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2020-12-18 中國生物技術網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2020年7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與重力對植物的調控緊密關聯,以種子植物幼苗階段為例,當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後,根無論從哪個方向長出來,都會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調整為向下生長以固著和吸收營養水分,胚軸則逆重力快速向上生長以突破土壤;見光後,植物迅速開啟適合光合作用的光形態建成發育過程(頂端彎鉤打開、子葉打開延展),此後其生長方向同時受到光與重力的調控。

陳浩東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黑暗環境中,抑制光形態建成的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 (PIFs) 能直接結合到重力信號正調控因子LAZY4基因的啟動子上並激活其表達,使植物的胚軸在暗中能維持很好的負向重力性,利於其向上生長突破土壤;見光後,PIFs蛋白迅速降解,LAZY4表達量下降,胚軸的負向重力性變差。在根中,促進光形態建成的轉錄因子ELONGATED HYPOCOTYL5 (HY5) 可以直接結合到同一個靶基因LAZY4基因的啟動子上並激活其表達,從而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有利於根向下扎得更深。總結起來,該研究揭示了光通過兩組不同的轉錄因子,器官特異性地調控重力信號因子LAZY4基因的表達,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機制。

光信號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該工作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完成,博士後楊盼宇為本文的第一作者,鄧興旺教授和陳浩東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已畢業博士生文啟明、已出站博士後於仁波,在讀博士生韓雪。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7/17/2005871117

來源:北大生科院

相關焦點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20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亟須得到解答。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 (ELONGATED HYPOCOTYL 5) 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微生物所邱金龍課題組在植物MAPK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真核生物整合胞外信號與細胞反應的重要信號樞紐。MAPK在跨膜受體的下遊,通過磷酸化不同底物蛋白來激發特異的基因表達和細胞反應。因此,MAPK底物蛋白的研究將加深我們對植物感受外界信號後啟動特異細胞反應機制的認識。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度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時光,之後出國留學。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交感神經遞質調控心臟活動的新原理
    (同屬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關於腎上腺素受體調控心臟活動基本機制的新發現。課題組發現,β2腎上腺素受體能將原本廣域的β1受體信號阻隔於納米尺度的膜下微區,並由此提出越界阻隔(offside compartmentilization)的受體信號轉導新概念。β腎上腺素受體(簡稱β受體)是最經典的G蛋白耦聯受體,在心血管功能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心室肌細胞主要有β1和β2兩種β受體亞型。
  • Hippo信號通路領域重大發現!管坤良課題組Cell報導Hippo信號通路在...
    12月1日,Cell最新一期雜誌發表了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管坤良教授課題組的一篇題為「The Hippo Pathway Kinases LATS1/2 Suppress Cancer Immunity」的重要文章,這項研究也是近兩年來Hippo信號通路領域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李家洋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系統鑑定擬南芥中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最新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發現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中的雙功能抑制蛋白,從而揭示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並闡明其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6日電 8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實驗室在《e生命》(eLife)期刊發表了題為「擬南芥形成素2通過加帽和穩定胞間連絲處的微絲調控細胞間運輸」(Arabidopsis Formin 2 Regulates Cell-to-Cell Trafficking by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就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
  • 【中國科學報】植物激素的全新信號轉導之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