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剛剛結束了深圳的國際馬拉松賽事,我已5:50的成績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全馬,什麼感覺呢?就是覺得曾經覺得多麼讓人望而卻步的數字,此刻在我心裡也就那樣。並未像想像中的那麼困難,那麼不可實現,那麼多的擔憂也都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就像賽前我對花菜說的一樣:我說我跑馬拉松,我跑半馬,我跑全馬,不僅僅是在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也不僅僅是停留在享受跑步的過程上,我其實是在向自己的內心發出挑戰,挑戰那一個個數字的同時就是在打破自己內心的恐懼,那種對未知不可控的恐懼,那種對未知不可控的恐懼所帶來的止步不前,那種被框架鎖死的自己,我想如果我能,能在這種概率極大卻很少人做的事情上能的話,那麼就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我能,大部分時候我以及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發出的否定,質疑,擔憂,也只是對自己否定,對自己無能的宣判而已。
所以我去了,在我熟悉的跑場向42公裡發出了自己的挑戰,那種跑在路上,並且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跑馬的感覺是幸福,那種到達終點拿到獎牌的感覺是自信。還記得曾經的第一個半馬是我生活的轉折點,而這個全馬讓我真正的認識到:很多時候,不是不能,而是不敢,因為我們跳不出自己對自己思想的束縛,我們跳不出自己的框架。我們總是望著他人的成績,望著他人的生活心生羨慕,即使內心蕩漾,卻總在心裡告訴自己:我不能,我不能,因為我怎麼樣怎麼樣?真是這樣嗎?
我有時候也會想:為何很多人都不去經歷或者說自己都沒有經歷過還要趾高氣揚的來個總結,拋出結論,然後還一副說的很對就是這樣的樣子,一副萬事都唯我獨尊的樣子。如果沒有經歷,就不要輕易去下結論,如果沒有經歷你也永遠體驗不了生活的樂趣,如果沒有經歷你永遠不知道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是什麼樣子?如果沒有經歷你又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就像這次去臺灣,在去之前我會想那邊的人會好交流嗎?臺灣人會不會不是大家口中描述的那麼的熱情和友好,然後行程會不會因為我不提前訂當地票而延遲,我安排的每個景點都會涉及到嗎?天氣又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沒去之前我只是按照路線圖安排了每天要去的景點,訂了第一晚的住宿,其他都沒有去提前準備,我既想此次的行程緊湊又不想搞得行程很固定,我想有些隨意性,有些意外的驚喜,所以我就帶著內心的一絲憂慮踏上了此次的旅行。
還記得我是深夜兩點到達的臺北,雖然知道我的民宿就在車站附近,但是門牌號,街道名稱查起來也很麻煩,尤其是晚上,這時一個老爺爺走過來問我們是不是在找路,然後幫我們描述了走向,我們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住宿點,這是臺北給我的第二股溫暖,因為機場也發生了路人幫我們訂國運客車的事情,臺灣人的熱情,禮貌,彬彬有禮,井然有序讓我這個內地人下車就感受到了。
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事實就是我之前的擔憂什麼的都不存在,這種隨心的旅行更加能讓人感受到旅行的樂趣,能夠鍛鍊人對未知的應變能力,能夠讓我敏捷的對突發狀況做出決策和調整,一周的臺灣環島遊,我把欣頻老師的遊學景點走了一遍,在臺北的板南線和信義線上意外的去了很多地方,比如我本來在板南線是去市政府和誠品書店的,結果意外的到達了四四南村,還看到了101白天的景色(前一天登樓看了夜景),又比如我在信義線的時候,本來是去漁人碼頭的,結果在路途我去了淡江高中,去了真理大學,去了紅毛城,這些都是計劃之外的,但是卻在我意外的下車途中遇到了。又比如我在宜蘭本來想尋著欣頻老師的腳步去下宜蘭文學館和幾米公園,後來我不但去了這幾個地方,還去了美術館。在花蓮在墾丁都是意外的滿足了我這次遊學的景點,也滿足了我休閒的心情,一舉兩得。最讓我不可思議的就是我在臺中本來只計劃去彩虹眷村和宮原眼科,事實上我在坐大巴的過程中還來到了臺中車站,前一天還逛了逢甲夜市,在逢甲大學走了一圈,這些都是我意料之外的。這次的環島遊我一點遺憾也沒有,而且感覺所有的開支即在預算之內又在掌控之中,就連花菜都覺得很滿足。
如果沒有此次親自的踏足,我不知道那些分享臺灣美學的人眼中的臺灣,我只是在聽別人講,然後靠我的想像去想像而已;如果不是此次的踏足,我也不知道臺灣即使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在長達54年的日統中,日本人也把臺灣看做自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此次的踏足,我不知道臺灣人那種物盡其用的心思是內地不可比的,因為一個60多平的國民黨時期留下來的家屬院都會被搭理的那麼精緻,並成了一個歷史文物保護景點,我也不會看到臺灣人對空間的利用率之高,我這次住的民宿都是在臺灣當地人家裡,房間是空間雖小五臟俱全,風格都是很舒服的文藝範,帶有很多美學氣息。臺灣的旅行讓欣頻老師的主題旅不再是想像中的事情,讓分享的東西更加的具象化,讓我身體的每個器官都在感受美學,感受創意的薰陶,也讓我體驗生活,回顧歷史,這些只有經歷才會更加深刻。
臺灣這個地方至此一次的踏足,卻成了我一生魂牽夢繞的地方:臺北的熱情,九份的日式,平溪的靜謐,花蓮的淳樸,墾丁的熱辣,高雄的現代,臺中的冷漠,這些組成了臺灣這塊寶地美麗的風景,順帶說下在太平洋邊感受真正的天線連一,感受海的浩瀚,感受人的渺小,在太平洋海岸線你才會真正的理解:「以海量容,碎石在底。以海納波,浪為一時」的智慧所在。
生活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正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我們會有擔憂,恐懼,會有框架,如果我們能夠隨外界變化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波段和頻率,調整自己的節奏,順應變化,那麼其實變中何其有變呢。
是你不敢,還是你不能,往往束縛你的是思想,打破束縛的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