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醍醐書院 ——
聞道,如醍醐灌頂
中國漢傳佛教石窟大約始鑿於公元3世紀,盛行於5—8世紀,16世紀以後開鑿的數量就較少了。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裡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裡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從規模或藝術成就而論,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堪稱中國四大石窟。
中國漢傳佛教石窟的內容十分豐富,其輝煌的藝術成就,為世界所矚目。如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既是佛教東傳的特定產物,又是中原漢文化在西部集中展示的前沿窗口,它體現了東西兩種文化的交融,以獨特的身份完成了聯接東西兩端佛教石窟藝術體系的重大使命。莫高窟現存石窟400多個,其中壁畫有45000多平方米,畫面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0多公裡長的畫廊;彩塑有2400多尊,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有數千塊,唐宋木構建築有五座,莫高窟真可謂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等組成的博大精深、絢麗奪目的綜合性佛教藝術殿堂。雲崗石窟,有塑像51000餘尊,造像以氣勢雄偉著稱,其風格精細優美,豐富多彩,被譽為綜合外來藝術與傳統風格的雕塑展覽館。
莫高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羅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樂尊的僧人云遊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裡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裡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
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裡,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豔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裡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石窟中的大像窟,它是一個九層的遮簷,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簷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簷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簷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 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衝雲霄;有的從空中俯衝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遊龍;有的則隨風漫捲,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豔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裡,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致,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髮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髮髻,是唐代平民的髮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淨,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 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臺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臺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臺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只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制,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敦煌的主要建築是洞窟,現存洞窟735座,內有壁畫、彩塑等文物。九層樓,洞窟編號第九十六號,始建時僅有四層樓,後五層是後來修建的,內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內第一大佛」。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藏經洞陳列館: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
莫高窟陳列館:位於售票處對面,陳列著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專家以1:1比例重現的幾座洞窟。
藏經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428窟等。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敦煌莫高窟第96號窟「九層樓」
敦煌莫高窟第96號窟(即大佛殿),俗稱九層樓,建在石窟群靠南側的崖壁上,是一座特殊形式的高大窟簷。樓總高43米,建於1927—1935年。窟簷9層,層層都有鮮豔瑰麗的飛簷,飛簷下是土紅的大柱和欄杆。下七層依山靠巖而建,上兩層是上翹的星狀的頂蓋,保護著30多米高的彌勒像頭部。整個樓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勢,簷牙高啄,輪廓錯落,白壁丹盈,宏偉而秀麗,為莫高窟增添了光彩。根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聖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製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後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九層樓是為保護35.5米高的大佛而建立的,現已成為敦煌莫高窟的標誌。
莫高窟第17窟 北壁。
莫高窟今編第17窟,俗稱「藏經洞」,位於第16窟甬道右壁,建於唐大中五年至鹹通三年(851-862)間,是晚唐釋門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堂。平面近於方形,覆鬥形窟頂,從地面至窟頂高約3米,正壁(北壁)貼壁建長方形禪床式低壇,壇上泥塑洪辯像,身後畫菩提樹,枝葉相連以示洪辯在菩提樹下坐禪,左側(東)畫比丘尼,右側(西)畫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辯告身敕牒碑一通。
這尊洪辯彩塑像,高0.94米,身著田相袈裟,通肩裹體,結跏趺坐,作禪修狀。頭部顱頂豐隆,面部飽滿,額角和顴骨輪廓豁朗,額部和眼角有皺紋,目光含蓄有神,眉頭略蹙,若有所思。眉脊、眼角、鼻準、嘴角表現出中年高僧莊重矜持的神情和氣派。造型寫實,保存完好,是目前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時代最早的優秀作品。
近侍女、比丘尼供養人 莫高窟第17窟 北壁。
附屬洪辯像背景的壁畫,繪菩提樹和樹枝上懸掛淨水瓶、挎袋及樹兩側執扇的比丘尼和執杖近侍女。比丘尼雙手持團扇侍立於樹下,身著袈裟,團扇飾雙鳳圖案,樹上飛著一對綬帶鳥。近侍女又稱優婆夷,是供奉高僧的女信徒,在家持五戒修行,敬奉三寶,供養高僧,照料僧統、寺主生活起居的女子。這身近侍女像,身著圓領缺胯長衫男裝,頭綰雙髻,腰束帶,左手執巾,右手持杖,眉清目秀,容貌端莊,但愁眉輕鎖,表情木訥,塑造了一個謹行慎為,小心翼翼的都僧統婢女的形象。面部表情雖算不上生動,但顯示畫師的線描和設色技巧已達到極高的水平。衣褶的暈染,以及樹葉正背面的不同顏色,使畫面顯得層次豐富,空間感較強,整體效果相當生動。是晚唐人物畫的代表之作。
公元11世紀初,位於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移洪辯像於他窟,將該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會文書等,秘藏於此窟,砌牆封閉窟口,並於壁面飾以壁畫,故而俗稱藏經洞。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第45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段下層,雖無明確的造窟功德記和文獻記載,但從洞窟形制、壁畫內容和藝術風格看,其營建時間應在盛唐時期。此窟平面方形,覆鬥藻井頂,團花井心,四披畫千佛。窟正壁(西壁)開一平頂敝口龕,龕內塑佛、弟子、菩薩、天王七身像。南壁畫觀音經變。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前壁(東壁)門兩側壁分畫觀音、地藏菩薩像等。
正壁敞口龕內的塑像是此窟的重點,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作。這鋪塑像原系九身,龕外兩側力士像己毀,現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縱向對稱的布置在深敝口龕內。以佛像為中心,按身份等級侍列成對弟子、菩薩、天王,由於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氣質也截然有別。造成有靜有動、文武並俱的活躍氣氛。人物的表情變化及內心狀態與整窟內容、形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統一在完整的主題之內,使群體雕塑既從屬於建築空間,又能獨立欣賞。同時將八弟子、諸菩薩、天龍八部和飛天繪製在塑像背後的龕壁和龕頂,既表現了淨土說法的內容和完整場面,又彌補了由於佛龕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間深度不足的缺陷,從而虛實相間,氣韻互貫。主尊佛像右手上舉,左手撫膝,端坐說法,頭頂高聳螺紋肉髻,寬和的面貌,豐滿圓潤,肥大的耳朵,圓弧似的雙眉,長長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飽滿秀巧的嘴唇,豐腴的下頜,寬厚的胸堂,從慈眉歡韻的神情、豐厚肥碩的軀體、莊重大度的儀態上,鮮明地體現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徵。佛像左側的弟子迦葉,內著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濃眉糾結,雙眼下視,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練達,沉毅矜持。此像造型嚴謹,比例準確,技法純熟,刻畫細膩,曲盡形神之妙。塑造出一個資歷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側的弟子阿難,上身後傾,腰胯微向上側斜挫,兩手相交置於腹前,頭部右傾微俯。舉止閒適瀟灑,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聰明,又含有恭順、靦腆的神態,猶如現實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後生。明亮華麗的錦繡裙襦和色彩熱烈的紫袈裟,更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兩旁的菩薩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薩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態,豐盈健美,冰清玉潔的肌膚,瑩潤細膩,團花密繡的錦裙,輕柔稀疏的衣紋,猶如音樂的旋律一般。菩薩面相豐滿圓潤,雲髻高聳,長眉入鬢,雙目徽啟,眉目間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視物,無可畏之色,神情恬靜慈祥。作者為使菩薩嫵媚動人,更藉助主要構成人體動態的頭、胸、臀三部分在空間的扭傾關係,遂成「一波三折」節奏鮮明的 波浪形動態。並賦予菩薩一種嬌滴滴的大家閨秀的風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為懷、垂憐眾生的菩薩形象。最外側的兩身天王,身軀魁偉,氣勢威武,頭束高髻,身著鎧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樣式。天王雙眉緊鎖,兩眼怒視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兩腳之間,以輕捷穩健的半弓步橫跨在地神身上。頭部側轉,俯視下方,胸部隨 著即將出擊的拳頭相應地向內傾,使體態形成內弛外張之勢,顯現出一種向外暴發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動感。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
莫高窟第130窟開鑿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於96窟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鬥頂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
莫高窟第158窟 佛涅磐塑像
第158號窟建於吐蕃時代,是莫高窟僅有的兩個涅槃窟之一。一尊長達15.8米的涅槃大佛臥在石窟中,造型優美,神態安詳,是中唐彩塑的傑作。臥佛背後的大幅壁畫,用誇張手法描繪眾生舉哀場面,更加襯託出佛陀的超凡脫俗。
莫高窟259窟 禪定佛 北魏
此窟是莫高窟北魏時期最早的洞窟之一。前部為人字坡頂,西壁前凸部分為半個塔柱形,龕內塑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像,這是根據《法華經見寶塔品》的內容製作的。
南北兩壁雙層開龕,上層為闕形龕,內塑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和半跏思惟彌勒像;下層圓券龕內塑結跏趺坐的禪定佛像。全窟諸龕中,在藝術表現上,以北壁西起第三龕的禪定佛像最佳,佛像神態莊靜含蓄,造型寬厚凝重,陰刻的衣紋流暢明了,面部端莊俊秀,嘴角微微含笑,深沉恬靜,是北魏精品。
莫高窟第285窟 供養菩薩 西魏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上部左右對稱四肢搏擊連鼓的是雷神。中部頭似鹿、身有翼的是飛廉。下部左右對稱形似鳳凰的是朱雀,還有乘鷲出行的仙女和飛天。中間化生童子舉託一盆鮮花。
莫高窟第285窟得眼図之一 西魏
第285窟開鑿於西魏大統四年 (538)、大統五年 (539)前後 ,是莫高窟北朝洞窟中唯一有確切紀年的洞窟。作為敦煌北朝石窟分期的標尺窟和原創性洞窟 ,該窟內容備受學界關注[1 ] 。其中 ,在該窟南壁繪有五幅佛教故事畫 ,即《五百強盜因緣》、《化跋提長者姊緣》、《佛度水牛緣》、《沙彌守戒自殺緣》、和《婆羅門聞偈本生》故事畫 ,它們分別出自《大般涅槃經》等四部不同的經典。
莫高窟 第148窟 六臂飛天
飛天肩生六臂,頭戴月牙珠冠,臉型豐滿,上體裸露,胸飾瓔珞。其頭上兩臂,上舉擊鐃;中間兩臂,一手吹橫笛,一手搖銅鈴,胸前兩臂,手彈琵琶。以蹲踞式,順風飛行,背後長帶飛舞,胸前彩雲飄旋。飛行動勢自由輕鬆,雖然身有六臂,但姿態十分優美。六臂飛天屬於佛教密教多臂飛天,多頭、多目、多臂,在敦煌石窟中很少見,此身六臂飛天為其中代表,堪稱經典。
莫高窟第428窟
這是敦煌早期最大的中心塔柱式窟。前部人字披頂。此窟壁畫內容豐富,北壁繪說法圖、降魔變等;西壁繪金剛寶座塔、涅槃變、二佛並坐等;南壁為說法圖、盧舍那佛等;東壁的佛本生故事畫較為突出;其中南側繪薩綞太子捨身飼虎,故事說:國王大車的三個兒子,一日入山狩獵,見一母虎領數幼虎,飢餓逼迫,將食其子。三太子薩綞願捨身救濟,以幹竹刺項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飼虎。二兄將薩綞飼虎事還告父母,國王及其夫人趕至山谷,抱屍痛哭,收拾遺骸起塔供養。這兩幅故事畫都以三條橫卷相接,呈連環畫構圖,用筆簡練,手法寫實,圖案化的群峰和樹木既表明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又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本窟供養人像有一千多身,是敦煌石窟中供養人最多的洞窟,說明此窟可能是由當地各寺院比丘集資所建。
這座由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其創作過程橫跨多個朝代,凝聚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元素和藝術風格,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環顧敦煌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裡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
千百年來,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衝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仿佛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讓每一個觸碰她的遊子流連忘返。
敦煌,在歷史的長河中保持著恢弘的沉默,無論她曾經是如何的璀璨與輝煌,而今是多麼的令人嚮往,這一切都無法阻撓她逐漸變得蒼老。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與她邂逅,感受她那曼妙的形體、斑斕的色彩和漫長的孤寂。是多麼的渴望能夠駐足她的懷抱,讓剩餘的生命融化成一顆塵埃、一滴色彩,一根線條,去修復她的美麗。
然而,那些無比燦爛的風華在歲月的流淌靜悄悄地風化。或許在千百年後,她將悄無聲息地化作一堆黃沙,與你我永別。
歡迎您關注醍醐書院
tihushu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