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2020-12-18 思安瑣記

01

「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她生於民國,歷經磨難;遠離故土,傳道受業;心繫家國,榮歸故裡;一世高潔,與詩為伴。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書香世家,葉赫那拉氏後裔。父親任職於中國航空公司,母親和姨母都是老師,外曾祖母是一位詩人,出過詩集。年少時,葉嘉瑩跟隨自己的姨母學習古詩、古書,自小接受家庭的詩禮教育。

本來養尊處優的葉嘉瑩,卻在少年遭遇死生變故。戰時,父親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母親抑鬱病倒,在天津接受手術時不幸染上敗血症,在回程的火車上去世,那時葉嘉瑩剛剛考入北京輔仁大學。

悲痛萬分的葉嘉瑩,寫下八首《哭母詩》,句句誅心,字字含淚。"葉已隨風別故枝,我於凋落更何辭。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

正值青春的姑娘,如遭變故,一夜堅強。晚年,葉嘉瑩自己作詩有雲"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02

"不遇天人不目成"

談到愛情,葉嘉瑩認為自己沒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大學時,她沒有戀愛經歷,雖然自中學開始就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卻沒有心動。她認為,愛情當如呂碧城的詞中所說"不遇天人不目成"

其中"目成"二字出於楚辭《九歌》"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滿堂美人這麼多,唯獨我與你目光相遇時,心為之所動。

"不遇天人不目成"也就是說遇不到合適的人,看不到我們喜歡和仰望的人,那是無法真正心動的。葉嘉瑩心中的愛情理想如此這般。

由於當時對愛情很懵懂,她認為,當時丈夫為了追求自己常從外地趕來看她,致使弄丟了工作。於是,出於一絲同情和過意不去,答應了對方的追求。所以雖然自己結婚生子,但實際上,她內心卻沒有經歷"不遇天人不目成"那般心動。

03

"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

葉嘉瑩一生過得並不坦途。結婚後,隨丈夫到達臺灣。時局動蕩中,丈夫背負莫須有罪名入獄。葉嘉瑩也險些入獄,念在她家中尚有襁褓嬰兒要餵養,且個人只懂得讀詩,不懂政治,當局才放了她。

無家可歸的葉嘉瑩寄宿在親戚家中,一邊撫養孩子,一邊教書。丈夫被釋放後,性情大變,脾氣暴躁,丈夫得知第二個孩子是女孩時,竟然轉身離去。平日裡更是打罵孩子,婚姻生活變得煩悶無趣。終於,她得到機會前往美國、加拿大教授詩詞,才得以從無奈的婚姻中解脫出來。

葉嘉瑩將對古詩詞的熱愛投入教學之中,雖然她英語沒有那麼好,但是國外的學生卻感受到了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了她的熱情,她很快得到了國外學校的認可。

事業如日中天,命運又與她開了一個玩笑。大女兒和女婿在加拿大遇到車禍,不幸離世。50多歲的葉嘉瑩再次遭遇至親離去,無疑一記重創。

1974年,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她立刻下定決心選擇回國,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她深愛的詩詞教育事業,並在2003年定居南開大學,歸根祖國,彌補曾經的去國離鄉之苦。

晚年的葉嘉瑩回憶往事,她說"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經過挫折,都是過得很順利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們都希望有平靜的生活,但往往生活並不遂人願。經歷挫折、苦難之後,人們可能會對生活更感恩,對生命更敬畏,對人生更敬重。我們肯定不希望經歷患難,但我們也不願被它擊倒。

經歷重重磨難,葉嘉瑩回首,提到"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打破"小我"的局限,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葉嘉瑩曾說,自己並不是為了名利教授詩詞,而是出於對詩詞真心的熱愛。詩詞曾經是她艱難歲月時的陪伴和慰藉,更是在品格形成上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年輕人不能體會和了解,是十分可惜和遺憾的。所以,葉嘉瑩全身心投入教學與詩詞傳播,只為更多人能夠感受古詩詞帶給人們的生命之力。

04

「古人的詩,是有生命的」

葉嘉瑩一直提倡應該從幼兒就引導孩子吟誦古詩。中華文明五千年,大浪淘沙,用文字記錄著流傳下來的詩詞,那都是古人智慧的精華作品。

葉嘉瑩提到"真正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他的詩,用自己的生活實踐他的詩",古人的詩詞,是作者們人格、品行、德行、理想的流露和體現。

吟誦詩詞,仿若與智者先賢的對話,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若能感悟詩的靈魂,詩的生命,那麼我們自己的修為也會得到提升。

杜甫詩中有雲,"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宋玉,一位中戰國時期的詞人,被唐代杜甫寫入詩句,稱為"吾師"。杜甫憶古人而詠志,訪古蹟而抒懷。宋玉一世才華,仕途終不得志,其中憂鬱亦被後世杜甫所感同身受。這也足以說明,至情至性深處是神交共鳴,這種傳遞是詩詞的魅力,也是文字的能量。

鍾嶸有言,"使貧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人們貧賤的時候不愁苦,獨處的時候不覺煩悶,無論何時都能夠保持一種心境的平和,這便是吟誦詩詞的益處。

現代,很多人沒有這樣的修養,沒有詩的感動,沒有詩的共鳴。所以,我們看現在很多人取得成績就會得意忘形,有了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還會忘乎所以、驕奢墮落,嚴重的話還會步入迷途,斷送前程。

但是我們看,如果讀詩、懂詩,能夠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華,時刻自修、處處自省,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處世而不亂,入世而不雜。

葉嘉瑩先生一生與詩為伴,一世與詩相依。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在國內國外多地教書,教學生涯超過70年,桃李天下。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2016年3月25日,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如今,葉嘉瑩先生96歲高齡,累計向那南開大學捐獻3568萬元,用於教育事業。

董卿曾評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詩詞存在於苦難,詩詞承載著苦難,就如同葉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聲低吟的長詩,充滿著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

所以,讀詩吧。

相關焦點

  • 看葉嘉瑩談「不遇天人不目成」的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以長久?
    葉嘉瑩先生的結婚證葉嘉瑩先生的愛情和婚姻「我可以把愛情詩詞講得非常的幽微美妙,我卻是一生從來沒有體驗過愛情。」「他姐夫給他介紹了個南京的工作,他說要跟我訂了婚才去,我不答應他,他就不去了。葉嘉瑩先生,一輩子從事的是唐詩宋詞的優雅工作,大半生過的是柴米油鹽的窘迫生活。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中,一路走來,努力持續學習,努力持守住自己。選擇了就堅守。看破死生,又有「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樂觀。葉嘉瑩先生不愧為穿裙子的士,既優雅又堅強樂觀,最終也能把苦難的生活過成了詩。從葉嘉瑩先生的婚姻裡,我看到了,選擇了就堅守的淳樸婚姻觀,還有沒有遇到過愛情也一樣豁達的心態。
  • 葉嘉瑩:她是柔弱的女子,也是白髮的先生
    雖然一生與詩詞為伴,殊榮無數,但她的現實生活卻沒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那樣文雅輕鬆,而是歷盡坎坷磨難,可以說是,「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她在書中寫道:「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對於自己的一生,她已經有了最好的註解。
  • 《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這部電影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時長120分鐘的影片,濃縮了太多精華,值得細細品味。由於電影正在上映,沒辦法反覆觀看,於是我便打算買葉先生解讀詩詞的書籍來看,想進一步了解葉先生。翻閱購書網站時,收穫到意外之喜——這部電影竟然有對應的同名書籍《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果斷下單購買,那一刻像是如獲至寶,心裡樂呵呵的。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因為像杜甫這個人,他的詩忠愛纏綿,很了不起,可是這個人好像古板一點;李商隱詩我一直很喜歡,李商隱的詩我可以欣賞,但是李商隱這個人又太憂鬱了一點;所以想來想去辛棄疾這個人不但詞寫得好,而且這個人在生活上也是個很有情趣、很有辦法的人。你看他寫的詞裡面,他所居住的地方,要栽什麼花啊,種什麼樹啊,什麼地方蓋房子,什麼地方開窗子都安排得多好!我當然願意跟稼軒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詞的出身與詩就不一樣,它只是歌詞,可以用來開玩笑。所以,文人筆下的詩與詞,所展現的美感也不盡相同。士大夫寫詞的時候往往比較隨意,不用像作詩那樣刻板,也不必擔心被政敵扣帽子,最幽微的思想,反而通過詞抒發出來了。葉嘉瑩常引用王國維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仿佛在為她不順遂的一生做一個註解。
  • 她的人生命運多舛,93歲站在講臺之上,卻亦如活生生的一首詩
    最終使得她在笙歌散盡後,仍秉持著一顆初心,淡淡地寫下一句: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葉嘉瑩曾說:「我講愛情詩詞講得很好,但是我從來沒有真正的愛情體驗,在我這一生當中,都未曾有一次轟轟烈烈的愛情。」
  •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
    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
  •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一世最耽工部句,歸來為看草堂春
    紀錄片的主角是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該紀錄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主創團隊輾轉加拿大、美國和兩岸三地數十座城市,採訪了葉嘉瑩先生以及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多位名家,歷時兩年製作完成,在如詩如歌的光影裡,將這位女先生與中國古典詩詞交織的一生娓娓道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寸心不昧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寸心不昧,寸心:區區之心;昧:隱藏。指不昧良心。出自: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將王法依,平將百姓欺,早難道寸心不昧。」反義詞有:心懷叵測,寸心不昧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用於為人處世。寸心不昧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寸心不昧(cùn xīn bù mèi)成語釋義:寸心:區區之心;昧:隱藏。指不昧良心成語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將王法依,平將百姓欺,早難道寸心不昧。」
  • 古典詩詞「引渡人」葉嘉瑩 | 一輩子都在和古詩詞談戀愛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出生詩書之家,自幼熟習古詩詞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跟著家裡的長輩吟詩誦詞,以《論語》開蒙,與唐詩為伴,十多歲就開始寫詩填詞,對詩書的熱愛成為她成長歲月裡最大的快樂。「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因生於「荷月」,葉嘉瑩便得小名「小荷子」,讀書的時候對「荷」特別關注,常以荷的品格要求自己。
  • 讀懂葉嘉瑩才知道,什麼是真名媛
    她說:「我有時候在一些電視劇裡看到父母子女之間大呼小叫的場面,會覺得難以接受,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無論是我伯父、父親,還是伯母、母親,甚至於連傭人之間,大家講話都是心平氣和,家裡永遠都很安靜,可以聽得到蟬鳴和蟋蟀叫。」▲ 察院胡同23號,葉嘉瑩童年的舊居,斑駁古舊,草木深深父母對她的教養是「新知識、舊道德」,不給出去玩,不大接觸外界。
  • 出身顯赫,一生顛沛流離,這位真正的名媛卻只有少數人知道
    金星(點擊可查看)在微博上吐槽這些「上海名媛」:有閒錢不如多讀點書。「假名媛」刷新了許多人的三觀,也讓人不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名媛」?而在眾多「拼媛媛」的段子中,確實夾雜著可能已經被遺忘的「真名媛」的新聞。10月16日,一部叫《掬水月在手》的紀錄片低調上映。如詩的片名,如詩的傳奇人生。風荷、雪月、竹音,含蓄高雅的影像。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找到了三千年前為她寫的詩
    所以,我更看重不同的人對葉嘉瑩的描述。「盲人摸象」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每一部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除了「穿裙子的士」「詩的女兒」這些頭銜,她也是女兒、妻子、母親、學生、老師……如果說葉嘉瑩在古典詩詞上的成就如朗月當空,清輝萬裡,那每位受訪者就仿佛江河湖海,分別映照出她的不同側面,她不是神,是一個鮮活靈動的人,波光粼粼,是謂月映千川。
  • 葉嘉瑩:執教70載,詩詞在心中溢滿芬芳
    葉先生一生多艱,卻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葉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評價她: 「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 「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於一種『距離』,在你的想像之間,可望而不可及。」葉嘉瑩這樣解釋這句詩。
  • 葉嘉瑩:遺音滄海如能會 便是千秋共此時|感動中國2020
    也就是說,葉先生經歷過的這些人跟事都已經消失掉了,對她來說,通過詩詞已經穿透了這些層次,不為這些東西所困,已經達到空的境界。」生命中如此多的苦難,很難說,葉嘉瑩是上天的寵兒。「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在美學上為朱彝尊詞的幽約之美作出的獨特詮釋。「『弱德之美』不是說你軟弱就是美,是說你要堅強地持守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
  • 真正成熟的人,卻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的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
    如同有一種人:與人相處十分友善,但平日裡卻總是獨來獨往。待人友善是骨子裡的教養前些時日,看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其中記錄了詩詞大師葉嘉瑩的一生。看著葉嘉瑩先生在經歷無數坎坷後,還能保持吟誦詩詞時的坦然,讓人由衷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