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意間在朋友圈拾得了這本好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看著簡介從未上學的塔拉最後成了擁有博士學位的影響力人物。抱著好奇的心理也想著自己能否也可以衝破現實的打擾。答案是我錯了。
塔拉雖然在十七歲前從未進入過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但她擁有一位可以讓她從小在家識字學歷史的父母,儘管她的父親是帶著「有色眼鏡」去講解那些眾人皆知的事實。
在她想去唱歌時,她的父親雖未贊同但也不會打擾,只是不願自己的女兒穿的過於「暴露」,但其實那種「暴露」在現在大部分人的眼裡並沒有顯得如此不堪。她的母親會支持她,雖然在她父親表示不滿時,還是會站在父親那一邊。
她有一位在她童年時讓她命運出現轉折點的哥哥泰勒。鼓勵她試著去報考大學。在她讀書階段也出現了幾位讓她繼續求學的博士。(主教也起了很大作用,鼓勵她應該去爭取她的一份助學金)
她的另一位哥哥肖恩,對她充滿了暴力,他不願意她變成那種「世俗」 的女子。顯然他完美的繼承了他父親的特點。
我雖然對她的經歷表示同情,但也確實很佩服她的毅力。我在羨慕她有這麼多「貴人」相助的時候,不禁也會想起自己大學之前的生活。
同樣都是十七歲過著大學生活,而在此之前的日子,她是努力從廢料堆中出來讓未來不一樣,而我,乃至現在很多的大學生,都是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順其自然,不為所動。
我在羨慕她在進入大學後有不少人物的相助,也想著自己日後學習必要更加定心。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對我作出了一定的影響。
我們總是會對現實低頭,總是在說著我不會,我不行,我不知道。為何不讓自己變得我會,我行,我知道。總是充滿著抱怨,其實我們自己方可去解決那些所謂的困難,積極抓取每一個機會,讓自己也有可能去掙脫大山的束縛,飛向遙遠的遠方。
何不為實現那一句,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把握現在的,爭取未來的。
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不同的心境在閱讀這本書時所得到的必會有所不同。在對待任何事物時,人們總是會存在一定的對立面。
很喜歡書中的一些話:
沙粒不可計數,疊壓成沉積物,然後成為巖石。
他對我們生活中喧鬧的音樂充耳不聞,我們也聽不見他寧靜的復調。
承認不確定性,就是被迫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但也意味著你相信你自己。這是一個弱點,但這個弱點中透出一股力量: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後決定你是誰。
「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
「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住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腦中怎麼想。」
「我只是站著,你們卻都降低身體,試圖彌補,因為高處讓你們害怕。但蹲著走和側身走並不自然,這樣反而讓自己變得脆弱。如果能控制住恐慌,這風就不值得一體了。」
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將自己從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
當生活本身已經如此荒唐,誰知道什麼才能算作瘋狂。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