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朗氣清的從政環境,中國夢就會落空;沒有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再好的政治生態也難以持久。今天,一切嶄新的氣象都在發出清晰的提示:這一代公務人員建功立業的機遇、背景、環境、條件萬事俱備,剩下的就是自己怎麼做了。
一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臘月的一天,新任江蘇巡撫湯斌通知吳江縣令郭琇,馬上到省城談話。
自打來蘇州就任,湯斌被上訪群眾弄得寢食難安,訪民反映郭縣令及其手下向農民亂攤派、向商家亂伸手。吳江一地的稅賦抵得上中西部百十個縣,群眾生活本來不錯,現在他這樣瞎搞,是要逼老百姓造反嗎?
湯斌綽號「豆腐湯」,全家常年靠青菜豆腐填肚子,對百姓心存敬畏。康熙帝臨別時告誡他,把你外放江蘇,因為那裡是國家的錢袋子。湯斌決定抓這個反面典型。
貪官汙吏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主兒,面對審查不是百般抵賴,就是賭咒發誓,於是湯斌就給郭琇來了個下馬威:「根據群眾舉報,你廉政方面存在問題。希望你實話實說,不要表演。」
郭琇的回答出乎意料:「群眾反映的都是事實,沒一句假話。不過,我自己一文沒花。」
湯斌問:「那錢呢?」
郭琇回答:「都進貢給餘國柱餘大人了!」
湯斌心中一驚。今年江蘇一把手動了三回:年初,餘國柱榮升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王新命只幹了幾個月,就去當兩江總督了,湯斌接的是王新命,感覺跟接替餘國柱差不多。
郭琇繼續交代:
「餘大人在任4年,不停地向我要錢,不給就拍桌子。我小小縣令年薪45兩,拆房子賣地也不夠。我先是到處借債,最後沒人借了,只得昧著良心坑百姓。比如說賦稅吧,應收一兩的,我加徵到三兩、四兩,餘大人再不走,加到五兩、六兩也打不住。」
湯斌指著他的鼻子說:「你為了升官不顧百姓死活,理由還挺充分!」
郭琇差點哭出來:「我真不是為了升官,只求保住現在這個位子,能給老百姓做點事,心裡好受點。我把握的尺度是既不能丟官,又不能激起群體性事件,好累好累!」
郭琇雖然做了虧心事,但還算良心未泯;如果繼續深究,必然牽涉到餘國柱,而餘國柱呢,又是當今一號權臣明珠的哥兒們,事情就複雜了。於是,湯斌問:「你口口聲聲『百姓』、『百姓』的,百姓卻在罵你!我給你一個機會,你能讓百姓不罵你嗎?」
郭琇放下雙臂,正色道:「只要您不是餘國柱那樣的領導,我不但要洗心革面,還能把吳江治理成模範縣。」
湯斌說:「那好吧,你的事我暫時不上報。如果你言行不一,新帳老帳一起算!」
二
一回到單位,郭琇就把大小幹部統統召集起來,領著大家一起大掃除。天還沒黑,縣衙已是煥然一新,多年的汙垢一掃而空。
緊接著,郭琇把地方士紳請來開會,發表了他從政以來最簡短的講話:「各位父老鄉親,吳江老縣衙沒有了,新縣衙起來了;以前的郭琇死了,新的郭琇活了!從今天起,我和我的手下再敢吃拿卡要,你們就去巡撫衙門上訪!湯大人是有名的大清官,一定會為大家做主的。散會。」
郭琇卸掉了包袱,向著廉潔有為的目標大步前進。
一方面,他瞄準滋生貪腐的關鍵部位,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三箭齊發,同時嚴辦仍不收手的「蒼蠅蚊子」,很快剎住了侵害群眾利益的歪風,全縣一片叫好。
另一方面是盡心竭力保土安民。第二年秋雨連綿八十天,民房倒塌,莊稼絕收。郭琇以船為家,查看險情,指揮轉移百姓,避免了更大損失。稍後,他提出停徵一年田賦的建議,附了手繪的災情圖上報。朝廷直觀地感受到災情之嚴重,老百姓有了一點喘息機會。
第三年幹部考核,郭琇獲得「治行為江南最」的評語。湯斌以德才卓異為由,向皇上鄭重推薦郭琇。郭琇進京,出任都察院江南道御史——負責江蘇安徽的行政監察工作。
郭琇果然不負厚望,對腐敗勢力嫉惡如仇,頻頻亮劍。特別是冒死連奏三本,參掉了明珠、餘國柱、高士奇等十多個無法無天的朝中重臣、皇帝寵臣,盤踞中央的「大老虎」幾乎被一網打盡,人稱「鐵面御史」。
郭琇為康熙整飭吏治立了大功,短短三年間,康熙將他從七品御史,一口氣提拔到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領導全國的反貪工作。
「大老虎」的黨羽對郭琇恨之入骨,紛紛拉弓搭箭。官場生態如此惡劣,郭琇正值盛年被迫回鄉養老。此時的康熙政治手腕收放自如,看似支持貶斥,實際也是保護。
康熙要為萬世開太平,郭琇這樣的直臣不能老是晾著,既是工作需要,又有用人導向問題,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時機。
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到達吳江,目睹老百姓集資為郭琇建的生祠,前來感恩致敬者絡繹不絕。於是問大臣:「當年明朝有人為魏忠賢建生祠,目的當然是拍馬屁,這兒給一個退休老幹部建生祠為了什麼?」
大臣們說,群眾沒必要拍誰,看來郭琇人才難得。
官場生態同過去大不一樣了,思想自然容易統一。於是康熙果斷拍板:任命郭琇為湖廣總督,即刻上任!
在政治生涯的最後一站,花甲之年的郭琇拼老命想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持續釋放著熾烈的能量。特別是採取務實方法,有效緩解了漢苗之間的民族矛盾,為社會穩定和康乾盛世作出了特殊貢獻。
當他在潮溼的南方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三次提出辭職的時候,康熙帝三次慰留:我知道你幹不動了,請給我點時間,等我找到能替你的人吧!
三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基於歷史經驗和科學精神,首次提出了「從政環境」和「政治生態」的重要命題,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以此觀照郭琇的人生軌跡和官場沉浮,能使我們提高理解力,增強執行力。
明朝滅亡前六年,郭琇出生在山東即墨縣農村。他呱呱墜地時正是大雨如注,即墨縣令正好在他家屋簷下躲雨。郭琇的奶奶向客人報喜:「我來孫子了!」縣令樂了:「縣令站在這裡迎候,這孩子將來肯定不止七品,要好好安邦愛民哦。」老太太很謙虛:「七品太大了,二品就行了。」
縣令的一句玩笑和家庭對他的教育,是郭琇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全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個好官。他自己也不含糊,三年中,秀才、舉人、進士連中三元,思想基礎和文化功底相當紮實。
江蘇兩任巡撫餘國柱、湯斌是郭琇從政後的直接環境。郭琇能到天下聞名的富庶大縣工作,說明朝廷的器重,也是他實現夢想的良機。但是同樣的一介純潔書生,在餘國柱手下走歪路激起了民憤,在湯斌手下卻又努力上進,政績斐然,可見領導幹部是最重要的從政環境。
今天我們也常常看到,一個一身正氣的領導幹部,治下往往風清氣正,即使發生問題,也是孤案。而「大老虎」總能帶出一窩小虎崽,單位、身邊、家庭都不能倖免。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結果,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土壤長什麼苗。
郭琇所處的時代和整個官場生態,是他事業起伏的大背景、大環境。康熙時代的起點在清初,國家百廢方興、吏治涇渭不明,明朝官場遺留惡習每每借屍還魂。作為一代英主,康熙需要郭琇這樣的幹才;作為一個成熟務實的政治家,有時他不得不妥協繞道;作為有血有肉的人,康熙最終也煩得得過且過。
康熙執政長達一個甲子,郭琇的整個從政生涯都在康熙時代。自42歲當縣令到65歲退休的23年間,郭琇滿打滿算工作14年,其餘時間在家發呆,他的起起伏伏正與時代的特點暗合。每當官場邪不壓正,郭琇就走背字;每當政治生態向好的時候,郭琇就逢兇化吉,一飛沖天。
豈止是郭琇!于成龍、湯斌、彭鵬、陳璸、趙申喬、陳鵬年等等好幹部,其從政曲線圖與郭琇大體類似,郭琇只是優秀人才曲折人生的縮影。
末期,康熙終於從威風凜凜的雄獅,變成惰性十足的家貓。他的老同學、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舉報一起嚴重的腐敗案,康熙還沒聽完就連連擺手:算了算了,這點小錢別較真了。由此可以想見官場生態環境之現狀和時代背景影響之巨;也能理解雍正上任之後,為什麼要大開殺戒!公務人員身處何世,大概也有運氣的成分吧。
事是人做的,人在政治中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制度規範等軟環境也不能忽視。科學的制度設計是營造良好從政環境的好工具,再好的木匠,離開鋸子也做不了一隻板凳。
設想一下,假如清政府根本不能容忍民告官,或者巡撫大人為了個人前程故意捂蓋子,下面的痛苦和憤怒就無法上達,郭縣令就會越陷越深,社會矛盾就會越發尖銳。民間暗潮洶湧,衙門口卻安安靜靜,絕不是什麼好現象。如果當初也有個湯斌聽聽李自成的抱怨,調整一下政策,情況是否又會不同?
那時崇禎上吊剛40年,可謂殷鑑不遠。清人深知從來沒有鐵打的江山,早就在悄悄研究前朝教訓。其立國之初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個個具有針對性,縝密的申訴制度是其中之一。
根據瞿同祖先生的研究,清廷落實申訴制度的態度非常堅決,從中央到地方概莫能外。比如,州縣政府每月有9個法定接待日,一把手要從早上五六點鐘開始,親自接待來訪群眾,白天聽不完就加夜班。如果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場解決不了,至遲要在20日內辦結。就這一點點糾錯機制和群眾監督,不但救了郭琇,幫了吳江民眾,還化解了社會危機。
當然,郭琇本人也是政治生態的組成部分,而且最重要,因為內因是變化的根子。掩飾主觀能動性的根本作用,把一切歸咎於外因,實際上是在推卸責任。對此,車爾尼雪夫斯基是這樣闡釋的:「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但它並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現」。如果郭琇本人腦子清醒,頂住餘國柱最多丟官,何至於聲名狼藉?如果縣令自己作風過硬,手下怎敢禍害鄉裡?小民自古怕事,何苦到巡撫衙門惹是生非?
一邊抱怨環境差,一邊亂扔垃圾;一邊嚮往青山綠水,一邊排放汙水濁氣;問題都是別人的,自己總是無辜的,生態環境永遠好不起來。政治生態也如此,領導是環境,他人是環境,時代是環境,制度建設是環境,自己更是環境。假如每一個郭琇都是亮閃閃的「朱」,哪裡還有「墨」的地盤!
四
郭琇的背影早已淡去。以黨的十八大為標誌,中華民族進入了全面復興的嶄新時代,加強政治生態建設更凸顯緊迫。黨中央遵循歷史規律和人民意願,以精衛填海的宏大氣概,在中華大地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前所未有」,特別是在反腐倡廉和黨的作風建設方面:打「老虎」拍「蒼蠅」的力度前所未有;抓細節反「四風」的力度前所未有;推行群眾路線的力度前所未有;落實「兩個責任」的力度前所未有;群眾監督的途徑之廣、熱情之高前所未有……就連最挑剔的網民都紛紛點讚,熟悉網際網路生態的人們都知道,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於是,長期積攢的腐敗庫存挨個結帳了,腐敗的增量同比直線下降了,紀律制度法律規範算數了,惹群眾罵娘的陳規陋習不敢見人了,幹群開始相向而行,黨的威信隨之飆升。總之,過去以為神仙也沒招的許多政治現象,仿佛在一夜之間發生了逆轉,那些安之若素、習以為常的人們揉揉眼睛,紛紛醒來。
沒有天朗氣清的從政環境,中國夢就會落空;沒有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再好的政治生態也難以持久。今天,一切嶄新的氣象都在發出清晰的提示:這一代公務人員建功立業的機遇、背景、環境、條件萬事俱備,剩下的就是自己怎麼做了。
1979年,清華大學化工系七二班同學提出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響亮口號,在改革開放之初產生了巨大反響。當前,面對百年不遇的歷史機緣和厚重的政治責任,低頭反求諸己,抬頭身體力行,應是廣大公務人員的唯一選擇。(信息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習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