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2020-12-18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

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明星基因」COP1

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早在1880年,達爾文父子就利用趨光性表現最為明顯的植物幼苗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植物的運動》裡詳細地記錄了植物的趨光性。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1989年初夏到1991年底,鄧興旺做博士後期間,發現並鑑定了一類植物突變體即使處在黑暗中,也仍然生長出和光照下一樣的形態。據此他定名為COP1因子。1992年,在進入耶魯大學工作第一年,他成功克隆出了COP1,這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光形態建成核心調控因子。

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COP1並非是一個植物特有的調控因子,它擁有非常保守的生化功能和序列特徵,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中。」本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生韓雪介紹。

「在植物COP1被克隆後,對哺乳動物COP1的研究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與植物不同,哺乳動物的COP1廣泛參與癌症發生、糖脂代謝、發育等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基因』。」她說。

精細調控作物出土

「我們這30年來的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主要探究COP1存在於什麼樣的蛋白狀態,它進行調控時與哪些因子構成複合體等。」在2000年之後,在延續之前研究的同時,展開了依據COP1生化活性的功能研究。」鄧興旺說。

2000年,鄧興旺等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揭示,COP1本身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在動物和植物中都具有保守的生化特徵,通過降解HY5等重要光正調控蛋白,調控光形態發育。

「這是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我們了解了植物一個極其重要光調控蛋白的本身生化活性,為以後研究它是怎麼調控和被調控,有了明確的方向。」鄧興旺說。

幼苗出土便是這一調控過程的典型現象。韓雪介紹,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處於黑暗中,這時啟動暗形態建成發育模式,COP1起主導作用。同時由於被土壤覆蓋,幼苗承受著巨大的機械壓力,這些壓力會刺激乙烯激素的分泌,使它呈現黃化、頂端彎鉤產生。

快要出土的時候,土壤縫隙中會透出細微的光,這時COP1因子活性會減弱,乙烯的分泌會減少。而在出土之後,COP1和乙烯通路活性非常弱,HY5因子起主導作用。

「這個調節過程非常精細,種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能穿透土壤,COP1像一個精確的尺子,隨時都在測量種子離土壤表面有多遠。」

了解了這些,就能根據COP1的活性進行選育,使作物發芽率更高,出土更整齊。「為了提高發芽率,往往會一穴多種,現在可以一穴一種,能為後期培育省去不少麻煩。」

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

鄧興旺表示,目前對COP1的功能、調控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整個調控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其中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仍然不清楚。

「我們目前發現了它在光形態建成所起的作用,它也許在其它生長過程中也起著作用。整個機體是如何控制某個基因在不同環境、不同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呢?其中的機理與細節還不清楚。隨著技術條件的發展,會不斷帶來新突破。」他說。

他表示,未來,希望研究COP1的時空調控關係,「隨著時間、光照條件等的變化,COP1在植物細胞中的位置和生化活性有什麼變化,這個調控的動態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植物識別光、傳遞信號的研究進步,在育種和種植的時候就會更加精細。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長、周期,播種間距,提高不同作物的品質和性狀,滿足消費者更豐富、個性化的需求。」他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告訴《中國科學報》,光信號轉導是近40年植物生物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COP1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與機制的破解。

「COP1工作堪稱一個經典,它是少有幾個先從植物中發現後又在動物中被找到並證實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之一,推動了生命科學蛋白質命運決定的研究。」林榮呈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0.100044

相關焦點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光與重力對植物的調控緊密關聯,以種子植物幼苗階段為例,當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後,根無論從哪個方向長出來,都會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調整為向下生長以固著和吸收營養水分,胚軸則逆重力快速向上生長以突破土壤;見光後,植物迅速開啟適合光合作用的光形態建成發育過程(頂端彎鉤打開、子葉打開延展),此後其生長方向同時受到光與重力的調控。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20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李家洋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系統鑑定擬南芥中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最新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發現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中的雙功能抑制蛋白,從而揭示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機制解析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目前關於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研究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亟須得到解答。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 (ELONGATED HYPOCOTYL 5) 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BR調控側根發育提高植物鹽脅迫耐受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激素信號調控細胞壁重構參與側根原基的起始來響應鹽脅迫的新機理。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控植物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莖葉和根的生長、維管組織的分化、育性、種子萌發、頂端優勢、光形態建成等。此外,在介導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中有關鍵作用。
  • 微生物所邱金龍課題組在植物MAPK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真核生物整合胞外信號與細胞反應的重要信號樞紐。MAPK在跨膜受體的下遊,通過磷酸化不同底物蛋白來激發特異的基因表達和細胞反應。因此,MAPK底物蛋白的研究將加深我們對植物感受外界信號後啟動特異細胞反應機制的認識。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度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時光,之後出國留學。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周儉民/張躍林全面綜述植物免疫激活及信號傳導的最新進展
    該綜述重點介紹了主要免疫受體激活機制的最新進展,總結了目前對其信號傳導機制的理解,並討論了SA感知和信號傳導的更新模型。此外,還討論了如何將不同的受體組織成網絡,以及這些網絡在為適當的防禦輸出整合複雜危險信號中的作用。陸地植物與多種微生物自然相關,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
  • 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在生物鐘調控水稻耐鹽性的機制解析中獲進展
    生物鐘是內在的時間維持機制,在調節植物非生物脅迫響應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目前,學界尚不清楚水稻生物鐘核心組分是否參與耐鹽性調節及其相關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雷課題組發現,在轉錄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gulator)基因家族的5個成員中只有OsPRR73基因可以特異性地響應鹽脅迫信號。
  • The Crop Journal │揚州大學王幼平團隊:MRTCP轉錄因子調控植物發育和逆境應答研究進展
    點擊查看PDF植物在整個生長周期中的細胞代謝、器官發育、組織形成及對周圍環境條件的適應等過程都與其體內基因的表達息息相關。MicroRNA(miRNA)和轉錄因子是植物基因表達調控網絡的重要組分。miR319是植物進化過程中最為古老和保守的miRNA之一。TEOSINTE BRANCHED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TCP)家族是一個植物特異性轉錄因子家族,其部分成員是miR319的直接靶標。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miR319調控的TCP(miR319-regulated TCP, MRTCP)轉錄因子廣泛參與了植物發育和對外界環境脅迫的應答。
  • 【中國科學報】植物激素的全新信號轉導之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研究人員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對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轉錄組演化分析,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superorganism)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就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石斛花香物質芳樟醇代謝調控研究獲進展
    石斛為蘭科石斛屬植物的總稱,在全世界有1500多種。石斛具有觀賞價值,且其中若干種類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從傳粉的角度來看,石斛為蟲媒花,為了吸引昆蟲傳粉,能夠合成與釋放一些特殊氣味物質,部分石斛釋放的氣味物質具有香味,然而,目前對石斛花香物質的生物合成與調控研究尚不多見。
  • 華中農業大學羅傑團隊鑑定到植物中首個調控支鏈胺基酸合成的轉錄...
    近日,New Phytologist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OsbZIP18 promoter contributes to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levels in rice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