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十來天,2020年就要過去了。曾經希望重啟的一年,竟也就這樣如飛鳥般划過!那麼,你的天空留下怎樣的痕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總有些雲彩,為眾人所看見。
「語言是存在之家。」能迅速勾起人們共同記憶的,非流行語莫屬。近來,國內多家機構公布了年度十大流行語。比如,《咬文嚼字》編輯部的名單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後浪、颯、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的名單為: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
細觀這些榜單,我們既能聽到時代的波瀾壯闊,又能觸到人間的喜怒哀樂。這一年,艱苦卓絕的抗疫之戰是最刻骨銘心的記憶,無數的「逆行者」演繹了什麼叫做「颯」,無數的動人細節詮釋了什麼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年,危中尋機的奮鬥之姿是最慷慨激昂的陳詞,就像風生水起的「直播帶貨」激蕩內需大潮,炙手可熱的「雙循環」催生多維機遇;這一年,紛繁雜亂的輿論之辯是最波譎雲詭的意念,宛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知從何而起,「凡爾賽文學」空引「打工人」兩行熱淚……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一個個流行語如同一座座石碑,鐫刻下人們的一點點經歷、一絲絲情緒。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語」不同。年度流行語藏著本年度的「記憶球」,也藏著社會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早些年,我們暢聊「新常態」、感嘆「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我們探索「雙循環」、感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樣是政經領域主流文化詞彙演變為大眾生活流行語,背後卻是一個國家面臨的「時」與「勢」之變。早些年,掛在嘴邊的「壓力山大」「我太南了」,如今已被「打工人」「尾款人」所取代,成為許多人自我調侃的減壓用語。人們一邊高呼著「奧利給」,一邊抨擊著「內卷」,卻再也不會「藍瘦香菇」。變遷的流行語,映照著時代發展的脈搏,承載著社會心態的起伏,是窗戶也是鏡子。
與流行語一同變化的,還有流行語的生成機制。古時候的流行語大多誕生在文人騷客的筆下,是輾轉反側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魅力卓絕的「翩若驚鴻,矯若遊龍」,是幽美邈遠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樂觀曠達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憑著卓越的文才、濃烈的情感,這些流行語穿越時間長河,不再是詩人的輕吟淺唱,逐漸積澱成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時至今日仍綻放著鮮活的生命力。反觀當下,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強勢興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流行語的構建者,只要創造的詞彙足夠生動有趣,足夠擊中某種特定的社會情緒。好比是,「朝陽冬泳怪鴿」遠沒有李杜的才情,但會冬泳的他傳遞出來的誇張與樂觀,就能留下一句「奧利給」。
要麼沉澱,要麼流失,是流行語的必然宿命。然而,即便「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終究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方面,語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當我們製造流行語時,流行語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思維,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文化內涵乃至思想深度。正如一些學者所擔憂的,部分網絡流行語帶有明顯的叛逆、頹廢等亞文化色彩,對傳統經典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帶來不小衝擊,這需要引起一定的警惕和重視。另一方面,流行語選擇愈多樣、變化愈快速,越說明網絡時代的多樣性。語言來自生活,語言空間的廣闊多變,映襯更多人舞臺的延展、成長的縱深。正如《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的前言中所言:「麥克盧漢曾預言,進入電子時代的人們將重新部落化,如今,在網絡空間以『趣緣』而聚合的各種圈子,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產著新話語。」
語言是流動的,隨著奔騰向前的時代而革新;語言也是靜默的,擁有潤物無聲的力量。構建流行語的同時,我們也在構建共同的記憶,凝聚共同的精神。2021年,你我又會創造出哪些流行語呢?(顏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