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名稱】蜈蚣
【別名】吳公,百腳,百足蟲,蝍蛆,金頭蜈蚣,
【歸經】辛、鹹,溫,有毒。歸肝經。
【功效】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經活絡。
【功效特點】本品性善走竄,截風定搐作用強烈,故為熄風止痙要藥,並能攻毒散結、通經活絡,對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歪斜、瘰癧結核、瘡瘍腫毒、風溼痺痛、毒蛇咬傷,內服外用功效均佳
【功效作用】
1.熄風止痙:用於中風中經絡,肢體活動不靈、語言障礙,中風中臟腑,人事不知、痰閉抽搐及高熱抽搐、小兒驚厥、破傷風、顏面神經麻痺等證,都可與僵蠶、全蠍等熄風藥同用。
2.解毒散結:①用於瘡瘍腫毒、瘰癧、結核等證均可與其他解毒藥同用。②用於毒蛇咬傷,內服外用均可用之。
3.通經活絡:用於頑固性頭痛、風溼痺痛之重證,可與其他抗風溼止痛藥同用。
【鑑別應用】蜈蚣與全蠍,二者均為祛風止痙要藥。全蠍力弱性潤,用於手足震顫、頭部動搖者,效果良好;蜈蚣力猛性燥,用於角弓反張、痙攣強直者,功力為優。
【配伍應用】
1.配全蠍:二藥同為平肝熄風要藥,均有較強的解痙作用。全蠍熄風力強,對於抽搐頻作、手足顫抖、舌強言蹇、頭搖不止者療效為佳;蜈蚣搜風力勝,對於四肢痙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效為好。二者相須為用,同入肝經,熄風止痙倍增。蜈蚣、全蠍合用,兼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
2.配硃砂:硃砂重鎮安神,蜈蚣熄風止痙,二藥相互為用,心肝並治,祛風止痙,鎮靜安神,治療驚癇抽搐、小兒驚風,療效優佳。
3.配甘草:甘草生用,洩火解毒,蜈蚣攻毒散結,二者相須為用,攻補兼施,治療外科瘡瘍毒腫,即能取效。
4.配鉤藤:二藥合用,一長於平肝,一長於熄風,相輔相助,具有較強的平肝熄風、祛風活絡、解痙止痛之功,常用於肝
陽、肝風所引起的頑固性頭痛、頭面部痙攣抽搐疼痛等病證。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有毒,能傷正墮胎,故非重症不宜用,如血虛發痙、小兒慢痙及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1~3克,或1~3條煎服,散劑酌減,或焙乾研末衝服。外用:適量,研末,或油浸塗敷患處。
【來源產地】
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或近緣動物的乾燥蟲體。棲於潮溼陰暗處;食肉性,主產於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河南、安徽、陝西、四川等地。
4-6月間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部,繃直曬乾;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曬乾或烘乾。有些地區於冬季在陰溼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引施蜈蚣在此產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炮製】酒炙蜈蚣:將蜈蚣拭淨,去頭足折斷,酒潤後,微火焙乾即得(每100kg用黃酒10kg)。
焦蜈蚣:將蜈蚣放炭火中焙至焦黃色,或用粗紙包裹,燒至紙著取出,然後去頭足
【其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啖諸蛇蟲魚毒,溫瘧,去三蟲。
《本草綱目》: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