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寶寶睡覺會出現打呼嚕的情況,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導致,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導致,家長要學會辨別。
生理性打呼嚕
1、睡姿問題
長時間平躺,熟睡後,舌根容易下墜、或是口水流入氣管而造成打呼。趴睡時,口鼻很容易被枕頭或被子捂住,使呼吸道不暢,之後形成打呼嚕。
建議:
①平躺睡的寶寶,媽媽可輕輕讓寶寶側頭睡,會緩解打呼。
②趴睡的寶寶,媽媽要經常變換寶寶的睡姿。
2、肥胖
胖寶寶的呼吸道周圍脂肪較多,容易導致呼吸道不順暢,當軟顎與咽喉壁之間的震動頻率達到30赫茲時,就會出現打呼嚕的聲音。
建議:平時多戶外活動,控制進食,不要過度餵養。
3、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當寶寶因感冒或其他問題,引起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加、比如鼻塞、鼻屎堵塞、痰液增多等,都會引起寶寶呼吸不暢,繼而出現「打呼嚕」的情況。
建議:鼻腔內有分泌物時,使用噴海鹽水噴鼻,室內增加溼度,拍拍背,餵奶餵水等稀釋分泌物,利於排出,都可緩解症狀。
病理性打呼嚕:
1、扁桃體腫大
扁桃稍微肥大,就容易造成呼吸信道的阻塞,造成打呼嚕。出現扁桃腺肥大的原因有:先天性扁桃體肥大,或因感染造成的扁桃體腫大。
2、腺樣體肥大
腺樣體位於鼻腔後面鼻咽頂上的淋巴組織,當寶寶抵抗力弱,經常感冒時,可引起腺樣體炎症而出現肥大,堵塞呼吸道,寶寶會表現出張口呼吸。
3、呼吸道狹窄
除常見的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等問題外,還與以下疾病有關。
①哮喘。
②鼻腔,喉部炎症。
③敏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中隔彎曲等。
以上原因都可導致寶寶呼吸費力,從而出現類似打呼嚕的聲音。生理性原因導致的打呼嚕,家長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進行護理即可,病理性原因導致的打呼嚕需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後再對症治療。
END
文章來源:嬰幼兒知識
【來源:金山家庭發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