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是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 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這本書一經發布便風靡全美, 全美銷量破百萬冊,獲得了: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 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第一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為》,獲年度最佳圖書
★《洛杉磯時報》最佳傳記獎
★《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奧普拉雜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二十多家權威媒體 年度圖書
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從童年到28歲的人生經歷,從愛達荷州的山區的一個普通女孩到劍橋博士,這種人生的巨大轉變很容易讓人誤認為這本書寫的是作者的成功故事,但並不是,這本書讀下來讓人很壓抑,充滿了怒火,壓抑之下湧動著澎湃向上的力量。
塔拉出生於一個摩門教家庭,父親是忠實的摩門教信徒,母親雖然善良,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個男權家庭裡面只能跟隨父親的腳步,這個家庭有七個孩子,塔拉有著一個姐姐和一群狼一樣的哥哥,他們頻繁試探對方,一旦有哪個小不點突然長大,夢想向上爬,便會爆發混戰。因為韋科事件塔拉的父親成為了一個反政府主義者,並且患上了躁鬱症,不讓孩子上學不讓家人去醫院,甚至認為牛奶是罪惡的,反對喝牛奶,認為政府會攻擊他們,並且購買了大量的槍枝來「保護」家庭,並且認為世界末日終會到來,只有忠實的信徒才會得到救贖,所以囤積了大量的物資等待末日的到來。在這種環境下塔拉像一個野孩子一樣長大,塔拉的奶奶認為孩子們應該上學,而不是「像野人一樣在山上遊蕩」,而父親卻認為公立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認為「把孩子們送到下面那所學校和把他們交給魔鬼有什麼兩樣」,塔拉想去學校,但是卻不敢違抗父親的意志。塔拉喜歡上了少年查爾斯,哥哥肖恩卻討厭查爾斯,原本比較比較喜歡小妹塔拉的哥哥肖恩在得知妹妹喜歡查爾斯後態度發生了轉變。塔拉為了喜歡的人化妝,肖恩會罵她是妓女;塔拉在和他發生言語上的衝突時,他會毆打她,將她的頭塞進馬桶;他會羞辱她,整個夏天叫她「黑鬼」。塔拉在這種愚昧,男權至上,暴力的環境中長大。
塔拉的父親的強迫她的母親成為了一名助產士,儘管塔拉的父親認為女人不應該工作,但是他卻抵擋不了母親成為助產士帶來的高額收入,作為反政府人士,因為母親的工作原因只能選擇妥協,默許母親在家中安裝電話。塔拉的哥哥盧克15歲時因為想報名參加駕駛培訓,需要出生證明,這個時候塔拉的母親才決定給孩子們都辦出生證明,諷刺的是她沒有任何證明「我們是她的孩子的證明」,父親和母親兩個人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們的生日,最後塔拉的奶奶做了虛假的宣誓書陳述才讓他們擁有了社會的身份,成為了美國法律認可的人。塔拉九歲開始陪母親去助產,後來在父親的廢料場工作,甚至幫助父親蓋穀倉,一個小女孩幹著又髒又累並且極度危險的工作。在黑暗中長大的塔拉並不嚮往光明,因為她從沒有見過光,直到她聽到了哥哥泰勒的唱詩班CD,音樂淺吟低唱,如絲綢般輕柔,穿透了她的心靈,她的人生照進了第一縷光。
哥哥泰勒作為家庭的第一個反抗者在這個家庭顯得格格不入,當其他人跳吉格舞,他跳華爾茲,並且對生活中喧鬧的音樂充耳不聞,喜歡靜、愛看書,喜歡標記、分類、整理。後來泰勒反抗了父親的意志,去讀了大學。
當塔拉長大,獨立自主的意識開始覺醒,她開始接觸這個社會,她發現這個社會上很多東西在挑戰她的固有認知,父母給她構造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當她的哥哥泰勒問她想去哪裡時,她迷茫了,泰勒告訴她外面有一個世界,當爸爸不再像你灌輸他的觀點,世界看起來會大不一樣,她應該去上學,離開這個糟糕的地方,泰勒的話像燈塔一樣,指明了她應該去的方向。她開始躲避著父親偷偷學習,泰勒也會在姨媽家偷偷給她補習,遺憾的是只考了22分,楊百翰大學的最低標準是 27分,儘管沒有通過,但也代表著無限可能,這是塔拉第一次參加考試,在此之前她甚至都沒見過答題紙,第二次考試塔拉考了28分,成功的考上了楊百翰大學,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儘管這一過程充滿著坎坷,糾結,痛苦,對過去的背叛,與父母的疏離,但是也重新改變了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在大學她發生了蛻變。
本書分三個部分,我將它分別稱之為童年,新生,背叛。童年的經歷,在學校的新生,對原生家庭的背叛。本書的高潮在第三部分,在楊百翰的血畢業後,塔拉去了劍橋,姐姐奧黛麗想把哥哥肖恩的暴行告訴父母,然後阻止肖恩繼續對他人實施暴力,她希望得到支持,她希望自己的想法的到擁躉,她把塔拉關於肖恩的暴行的電子郵件拿給母親看後也得到了母親的贊同,但是當對峙的時候,面對強大的肖恩,面對威嚴的父親,姐姐奧黛麗和母親背叛了她,哥哥肖恩揚言要殺死她,父親則宣揚她被惡魔附了身,母親和姐姐奧黛麗成了父親觀點的忠實支持者,就這樣,塔拉成了一個背叛者,被家庭拋棄,奧黛麗沒有勇氣離開這個家庭,母親則一直是父親的追隨者。最後在外婆的葬禮上,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一家人重新團聚在一起,讀過大學的哥哥泰勒、理察、塔拉奔向了文明的現代世界,父親、母親和她的其它孩子繼續生活在愚昧狂熱的宗教世界,至此本書完。
這本書充滿著傷害,暴力,壓抑,以及成長,新生,希望。
塔拉的父母也是悲劇的產物,他們被一連串的虐待、操縱和控制所束縛,他們視變化為危險,不管誰要求改變,都會遭到驅逐。這是一種扭曲的家庭忠誠觀念,他們稱其為信仰。塔拉在改變中充滿痛苦,她認為她的改變是對父母的背叛,但是這種背叛產生的自我是背叛,是轉變,是虛偽,亦是教育。
這本書中的故事無時無刻不挑戰著我們的固有認知,我們會懷疑讀者書中那個宗教世界是否存在,那些超乎常理愚蠢的決定是否是一個父母該做出的決定,懷疑、疑惑、茫然、憤怒,當我們產生這種情緒的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了思考,在現代化發達的美國還有那麼多蒙昧的人,那麼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是不是還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世代生活在大山裡面,可能沒上過學,上過學的接受的教育可能只局限於初中或者小學,然後輟學,打工,結婚,生子。一些人外出打工,從事著社會底層的工作,好歹有一點收入,渴望著在這個城市安個家;一些人一輩子生活在祖輩生活的那座山,然後成為祖輩那樣的人。這個社會中存在著一堵無聲的牆,將一個個群體鮮明的隔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嚮往鄉村的寧靜,可是看不到寧靜的背後的日夜勞作,農村的人嚮往大城市的繁華,可是繁華背後卻是被掏空的靈魂,大數據時代將人精準的分類,你看到的都是你關注的,在我們關注的背後可能還有人過著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在生活中掙扎,經濟日益增長的中國似乎與他無關,這也是為什麼要扶貧,要搞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原因,但是這些就夠了嗎?可能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我們卻看不到,想像不到,但是這些問題真的與我們無關嗎?
教育是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的最佳答案,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目前來看我們需要對這句話產生新的解讀,知識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命運,洋務派未能改變中國,而共產黨卻改變了中國,論知識洋務派裡面大多都是飽學之士,但是共產黨裡面卻很多鬥大字不識一個的匹夫,因為什麼?究其原因源於思想。教育它所達到的目的不應該只局限於記住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改變的是人的思維,人的思想,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的「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的「立人」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