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能發現一些熱門書籍事實上由兩部分構成:書籍內容本身及聲勢浩大的營銷。在如今這個視快速和碎片化閱讀為常態甚至必備技能的時代,完整閱讀一本書越來越成為一件不那麼高效的事。
很難說這是否意味著讀者更易被左右,不過從豆瓣的書籍討論區來看,選擇權全然交給市場自然也有其道理,負面作用就是牛皮吹得太大,難免過於拉高讀者的期待度,真正閱讀時便會產生比較大的落差感。
比如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自傳。
這是部作品頭頂諸多光環,其中之一是比爾·蓋茨年度推薦書目第一名,另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光環搭配著另一件事實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化學反應: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出生於1986年,自幼生活於美國愛達荷洲一個恪守教規的山區摩門教家庭,在17歲以前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但不意味著沒有接受教育),之後通過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在讀期間又獲得了蓋茨劍橋獎學金,並於2009年和2014年分別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學位。
這不是一個山區貧苦孩童終獲成功的勵志故事——那和塔拉的經歷比實在太小兒科了——塔拉麵對的不止是貧窮,還有控制欲極強的(疑似)躁鬱症患者父親、逐漸被父親徹底洗腦的母親以及一位家暴的哥哥。
這些經歷無疑是真實的,人生前後巨大的反差讓許多讀者——比如我——立刻產生了蓬勃的好奇心。我們當然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給予了塔拉力量讓她最終走出愛達荷洲廣袤的大山,走進被視作精英匯集地的劍橋,並且成功躋身其中。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本書的英文原名是《Educated》,然而education(教育)在其中並非佔據核心的內容,甚至連對education的嚮往和討論也不是。
反過來說,中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倒是一語道破了些許真相:稟賦或許才是逆天改命的重要因素,塔拉的山註定是哈佛劍橋而不是父親冰冷沉重的廢物場,不然真是沒有辦法解釋她後半段開掛一樣的升學之路。
011 頭重腳輕
整本書明顯的頭重腳輕。
塔拉的童年經歷著實特殊,不僅是因為父母恪守教規的教育方式,也是因為躁鬱症使得父親充滿了被害妄想。這讓他們活在一種他人難以理解的不安之中,要麼是為末日的到來準備一罐又一罐密封食物和彈藥武器,要麼隨時準備著抵禦聯邦政府的進攻——因為他們居然膽敢不送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
基於同樣的原因,他們也不信任醫院和醫生。塔拉的母親充當了醫生的角色,用草藥和精油治病和接生,後期還用上了神乎其神的能量療法。不過在發生非常極端的事故時,他們還是會求助於911和救護車。
這些內容被塔拉如實記錄下來,聰慧又早熟的她一邊溫順地聽從父母的指揮,一邊在日記中寫下自己矛盾的心情。
等到她的人生因考入楊百翰大學而急促轉彎後,或許是自感這段求學經歷與之前相比實在不夠特別,也或許是課業繁重擠壓了她思考總結反思精力的原因,這裡的內容像被按了加速鍵,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衝向了我們已經知曉的桂冠結局。
行文匆匆,再輔以一個看似意味深長的結尾: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一個矛盾是,在塔拉去學校接受高水平的全日制教育以後,之前所展示的那種她具有的力量和堅強反而被削弱了。換句話說,教育在她的蛻變之中扮演的是主角還是配角,這一點不禁讓人懷疑。
即使是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書名所示的「被教育的」一詞,僅憑塔拉在書中的敘述,我還是更願意把她在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歸結於天賦異稟。而她在情感上與原生家庭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與她在學業上的進步相比實在不大。
022 流水帳行文
博士學位或許意味著優異的論文寫作能力,但顯然不是通俗領域的寫作能力。
在本書中,內容以流水帳的形式呈現。不僅文筆上是流水帳,結構上也是。本應具有點睛和補充作用的插敘和倒敘,在章節之中只讓人感覺是作者行文至此率性而為,全無整體考慮。
所有的情節都描述得很平淡,透露著一種麻木。不管是遭受極端暴力的時候還是刻苦用功的時候,不管是鼓起勇氣反抗父親和哥哥的時候還是終於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哪怕是被母親和大姐背叛的時候,明明作者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激蕩,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只是用很簡單的詞語一筆帶過(或許是翻譯的問題也未可知)。
有一些作家會採用這種方式,展示一種巨大絕望所帶來的異乎尋常的平靜,但是必須注意,如果一本書從頭到尾都是這一種調子——沒有高低深淺之分——讀者很難感受到這種有意為之的效果。這需要的是前後對比,直觀地講,高潮和低谷的落差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當二者的情感表達都只有一種味道,文字只能傳達客觀事實,而至為寶貴的情感難覓其蹤。
就好像描述一個人激動的時候,可以描寫他的眼神發亮,他的雙手顫抖,他結結巴巴說不出連貫的句子,他甚至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而在本書中,只會是一句「他很激動」帶過所有。
通常流水帳是很難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的,不過本書自有其特點。
其一是作者有意無意間構建了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懸念:塔拉最終能否脫離原生家庭成功找到真實的自我?
塔拉所遭受的一切是真實的,她的掙扎也是真實的,這也是本書中不多的能夠引起共鳴之處。塔拉的自我尋覓之旅,也是讀者的尋覓之旅,未知的終點吊人胃口,無疑對於補充閱讀的動力很有幫助。
其二是塔拉的遭遇絕非常人所能想像,這無疑也增添了本書的吸引力,類似於「揭秘你從未見過的XXX」。儘管作者在本書最後聲明內容不關乎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但是這本書顯而易見在展示的就是虔誠摩門教家庭的一種生活。
有一些部分確實與宗教無關,比如父親在工作中漫不經心傷害了子女們的身體健康,但是另一部分,比如對女性的穿著進行嚴格規範,比如把一切交給神(包括疾病),顯然都是宗教的影響。
從無神論者的角度看,這本書豈止不可能與任何形式的宗教無關,而且從頭到尾都和宗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033 成長甚微
豆瓣上有讀者評論,認為塔拉最終似乎也沒有解決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問題。
從本書來看,儘管塔拉在學業方面站到了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比起千千萬萬勇敢面對原生家庭問題的人,她在這方面進步甚微。
這本應是這本書最動人的核心,關於一個人如何通過自我教育完成了從母體的脫離成長為完全獨立的個體。
然而並沒有,問題就此被擱置,塔拉和原生家庭的大部分人保持著知曉彼此存在卻又疏離的關係。或許有人覺得這樣已經足夠好了,不過作為一本著眼點為教育或成長的書,加上幾句正確無誤意味深長的句子並不能有足夠的說服力,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主角心智上真正的蛻變。
可以理解的一個原因是到成書為止,現實中塔拉並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讓人嘆息這本書出現得太早了,早到她還沒有就此形成一個真正鏗鏘有力的結論。
在書中本應呈現為遞進關係的類似事件,雖然邏輯上可以理解最終促使塔拉勇敢去大學求學,但是文字上並未能展現出這一點。
比如在被哥哥家暴時,這樣的情節出現了不止一次。顯然在現實中,反覆出現的家暴事件讓作者逐漸積累著反抗的力量,但是在書中我們只看到了她的屈服,然後忽然她就有足夠的力量來離開了。
這一過程本該是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我們很多人沒有遭受過暴力對待,沒有經歷過被禁止上學,也沒有被宗教的嚴苛規定洗腦,也沒有一個整日妄想被害的父親,但是我們同樣面對著這種掙扎。
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那是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反抗原生家庭的時刻,那也是所謂蛻變也好教育也好至關重要的裡程碑節點,怎麼能就這麼輕輕放過宛如微風拂面似的略過呢?似乎作者也沒有真正釐清思緒,並且依然在逃避直面事實。
本書出版後,作者的家人們也發表了意見,其中對作者幫助非常大的哥哥泰勒的留言令人深思,他非常明確地表示妹妹塔拉對很多事的理解和回憶與自己有出入。一個明確的事實是,父母並未像塔拉印象中一般嚴厲禁止他們上學,泰勒本人選擇普渡大學攻讀博士也是參考了父母的建議。
不過作為旁觀者,我們也要清楚,摩門教教義對男女的態度極其不平等(畢竟是提倡一夫多妻制的宗教),因此哥哥和妹妹的感受截然不同必然也有這部分的原因。遺憾的是,已經是歷史學博士的作者應當考慮過這一因素,不過基本沒在書中體現出來。可能正如作者所希望的,她不想這本書與任何形式的宗教有關係,因此宗教帶來的男女不平等也就被有意忽略了。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讀了不會覺得浪費時間但也不會拍案叫絕的作品,亮點在於作者展示的極其少見的生活經歷,有些部分略有深。,全書最有文化的就是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甚至比英文原名還貼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