架坯,就堵十個畦子,然後放水。如果上層土太乾燥,就要等水滲下後,再次灌水,直到灌水滲透後,和地下的溼土接身,然後等風乾至剛灌水的地表成為溼土,而不能是泥。

土乾濕程度,用手抓起來,能握成土團,鬆開土團散開。

模擬打坯平面圖

三、土坯標準和工具:一架坯標準是500塊+;土坯尺寸:長50~60釐米;寬30~35釐米;厚度10釐米。當然這土坯尺寸各地不同。這樣的土坯在我們家鄉壘牆是橫豎著砌牆,而不是像現在砌磚牆平著使用。俗稱「鍘(zha)坯牆」。

土坯大小由坯模子決定,坯模子多是堅硬的棗木製造,村裡有專門租賃坯模子的。

1.坯模子一盤;

2.打坯杵一隻,木把石頭杵頭約30斤重;

3.草木灰;

4.一張鐵鍬,一把三尺鉤。

四、打坯:倆人一組。

打坯流程:

1.盤打坯臺:坯架要碼在沒有洇水挨著洇水的乾燥地,坯架為半圓,因打坯臺用一天,要先用打坯杵夯實弄平整,墊上一塊厚木板當底,坯模子放在上面。

2.撒草木灰:作用是不讓打好的溼坯沾底沾坯模子上。

3.填土:這也有點小技術,負責填土的算小工,每一個坯要用兩鍬半乾溼正好的土。填土的小工要先把土挖松,上下攪拌,不能有土塊。

填土小工先撒草木灰,然後迅速朝坯模子裡裝土。

打坯杵,坯模子,圖片來源網絡

4.打坯:打坯人算是技工。填土人填滿坯模子後,打坯人上坯模子上,拎起打坯杵,先在裝滿土的坯模子四個角使勁夯四杵,然後中間在左右輕夯兩下,最後在坯模子中間前後再輕來兩杵。

前六杵是把土坯夯實,最後兩杵是把土坯面打平整。每個坯需要夯八杵。

5.上架:一個土坯打好後,打坯人從打坯臺上退下來時,右腳後腳跟,順便把坯模子活動檔板踢開,彎腰掀開坯模子,填土小工接住坯模子;打坯人掀起土坯,抱起來碼在坯架上。

這碼坯架更是一個眼力手裡配合到天衣無縫,才能保證坯架不倒。坯架一般是五層高,因為是溼土坯,一天摞五層高,打的坯不硬實,坯架摞歪斜了,都有可能最後倒塌,前功盡棄。

坯架半圓形狀的有點,只要打好底層,因為每一個土坯都有斜度,土坯的向心力,支撐起土坯架不倒,等著被風吹乾。

五、感慨那個年代的勞動美

這樣打出的土坯,沒有氣泡,乾燥後特別硬實。

打坯場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坯不僅是個重體力活,還是有技術含量的。首先是迅速,因為30斤重的打坯杵每一個土坯要提起落下八次。在一尺多寬的打坯臺上,打坯人雙腳是站在坯模子的框木框上,隨著每一次打坯杵的提起落下,打坯人腳後根像軸一樣半轉,腳尖腳面隨著腳後根轉動,騰閃挪移,若一杵下去,砸在腳面上,那是會把腳面砸骨碎成肉餅;而如果一杵下去,總砸在坯模子上,一會兒把棗木坯模子邊框砸壞了。

倆人一組,每天生產500塊土坯,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打坯人和填土人如果配合默契,兩個人真像舞蹈一樣,那種勞動的協調美,真的就是一種人類肢體語言和力氣外露的藝術

因為打坯太耗費體力,一天要吃五頓飯;早起先吃飯,半晌送糖包菜包;中午飯回家吃;下午半晌送飯;晚上回家吃飯。

儘管如此費力氣的活,在我們家鄉,打坯都是鄰居之間互相幫忙,是義務的,不要任何勞務費。至今,令人回憶的並不是那個時代的貧窮,而是那個時代村民之間的純情。

咱二說盤炕

這說起陳年舊事,這真是小孩沒娘,越說越長。

那個年代,農行蓋房,全憑土坯。土坯房也要有幾層磚根基,防止下雨存水把土坯泡軟,房子就倒塌了嘛!

煤火炕實拍

我們家鄉農戶建房,多是平地四五層磚坐上門,算是屋地平;然後再16層磚根基上座窗戶。

說到此,就開始說盤炕了。屋地盤土炕是12層磚高,這12層高,一是方便人坐在炕沿,因為過去農戶沒有凳子坐,來客人坐炕沿成了一種習俗。

那時邯鄲平原農村農戶都睡土炕,這土炕冬天生煤火,一可以做飯,二可以暖炕。

盤土坑的煤火臺因為要有火腔子,風門,火炕吸熱通道。炕是六尺長,把煤火的熱量吸到後面,就需要火道呈現上坡狀,炕沒有一定的高度,煤火的熱量就吸不過去。

通過多年經驗積累:六層煤火臺,煤火臺上6層,通過土炕裡設計預留的吸熱道,就可以把煤火的熱量送達到六尺長,六七尺寬炕的每一個角落,供一家人冬天取暖。

在邯鄲平原冬天的四個月裡,這樣的煤火土炕需要1500斤散煤就夠了,包括一家五六口人做飯用火。

這壘冷炕簡單,就一個土臺子,最上面用磚墁平就行了。

要是火燒的熱炕,就需要有技術了,可能把一個土炕盤成煤火熱炕的人,也就是農村裡的土專家。

盤火炕要點:

1.煤火臺在炕前正中,主火道就類似傾斜的煙筒,是用磚頭壘砌,直接斜到炕下;

2.像雞爪一樣三個進入炕面的主火道,一路上坡,通向炕後;

3.向熱量盲區開子火道,力爭主火道和子火道把煤火的熱量傳導均勻;

4.所有火道設計壘砌完畢,火道上口不能高於炕總高10層磚;然後抗土要夯實平整;

5.墁炕,用二寸頭磚,就是一個整磚的四分之一,做支架,然後用整磚抹石灰,像磚墁院子一樣,把炕墁平整,底下留空供煤火的熱量散發。

冬天,這樣的火炕是不能直接鋪蓆子和被子,要先鋪一層乾燥乾淨穀草,穀草上鋪上葦席,葦席上鋪褥子被子。

這樣的煤火炕只要盤好了,晚上睡覺是特別暖和的,尤其炕中間,睡到半夜會發現燒身子。

白天做飯時,一塊磚就像關上桌子抽屜一樣,推進去,就擋住了火的熱量向炕中傳導;晚上不做飯了,拔出這塊磚,煤火的熱量就被吸入炕裡面。

聰明的勞動人民還在煤火臺一邊,放進一個能放一桶水的小瓷缸,瓷缸裡的水在冬天裡能達到七八十度的熱,早晨起來洗臉就不缺熱水了,平時刷鍋洗菜都可以用溫水。

無限的感慨:歷經過那個貧窮年代的人,你才能感受到咱們農民們的聰明才智,一家五六口人,在漫長的每年冬天的四個月裡,約1500斤散煤,就可以供做飯用,供晚上睡覺取暖,還有一個不用燒的自然小鍋爐,整天有溫水。

真是貧窮有貧窮的辦法,雖然燒散煤,幾乎沒人中煤氣。原因是那時候的土坯木瓦結構的房子,有出氣的地方,尤其中式門窗,靠紙糊窗戶,糊不嚴實。

咱三說「垛牆頭」

雖然作為北方農村的邯鄲人,那個時候都很貧窮,家裡真沒啥可偷盜的。可是因為農民的觀念比較封閉,家家戶戶要有街門,要有牆頭隔開,誰家關起街門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那個年代蓋房都買不起磚,牆頭就更別說用磚了。牆頭不僅不用磚,連土坯也用不起,因為打土坯需要請鄰居來幫忙,鄰居幫忙不要工錢,但管吃飯也是一筆開支呀!

於是,村民就自家拉土和泥「垛土牆頭」。

垛牆頭要泡土,摻麥秸,和泥。這垛牆頭的泥是不能軟,要和得越硬越好,麥秸起著筋骨作用,要攪合均勻。這樣垛牆頭的泥,要用三齒鉤倒騰一遍,用腳踩一遍,再倒騰一遍。

牆頭的高度要擋住人看盡院裡,就要有兩米高。這樣的土牆頭是下面寬,越向上越窄。這兩米高的土牆頭要分三次垛起來。

第一次打二尺多高,等牆頭乾燥得可上人後,開始打第二段,這時要有倆人配合,一個人在下面把麥秸泥用叉子摔成塊,遞給上在牆頭上的人;牆上的人要把這泥塊垛起來。

你可以想像一下:垛二尺來高的泥塊,如果稍有歪斜,自然就坍塌了下來。這一定要眼裡好手巧,要把牆頭垛得齊齊整整。

垛好第二段土牆後,還要收拾,就是用叉子尖把剛躲起來的硬麥秸泥,從上向下打,把牆打整齊,讓泥裡攪拌的麥秸全向下順溜了。這樣下雨,雨水就會順著麥秸向下流,保持了土牆頭的土少向下流失。

第三段土牆頭高了,也窄了,就更要小心翼翼垛泥塊,收拾,敲打……

咱最後在說說「泥麥秸垛」

現如今,都聯合收割機割麥子,麥秸都扔在了地裡。這在過去,麥秸除了可當柴燒之外,還有很多用處。例如上面的垛牆頭,還有軋打麥場,阻止土場起土,穀子麥子在場裡弄不乾淨。

那個年代是石磙子碾麥子。麥子打完,會把白皙柔軟的麥秸垛在場邊。根據麥秸量多少,會垛成圓麥秸垛或者長方形麥秸垛。

這垛麥秸垛有點像垛牆頭,有人在麥秸垛上踩,有人在下面用叉子朝上扔麥秸。

麥秸垛堆碼起來後,也像垛牆頭一樣,要把麥秸垛四周鬆散的麥秸撕下來,再扔上去,上面的人把麥秸垛踩得中間高呈弧形,就類似扣了一口大鍋。

最後,麥秸垛上是要上泥的,不上泥壓住,一場大風就把輕飄飄的麥秸颳得飛上天了。

泥麥秸垛的泥和垛牆頭正好相反,要稀泥,稀泥裡攪和進麥糠。然後從麥秸垛頂最中間開始開始抹泥,抹泥厚度不露麥秸為準,一定要圍繞麥秸垛頂中間點,轉著抹泥,直到把麥秸垛頂抹嚴實結束。

為啥泥麥秸垛一定要從頂中心向外呢?麥秸特別光滑,如果從一邊上泥抹,隨著抹泥增加,麥秸垛會被泥的重量壓翻,垛麥秸垛不就白幹了麼?

歡迎泥麥秸垛還鬧過笑話,有人從邊緣轉著向上泥,結果把自己泥到了麥秸垛頂中心,下不來了……

麥秸垛泥好後,一是防風颳;二是下雨也溼不透麥秸垛。能保證連陰天,農戶家裡柴禾溼了,沒有點火的柴火。

這樣泥好的麥秸垛,即使下七七四十九天連陰雨,麥秸垛也溼不透。據說,1963年,邯鄲平原那場百年不遇的洪水,麥秸垛被洪水飄起來,像海裡的船一樣,都散不開。

轉眼,幾十年過去,咱農村人的生活,農業科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蓋房子從土坯牆發展到現在的鋼筋水泥紅磚結構,打坯只能成為老人的記憶了;而隨著住房的改變,生火做飯冬天取暖都用上了新能源;暖暖的土炕,一家人貓冬在土炕上睡不著,求爹娘說閒話講故事,兄妹幾個爭著睡炕中間最熱的地方,打打鬧鬧中,在爹娘的故事裡進入了夢鄉……煤火炕換成了乾淨的席夢思;土牆頭換成了磚牆,還變著花樣力求美觀;再不見平原的田野上一個個如小山一樣的麥秸垛了,麥秸還田成了肥料……

哦!那個屬於我們的年代,還會回來麼?真的就一去不復返了麼?我們需要忙裡偷閒,憶一憶那個時代的苦,才會珍惜今天的甜;如果生活裡只有甜,甜成了永無止境的追求,剩下的只是浮躁和不安,幸福這種感覺從何而來?

相關焦點

  • 70年代生產隊記事:麥秸垛下的故事
    每個生產隊都有各自的麥場,麥季的時候,打了麥子,麥秸就垛在麥場邊上,一個一個,跟小山似的。麥秸垛是集體的財產,是不允許個人隨便去扒麥秸回家燒火的,生產隊裡要留著冬天餵牲口,那是隊裡十幾頭牲口一冬天的草料。麥場都在村邊上,離村子不遠,百十米的有,半裡路的也有。每到冬天,生產隊的麥場就成了小孩子們的樂園。場邊上是麥秸垛,中間是大片的空地,寬敞平整,有的還很光滑。
  • 農村炕縫冒煙怎麼解決?
    農村土炕縫冒煙,主要原因是因為你在原來的地方進行了第二次盤炕,而使炕縫周圍冒煙。農村的土炕,做起來看似相當的容易,但是做好確實並不容易。因此你第一次盤炕的時候,就應該請一些手藝比較好的人一次性給你盤好,這樣你就可以健康的享受土炕帶來的溫暖了。
  • 鄉村的碌碡
    閒暇無事,我騎車到古晉陽城轉遊,走到南街的龍天廟時,在廟的圍牆外拐角處的亂草叢中發現了一堆碾滾、磨盤和碌碡,當即拔掉雜草,拍下這張鄉村碌碡照片。
  • 昝偉:炕
    生產過程都是炕上進行的,一盤火炕,有錢人家會鋪一些褥子,窮人家就會墊上草木灰或者炕灰,孩子就在這土炕上來到人間,也成為了他(她)第一個歸宿。出生之後,一整年時間也就是周歲之前孩子們會在這裡躺著,認識父母、親人,學會翻身、爬行、站立、行走……開始人生的旅程。
  • 河北邯鄲:改善人居環境 打造美麗鄉村
    ↑5月29日,邯鄲武安市北安莊鄉大洺遠村的洗掃車在清掃道路。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治理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
  • 【美麗鄉村】千垛菜花 美景如畫
    ——鷓鴣天●一沐春風萬頃黃 ✨    我國有幾個油菜花著名的觀賞區,江西婺源的梯田油菜花、雲南羅平的峰林油菜花、青海門源雪山腳下的油菜花、江蘇興化的千垛油菜花,還有陝西漢中、湖北荊門、重慶潼南、浙江瑞安、上海奉賢、貴州貴定從陽春三月的江南到盛夏的塞外高原,黃橙橙的油菜花,沁人心脾的花香飄過祖國大江南北,讓你心曠、令你神怡!
  • 「鄉村往事」看麥場
    月光(我們那裡叫「月亮地兒」)下的場院,因為有了許多看場人的身影,多了一份鄉村特有的溫馨。夏天天長,鄉親們要一直忙到「螞蚱眼子」(黃昏時分)才收工回家。等吃過晚飯,一般就是掌燈一大後了。自打我記事,爹幾乎年年如此。「大貓出,二貓趕,三貓出來明了天」。那會兒,「二貓」還沒有出來呢。看看睡覺還早,我就央求爹帶我到場裡玩,圖的也就是一種好奇和熱鬧。況且白天已經約好,栓柱兒、八什兒他們一大幫子也跟著大人到場院裡去玩——白日沒瘋夠的我們,又可以趁機湊在一塊兒大玩一場了。場院就在村南,過了菜畦就是。
  • 荻風垛韻
  • 減脂期必吃的自製小零食,全麥南瓜西多士!香蕉泥完美代替爆漿芝士
    製作過程: 1.碗中打散一顆雞蛋、香蕉搗成泥備用、全麥吐司切成均勻的8個小塊(剛好可以做4個西多士) 2.拿出一塊吐司 上面抹上少量香蕉泥,另外拿出一塊吐司輕蓋在上面,輕輕按壓一下~
  • 三九寒冬,我們一起蓋了座火箭炕
    核心技術問題解決了,我們對火箭炕充滿了信心。番外:不行不行太冷了話說,和然悟光剛剛決定要蓋火箭炕的時候,分別給有經驗的阿遠和關關打電話諮詢:和然:「阿遠!我們要在村裡蓋個火箭炕!」阿遠:「現在嗎?不行啊太冷了,泥巴會結冰的,等開春吧。」
  • 靈魂烙印之熱炕的味道
    男生就不同了,什麼都能搬到炕上來,打沙包,摔拌炮,摔跤,鬥雞,翻跟鬥,擠麻子,站在臺臺邊上往炕上比賽跳遠,爭著往最暖和最避風的炕旮旯搶,堆積木一樣高高地摞在一起又故意摔下來。幾個回合下來,畢竟是土坯做的,不知不覺就把炕跳個窟窿,害得大人又得挖土和泥來補炕。      到現在都能清楚得記得,我們姊妹多,小孩子調皮好動,又費衣服又費鞋。
  • 翟大龍:你是邯鄲鄉村抗疫好醫生!
    在河北邯鄲大名縣,有這樣一位醫生,疫情期間,他以專業精神與負責態度為抗疫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翟大龍,他是大名縣西未莊鄉中未城村鄉村醫生,國家執業醫師,國家執業藥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全國疫情防控戰疫中的一員,像翟大龍這樣奔走在鄉村田野防控鄉村醫生的身影,成為了疫情防控一線上最靚麗的風景,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以最簡單的防護措施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疫情來臨時,他們日夜堅守在鄉村,用愛和堅守守護一方百姓安康 !
  • 又香又脆的炕餅
    有一種炕餅,是在那種大鐵皮爐裡炕熟的,有很多人喜歡吃,特別是每天中下午,吃這個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一個炕餅爐前,排起長長的隊伍,人山人海。 做坑餅的一般的是夫妻組合,男的坑餅,女的打雜收費等。有的不包餡,主要原材料就灰面,麥粉加水揉搓成麵團,用手壓扁平加餡,表面再撒一點芝麻,用手掌貼在鐵皮爐內周邊,坑一下就熟了。 中下午一般人肚子有點餓,吃這個壓餓氣,方便快捷,並且吃這個香脆可口,味道優美,回味無窮,很多人喜歡吃這個,朋友們喜歡吃這個嗎?
  • 河北邯鄲邯山區小堤村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區文廣旅局積極推薦申報和溝通協調,邯山區河沙鎮鎮小堤村擬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邯鄲僅四村入選,現進入公示階段。 擬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鄉村名單(邯鄲) 邯鄲市涉縣井店鎮劉家村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鎮小堤村 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東和村邯鄲市涉縣關防鄉後池村
  • 恩施炕土豆 土家一絕
    然後在熱油鍋裡放入蒜泥、幹辣椒爆香,倒入瀝油後的土豆翻炒,適時倒入醬油,撒上椒鹽、薑末、白芝麻、辣椒粉、胡椒粉和剁椒醬、花椒,最後撒上香菜和香蔥段即可盛盤上桌了,看著青黃相間焦脆粉滑,吃到嘴裡外脆內嫩糯性爽口,色、香、味俱佳,真是香辣開胃,充飢止餓。
  • 蝶變中的邯鄲
    2017年,邯鄲又多了一個新稱號——「全國文明城市」;隨著央視直播中國電商扶貧行動「厲害了我的國,厲害了魏縣鴨梨」,邯鄲特產也為更多全國人民所知曉。邯鄲發展迎來新時代!近年來,邯鄲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助力轉型。2017年,邯鄲重點推進建設完成1400多個美麗鄉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為每個村打造一個特色富民產業,打造特色小鎮。峰峰礦區的響堂水鎮——北方烏鎮——被評為2017年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 收麥-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綜合新聞網站
    薅了東地的油菜,拖磙碾好曬場,又要收麥了。先收北地的麥子。邊割邊拉,四把鐮刀忙碌一天,收的麥子不到兩畝。其實,說是四把鐮刀,我12歲,妹妹10歲,兩個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麥累得母親腰酸背疼,拉麥靠父親裝車架把,就連黃牛拉套也比我出的力多。  忙了三天,北地的麥子才割完。最後一架子車麥子拉進曬場,太陽已落到樹梢了。母親說,早上天氣預報說沒雨,要不麥稈不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