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以佔全國1%的土地,創造了佔全國10%的國民財富……在這段佳話的背後,有一個群體不容忽視,那就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去年,江蘇省民營經濟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0.9%。
今年,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蘇有90家民營企業榜上有名,營業收入總額達到5.49萬億元。其中,有11家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元,佔全國千億民營企業的19%,是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強省。
日前,本報記者隨江蘇省工商聯組織的「江蘇千億民企高質量發展媒體行」走進企業,問道千億民營企業背後的「成功密碼」。
傳奇:時勢造英雄
英雄不問出身。
1990年12月26日,坐標南京,一間不起眼的門面,10幾個人,一家叫蘇寧交家電的公司開業了,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的「零售傳奇」,便從這裡起步。
如今,30年歲月變遷,風雨前行,當初的小公司,已雄居中國服務業民營企業榜首多年,是全國領先的智慧零售企業。
「繼續做精做深零售主業,聚焦高質量發展!」在日前蘇寧成立30周年大會上,張近東對未來發展這樣闡釋。
在無錫江陰,比張近東年長三歲的海瀾集團創始人周建平,曾掏光30萬元家底,從承包江陰市新橋鎮第三毛紡廠,開始了傳奇人生。
「錢我出,風險我擔;企業辦成了,是集體的;辦砸了,算我交學費。」那時周建平表現出的果敢和魄力,令人驚嘆。
如今,由第三毛紡廠轉變而來的海瀾集團,已是中國服裝行業龍頭企業,是無錫地區首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企業。
毗鄰江陰的蘇州張家港市,沙鋼集團婦孺皆知。從昔日鄉鎮企業的小軋鋼車間逐步發展成長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其掌舵人沈文榮的奮鬥故事,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產業報國的縮影。
同為蘇州地區,北面的張家港盛產鋼鐵,而南面的吳江被譽為「日出萬匹,衣被天下」,這「一鋼一柔」折射的蘇商專注實業發展。
更令人慨嘆的是吳江區盛澤鎮有兩家千億民企,他們分別是恆力集團和盛虹集團。
上世紀90年代初,早年輟學,做過泥瓦匠的陳建華,正為日後創造「恆力奇蹟」積累閱歷。如今,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被譽為「化纖巨子」,完成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布局。
同在盛澤鎮,1992年,27歲的青年繆漢根,接手不足百人的村辦砂洗廠,這便是盛虹集團的前身。
28年來,繆漢根帶領盛虹集團,從印染起家,一步一個腳印,不斷上拓下延,進軍特殊纖維,再到石油煉化,直至構建出一條新型高端紡織的完整產業鏈,成長為一家以石化、紡織、能源為主業的創新型高科技產業集團。
蘇州千億民企有傳承技藝,守成精神的一面;也有引領技術,開拓創新的另一面。
上世紀80年代初,從瀕臨倒閉的鄉鎮農機廠起步,崔根良帶領亨通集團有限公司轉戰電纜光纜行業,一路高歌猛進,通信電纜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
「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亨通通過技術革新,大踏步走向世界。
相較蘇州當地的沈文榮、崔根良、陳建華、繆漢根而言,協鑫集團的朱共山是「外地人」。此前,他辭去家鄉設備廠廠長職務,創辦協成電器成套廠,這就是協鑫集團的前身。
如今的協鑫,早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力企業。產業涵蓋電力、光伏、天然氣等領域。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供應商,全世界近1/3的矽片、多晶矽來自協鑫。
視線轉到常州。與許多優秀的企業家經歷相似,草根出身的中天鋼鐵董事局主席董才平,最初只是一名國營企業的臨時工。
命運總是垂青努力的人。1997年,董才平被派往武進鋼鐵廠擔任廠長,任務卻是讓企業兩年內順利破產。董才平發揮了非凡的領導力,硬是將鋼鐵廠從破產邊緣發展成為如今的千億民企。
南通市海門區是傳統的「建築之鄉」,圍繞建築業,誕生了兩家千億民企,分別是南通三建和中南集團。
南通三建控股集團成立於1958年,其前身是當時的國營海門縣建築公司。經過60多年發展,先後創穫魯班獎、國優獎、詹天佑獎37項,建造了一批享譽中外、穿越世紀的建築經典。如今,南通三建是中國建築行業標杆企業,被譽為「中國最具改革與發展代表性的10家建築企業之一」。
2012年,黃裕輝執掌南通三建後,一方面傳承「鐵軍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如何開拓新局。
1988年,26歲的陳錦石一腔熱血,東拼西湊了5000元錢,帶著二十多人的隊伍,從海門抵達山東東營勝利油田,從事建築勞務分包。這便是陳錦石書寫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故事的開始。
如今,中南由昔日的小舢板發展成為民企航母。陳錦石感慨道:「中南集團3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中國民營企業奮鬥的成長史。」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江蘇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眾多民營企業家踏遍「千山萬水」闖市場、吃盡「千辛萬苦」辦企業、說盡「千言萬語」拉客戶、歷經「千難萬險」謀發展,終於成就一番事業,書寫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傳奇。
發展:勇當時代尖兵
發展才是硬道理。民營企業更是如此。
翻開蘇寧發展史,張近東用10萬元,撬開空調大市場,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現如今以6652.59億元的營收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二位、中國民營企業服務業100強第一位。
蘇寧靠什麼贏得市場?張近東的決策是什麼?
「服務,是蘇寧唯一的產品。」張近東說,30年來,蘇寧秉承初心,堅守服務基因,始終把服務用戶作為第一要務。
張近東表示,蘇寧的零售模式歷經數次變革,服務的宗旨始終不變,「變」的是服務標準和服務種類的延伸,「變」的是網際網路服務向物聯網、人工智慧服務的升級。
從當年30萬元投入的小廠,到如今年營收能力超千億的企業,周建平用30多年時光,書寫了海瀾的高光時刻。
從來不按常理出牌的周建平,今年11月,主動「解聘」自己海瀾集團董事長之職。
「我的使命業已結束,剩下是繼任者的事,我相信他也不會讓我丟臉!」在權力交接儀式上,周建平深情地說。
周建平從當初砸全部身家在小毛紡廠,到如今年富力強的年紀,果斷把權力交到新一代管理者手中,利索地完成傳承,濃縮來說,他的決策思路著重體現在一個「敢」字上。
看著地圖做企業。那兒有崔根良的「詩和遠方」。
「創新,才是企業生存的密碼。」作為科技企業的領導者,崔根良深知戰略決策的重要性。
光棒是整個光通信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經過堅持不懈的科研創新,亨通集團不僅開發出國際領先水平的最大容量、最快速率、最低損耗的光纖,還先後承擔國家航空航天、軍工裝備特種光纖等150多個項目。目前,已創建10家海外產業基地。
「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夢想變成現實」。作為光伏行業領跑者的朱共山,「霸氣」上很直接。
朱共山說,「要做就做世界第一,要麼就不做!」
熟悉他的人說,朱共山雖然是一把手,但凡協鑫較大的項目,他都會親自指揮作戰,常常連續數天只睡幾個小時。朱共山對協鑫的「狼性」管理促使其龐大的集團執行力大幅度提升。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這代人的成就;沒有黨的政策引領,恆力也不可能走上今天的發展道路。」陳建華說,恆力,寓意志恆力久遠,恆力之志在於實業崛起,在於家國繁榮;恆力之志在於做中國實體經濟的一塊「基石」,在於為民族工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陳建華常說,「什麼時代做什麼事,勇當先鋒、打頭陣,挑重擔、唱主角,保持創新活力、奮力前行。」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打造高質量盛虹的核心元素。」雖然涉足領域是傳統的紡織行業,但繆漢根對創新的「迷戀」並不「傳統」。
繆漢根表示,從國家層面而言,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家」。就盛虹而言,從「盛虹速度」到「盛虹質量」,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家」。
近年來,盛虹搭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了支撐創新發展的「最強大腦」。從紡織業前沿技術追蹤,到生產線設備更新,這個「大腦」覆蓋了產業所有環節的研發。
「未來鋼鐵怎麼辦?落腳點不是進一步擴大產能,而是要把鋼鐵怎麼來做強做精。」
沈文榮說,對於沙鋼,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也就是未來五年規劃、十年發展,把鋼鐵,把沙鋼做強做精,是歷史使命。
沈文榮表示,做強做精,要圍繞對鋼鐵前沿技術的研究開發,不但要善於應用成熟技術,還要在更長時間,研究新技術、探索新工藝、發掘新材料,不斷更新換代,走在鋼鐵行業技術體系前列,成為標杆企業。使沙鋼更好的服務於中國市場,服務於世界經濟。
戰略的目標,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中天鋼鐵董才平戰略的目光,更多落在要求更高的精品鋼上。
今年8月,隨著中天綠色精品鋼項目,在南通破土動工。董才平的戰略目標,離設想又更近了一步。
目前,中天鋼鐵產品主要涵蓋軸承鋼、簾線鋼、齒輪鋼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鋼種500餘種,遠銷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用於鐵路軌道、汽車軸承、船舶錨鏈等領域。
圍繞「煉就非凡品質、堅固人類生活」的發展願景,中天鋼鐵聚焦「轉型、生態、共享」發展之路,堅定走好綠色發展新路,朝「全球一流的優特鋼棒線材精品基地」目標邁進。
「變!變!變……」一次內部會議上,中南集團董事長陳錦石,2個多小時只說了一個「變」字。
陳錦石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對「變」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從幾十人的勞務分包隊伍,到現代化的上市企業,時代飛速發展,市場瞬息萬變,中南何以屹立潮頭?
陳錦石說,「一切都在變化,企業怎能墨守成規!從中南創立至今,一直在調整,半年一小變,一年一中變,三年一大變。」
他說,所謂「變」就是技術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市場拓展的創新,從被動應變到主動求變,是一個企業成熟的標誌,「謀變創新,企業才能進無止境。」
思維決定出路,視野決定未來。
「面對千變萬化的新形勢,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異常複雜的新情況,要以全新視野看未來。」
黃裕輝和陳錦石在「以變應變」戰略思路上有天然默契。
黃裕輝說,「做企業,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我們的經營理念,要跟戰略相結合。傳統建築施工要向現代建築產業轉型。」
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從大慶到克拉瑪依,從國內市場走向世界舞臺,南通三建一路披荊斬棘,高歌猛進。
文化:打造百年企業反哺社會
「企業小了是個人的,大了就是社會的、國家的。」
12月26日,蘇寧舉辦30周年公益慶生儀式,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現場表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蘇寧將進一步強化做社會化企業的定位,「聚焦零售主業,賦能行業發展、服務社會創業,既是蘇寧的商業模式,也是蘇寧的社會責任。」
張近東的話代表著廣大蘇商的心聲。
「一年企業靠運氣,十年企業靠經營,百年企業靠文化」。改革開放來,廣大江蘇民營企業家秉承著「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的新時代蘇商精神,潛心締造企業文化,構築著商業文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優秀的企業都有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可以傳承的。」剛剛接過海瀾「帥印」周立宸這樣表示。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鑽研、特別能奉獻。」當前,「鐵軍精神」業已成為南通三建企業文化的精髓,內化為企業的靈魂。它厚植於創業的土壤,融化於員工的血液,凝聚於企業的使命,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精神食糧。
陳錦石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則更有縱深感。他說,目前,在地緣文化、歷史文化和企業家精神的共同影響下,經過32年的磨礪、探索和提煉,中南集團也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生態立企,綠色為先!」在繆漢根的企業管理哲學裡,文化基因體現得更為實際。
他認為,綠色安全是盛虹衡量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重要標誌,是盛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排煙筒』噴出的不是黑煙,而是白色水霧!」
「環保是底線」,在中天鋼鐵,董才平讓這句話成為共識。他說,中天鋼鐵目前累計投入超150億元,用來治理「汙染工程」,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
而在沙鋼,高度關注各級環保部門發布的環保新標準、新要求,全面開展環保綜合治理和鞏固提升,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則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規矩」。
沈文榮說,沙鋼當前藉助第三方力量抓好環保工作診斷,把節能環保、減排治汙、資源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經濟貫穿於公司生產經營全過程。
不久前,協鑫集團因多年來在扶貧攻堅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朱共山表示,30年來,協鑫人始終以產業報國為己任,懷抱實業濟民情懷,承擔起提供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肩負著產業精準扶貧的時代重任,義無反顧地投身光伏扶貧及光伏農業行列,助力困難鄉親脫貧致富。
「產業興邦,實業報團,企業家須有魄力:第一,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企業家要敢為人先,眼光超前,有危機意識;第二,要捨得『辭舊迎新』,布局裝備、安全、環保,要瞄準全球市場未來的高端一流標準;第三,要『深挖洞』,集中精力深耕與自身產業相關的行業;第四,要『不吝嗇』人才投資,狠抓研發、創新,做標準的制定者。」陳建華這樣表示。
在恆力集團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始終堅持回報社會的宗旨,在扶貧環保、慈善公益、文化建設等多方面採取一系列積極的行動回饋社會。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恆力集團第一時間捐贈1億元。
崔根良說,亨通集團始終秉持「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慈善理念,從身邊做起,從當地做起,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勇擔民企責任使命。
不計得失、不圖回報。崔根良說,亨通開展的「助殘圓夢行動」,至今已走過十年,先後讓2600多戶困難殘疾人家庭受益。
多年來,崔根良先後榮獲最美奮鬥者、全國時代楷模、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中華慈善獎等榮譽稱號。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有膽識、勇創新的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中國企業家隊伍。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廣大蘇商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原標題:《問道江蘇千億民企背後的「成功密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