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接受教育這件事在我們看來,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取得功名利祿,古代時,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實現階級的躍遷;而在現代社會,接受教育則更多的是為了考上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
但我們從沒想過的是,當我們把教育當作獲得世俗成功的途徑時,卻有人把教育當作產生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她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美國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本書是作者的自傳,也是她的處女作。這本書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讀者票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塔拉在書中講述了自己的家庭及成長之路,她從小生活在遠離鎮上的一個大山腳下,父母思想偏激,導致她17歲之前從沒上過學,但塔拉在受到哥哥的鼓勵和影響之後,憑藉著極強的自學能力考取了劍橋大學的碩士和博士。
比爾·蓋茨在知道了她的故事之後評價到:「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我將分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第一部分: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二部分:轉變人生境遇,從徹底脫離原生家庭開始。
第三部分:用教育重塑自我,生命煥然一新。
今天,我們先展開第一方面的內容: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人生。
01
1986年,塔拉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山區,從小在爸爸的廢料垃圾場長大。
塔拉的爸爸是位虔誠的摩門教教徒,信奉上帝,生活和做事都嚴格按照《聖經》的指引來進行。
一天晚上,塔拉的爸爸非常不安地把大家召集起來,說他們有個鄰居,為了提防政府洗腦,不願把孩子送去公立學校,後來聯邦政府包圍了他們,還開槍打死了他們外出尋找食物的孩子。爸爸認為,政府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家,所以讓家人準備了很多逃跑要用的應急包。
這件事情發生前,原本塔拉的三個哥哥還被父親送去過學校上學,但這件事情發生後,塔拉的爸爸就再也不把孩子送去學校上學了。母親也說,在家由她教會讓孩子們獲得更好的教育。
塔拉記得那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早餐時,母親會宣布今天他們要「上學」,然後在地下室放一個書架,其中有數學、歷史等書籍,每個人各自拿一本書就去自己的房間去「上學」。
她不知道姐姐和哥哥們是如何學習的,她總是打開書先翻書,再用手指在書中間的插頁上摩挲,如果用手指摸了五十頁,她就會向母親匯報說自己看了五十頁書。母親對塔拉的學習進度非常滿意,說這種學習速度在公立學校是達不到的。
直到10歲時,塔拉才系統地學過爸爸堅持要她學的一個科目——摩斯密碼,而學習摩斯密碼也是爸爸為末日來臨所做的準備。
02
除了不讓孩子去上學,塔拉的爸爸還不讓家人在生病時看醫生。
有一年聖誕假期,全家人一起去奶奶家,吃完晚飯後,一個提醒奶奶曾預約過醫生的電話留言,讓塔拉的爸爸非常生氣。他暴躁地指出,醫生和藥片都是對上帝的背信棄義,醫生不是想救人,而是想害死人。
奶奶對塔拉爸爸的說教充耳不聞,爸爸更加暴躁,讓大夥立馬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絲毫不考慮大晚上12個小時的車程。
回去的路上,塔拉十七歲的哥哥泰勒開車時睡著了,車子撞上了農民的拖拉機,發生了嚴重的車禍,每個人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傷。
塔拉甚至不知道最後他們是怎麼回的家,只記得回去後泰勒把一口口紅色血水吐到了衛生間的洗手池裡,他的牙齒被撞得錯位;母親被抱到沙發上,一直說光線太刺眼,後來她在地下室整整呆了一周,甚至分不清給她送飯的人是誰。
即便情況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也沒有人敢提議去醫院,因為塔拉的爸爸覺得反正醫生也幫不上什麼忙,全家人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
車禍一個月後,哥哥泰勒說自己要去上大學,正在講解《聖經》的爸爸沉默了,這沉默比怒吼還要可怕。
這時塔拉問爸爸大學是什麼,爸爸借回答塔拉的問題,又開始給孩子們灌輸他的偏執理念,先是批評大學,說那是給那些特別笨的人額外開設的學校,接著又諷刺大學裡的教授,說他們有的知道自己在說謊,有的認為自己在說真話。
泰勒臉孔緊繃、眼睛盯著地板,接著又面容舒展、抬起了頭,仿佛他的自我已經出離,目光柔和又可愛。
爸爸又講了一個小時的大道理之後停下來,泰勒沒有再提上大學的事,但也沒答應留下來,只是出神地坐在那裡安然承受。看到泰勒這樣的反應,爸爸開始專門針對泰勒進行說教,說男孩子以後是一家之主,不可能靠書本養活老婆孩子,學校也是會給人洗腦的,泰勒頂嘴說學校是教堂開的,能壞到哪裡去。
被冒犯到的爸爸嚯地張開嘴,聲如洪鐘地咆哮道,現在的學校已經被無神論者滲入了,學校裡只能培養出偽魔門教徒,他對孩子們的培養可比學校強多了。說完,他強勢又絕望地身體前傾,想在兒子的臉上搜尋表示贊同的跡象,但沒有找到。
偏執的爸爸可能會用自己的言論影響其他孩子,但沉默又有主見的泰勒卻不會受到影響。
泰勒從小就喜歡安靜,愛看書並且喜歡將書籍分類、標記和整理,當家裡其他的兄弟在打鬧時泰勒會按照自己的節奏聽音樂看書。
這就是塔拉的原生家庭。
03
也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家是溫暖的港灣,父母會無條件地愛子女,但是有的愛反而是深深的傷害。
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了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四種原生家庭,其中塔拉的家庭就是非常典型的「控制型」。
控制型父母,希望子女完全在自己的操控下,所以他們會用自己在家裡的「權威」地位,把自己的偏執思想灌輸給孩子;還會用各種方法剝奪孩子做決定的能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塔拉的父親就是如此,不僅把自己的錯誤認知灌輸給幼小的孩子,還幹預孩子的想法不讓孩子去上學。
現實生活中,飽受偏執父母不良影響的孩子不在少數,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把握自己的人生呢?
想要避免家庭對自己的傷害,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改變自己。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努力改變境遇,而不是依從父母制定的規矩;多為自己著想,而不是為了改善關係而去配合他們。
正如泰勒,他知道無法改變父母,於是改變自己,埋頭苦讀,唯有走出大山才有未來的無數可能。
因此,不管原生家庭多麼糟糕,你依然可以選擇突破束縛。唯有積極尋求改變,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好了,上面就是我們講述的第一個重點內容:出生在怎樣的原生家庭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塔拉的原生家庭雖然糟糕透頂,但有主見的哥哥泰勒依然選擇通過改變自己而掌控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下一期,我們將講述第二個部分:轉變人生境遇,從徹底脫離原生家庭開始。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