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蜈蚣
別名:蝍蛆、吳公、百腳、百足蟲、千足蟲
採收加工:"人工飼養的蜈蚣,一般在7-8月採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後根據棲息環境翻土扒石尋捕。捕後,先用沸水燙死,取長寬和蜈蚣相等,兩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頭部下顎,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曬乾或烘乾。
藥用部位:全體
產地:陝西、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科:蜈蚣科
原植物:少棘巨蜈蚣
成體體長110-140mm。頭板和第1背板金黃色,自第2背板起墨綠色或暗綠色,末背板有時近於黃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黃色。背板自4-9節起,有兩條不顯著的縱溝。腹板在第2-19節間有縱溝。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體節的兩側各具氣門1對。
頭板前部的兩側各有4個單眼,集成左、右眼群顎肢內部有毒腺;齒板前緣具小齒5個,內側3小齒相接近。步足21對,最末步足最長,伸向後方,呈尾狀;基側板後端有2小棘;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有1棘;背面內側有1棘和1隅棘;隅棘頂端有2小棘。
蜈蚣藥材性狀:本品呈扁平長條形,長9-15cm,寬0.5-1cm。由頭部和軀幹部組成,全體共22個環節。頭部暗紅色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兩側貼有顎肢1對;前端兩側有觸角1對。軀幹部第1背板與頭板同色,其餘20個背板為棕綠色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兩條縱溝線;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2節起,每體兩側有步足1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形;最末1對步足尾狀,故又稱尾足,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並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微鹹。
優等品以身幹、條長、頭紅身黑綠色,頭足完整者為佳。
蜈蚣藥性:
【本經原文】味辛,溫,有毒。治鬼疰,蟲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生川谷。
【產地】處處有之,赤足者良。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主治】蜈蚣為驅風散結要藥,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治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制蛇毒。
【別錄】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
【日華】治癥瘕。
【用量】普通一至二錢。
【禁忌】蜈蚣有毒,必風氣暴烈,藥病相當,乃可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畏蛞蝓,被蜈蚣螫傷,搗蛞蝓塗之即止痛。
【本經下品 蜈蚣 味辛溫。主鬼疰蠱毒,噉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疫,去三蟲。】
味辛,微溫,入足厥陰肝經。墮胎破積,拔毒消腫。
蜈蚣辛溫毒悍,能化積消癥,殺蟲解蠱,治瘰癧痔漏、禿瘡便毒,療蛇瘕蛇咬,蛇瘴蛇蠱。
庸工以治驚癇抽搐、臍風口噤。
【注意】 孕婦忌服。
①《本草衍義》:""畏蛞蝓。""
②《綱目》:""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③《本草經疏》:""小兒慢驚風,口噤不言,大人溫瘧非煙嵐瘴氣所發,心腹積聚非蟲結蛇瘕,便毒或膿將潰,鹹在所忌。""
【附方】
①治中風抽掣及破傷後受風抽掣者:生箭芪六錢,當歸四錢,羌活二錢,獨活二錢,全蠍二錢,全蜈蚣大者兩條。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逐風湯)
②治口眼歪斜。口內麻木者: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並去失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熟(酒)調下,日一服。(《世醫通變要法》)
③治中風口眼歪斜:蜈蚣一條。焙乾研末,豬膽汁調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④治驚癇:蜈蚣、全蠍各等分。研細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小兒急驚: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聖惠方》萬金散)
⑥治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儒門事親》蜈蚣散)
⑦治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條,江鰾三錢,南星、防風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用二錢,黃酒調服,一日二服。(《醫宗金鑑》蜈蚣星風散)
⑧治瘰癧潰瘡: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步二錢。秤、同為末。醋調塗之。(《本草衍義》)
⑩治蛇頭疔初起,紅腫發熱,疼痛徹心者:大蜈蚣一條,全蠍七個,雄黃三錢。共為末。用雞子清調敷患處,外以豬膽皮套上。(《瘍醫大全》蜈蚣散)
⑾治蛇頭疔:蜈蚣一條,雄黃二錢。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敷。(《吉林中草藥》)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取汗即散。(《濟生秘覽》)
⒀治聤耳出膿:娛蚣末吹之。(《鮑氏小兒方》)
⒁治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方摘要》)
⒂治痔瘡疼痛:㈠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調敷。(《仁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風癬:大蜈蚣一兩,烏梢蛇二兩。共焙研細末,體強者每服一錢,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開水下。(《江蘇中醫》(6):37,1961)
⒄治蛇咬:白芷一兩(取白色者),雄黃五錢,蜈蚣三條,樟腦三錢。各為極細末。以香油調搽腫處,隨幹隨掃。(《洞天奧旨》蜈蚣散)
⒅治下肢慢性潰瘍: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後,撒上蜈蚣末適量,用藥膏覆蓋,日換一次,十天為一療程。(江西《草藥手冊》)
【炮製】
1.蜈蚣:拭淨,除去頭足,剪斷用。
2.酒炙蜈蚣:將蜈蚣除去頭足,折斷;酒潤後,微火焙乾。
3.《雷公炮炙論》: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於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後,去木末,去足、甲用。
4.《綱目》: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性味】 辛,溫;有毒。
【歸經】 歸肝經。
【功能主治】 息風鎮痙,功毒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g。
【注意】 孕婦禁用。
【貯藏】 置乾燥處,防黴,防蛀。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啖諸蛇蟲魚毒,溫瘧,去三蟲。
2.《抱樸子》:末,以治蛇瘡。
3.《別錄》: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
4.《日華子本草》:治頹癬。蛇毒。
5.《綱目》:治小兒驚厥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癘,便毒,痔漏,蛇傷。
6.《本草述》:治癘風。
7.《玉揪藥解》:拔膿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