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2020-12-09 騰訊網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太極經典《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太極經典《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偏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勳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太極經典《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

武當山理陽內家武術館

相關焦點

  • 武禹襄太極拳論
    1、簡介  2、十三勢行功要解  3、太極拳解  4、太極拳論要解  5、十三勢說略
  • 王宗嶽拳論《打手歌》的理論研究
    王宗嶽拳論《打手歌》的理論研究作者:張才斌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在華夏文明沃土上孕育出的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燦爛的瑰寶,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聖經,是東方武術文化的鮮明代表,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辯證思維與武術、醫學、力學、美學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更是體育運動中的陽春白雪
  • 第197期 十三勢行功歌訣概論
    十三勢行功歌訣為清王宗嶽所著,相傳王宗嶽著之太極拳經共有四篇,除十三勢行功歌訣外,尚有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及打手歌。
  • 張伯夷權威解析十三勢行功歌訣概論
    張伯夷十三勢行功歌訣為清王宗嶽所著,相傳王宗嶽著之太極拳經共有四篇,除十三勢行功歌訣外,尚有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及打手歌。十三勢行功歌訣釋義字義: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十三總勢莫輕視之「十三勢」,指「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個手法及「進、退、顧、盼、中定」五個步法。命意源頭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維。「腰隙」之「隙」,指地方或部位。全句之意為太極這十三總勢,決不可輕視或是等閒視之,因為他的源頭在腰間這個部位。
  • 他是楊班侯的文化老師,武式太極拳始祖,對太極拳理論貢獻卓著!
    楊露禪三下溫縣陳家溝,向陳長興學拳,前後十幾年時間跨度。當時楊露禪學的拳還不叫太極拳,稱綿拳或軟拳。武禹襄跟楊露禪學了很久,因楊露禪很保守,不肯真教,一直學不到真東西。後來武禹襄親赴陳家溝找到陳長興,陳以年老為由,把他介紹到趙堡鎮陳清平處學拳。武禹襄在陳清平家時間也並不長,幾十天而已。在那個時代,非親非故的就這點時間想得到真東西,估計武禹襄是備了重禮。
  • 練太極拳不能洩氣
    作者馬權友練太極拳不能洩氣>作者馬權友 練太極拳多年後,身上應該產生一定的功力,自然會有內勁,發勁時應該很猛,但是有時會覺得有勁卻使不上勁。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其中不排除有&34;意志&34;方法&34;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會開悟,會領悟到太極的真諦,看到太極拳殿堂的輝煌。 練拳要走好自己的路,只要能讓自己身心愉悅、拳後舒服就行。當你的拳練的不好時往往沒人注意你,當你把拳練的好時,就會引人注目,有水平的觀者會肯定你,鼓勵你,但也會讓練拳二把刀的人妄議,說你這不對,那不行,因為他嫉妒你。
  • 民國學者關百益,把《太極拳譜》稱為《太極拳經》的始作俑者!
    關百益是第一位在民國出版太極拳著作的人,他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太極拳經》油印本,將武禹襄的《太極拳譜》抄本改名為《太極拳經》。他也是首位將太極拳創始人認定為張三丰者。關氏在書中說:「辛亥秋,餘獲太極拳經抄本於京,其題有《山右王宗嶽先生太極拳論》,又題《武當山先師張三丰王宗嶽留傳》。
  • 如何理解《太極拳論》中的「立如平準」
    「立如平準」出現在王宗嶽《太極拳論》。拳譜注,平,天平也。「郝本」「卞本」作「枰準」 (字意,棋枰、棋局)。可通。有的刊本作「枰準」,則為筆誤或刊刻之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立身中正,支撐八面」。
  • 練太極拳如何心靜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34;。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這個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有些人在練拳時把&34;練成閉目養神的半睡眠狀態,動作鬆懈隨便,沒精打採,並且把練拳套的時間無限制地延長,也就是把靜坐功運用到太極拳行功內來了,這和練太極拳&34;、提起精神、一氣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缺了師父餵勁的太極不叫拳(轉)
    《太極拳經》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太極拳經》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太極拳就是一種軸心運動。所以《行功心解》上說「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就是氣如車輪則左重的向左轉動,右重的向右轉動,是當然之理容易明了,不過要練得爛熟能得心應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太極拳人物
    他在繼承發展太極拳術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實踐所得,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理論,其流傳下來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這些結合實踐的理論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將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陳長興的另一卓越貢獻,便是敢於打破門規戒律,收外姓人楊露禪為徒,使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並且衍變出新的諸多流派。
  • 如何才能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
    如何才能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要想讀懂王宗嶽《太極拳論》,亦即弄明白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想要闡述的觀點,必須先撿著明白話去讀,把不明白的話先放在一邊。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最明白的話有:「捨己從人」,「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走)」,「我順人背(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些話都有相同的含義:不要頂抗,要順勢而為。所謂「雙重」,就是因為用力頂抗沒有順勢而為而不能運化對方進攻所出現的頂牛僵持粘滯不動的沉重費勁感覺。
  • 心性太極降龍伏虎拳(29勢)
    心性太極拳,從結構上來劃分,可稱之為太極拳功道,從學問體系稱之為心性太極學——太極心學;從修學之路來論之,則可簡稱心學太極。心學太極——心性太極拳之太極降龍伏虎拳,是專門為希望松腰松脊松胯者而編創,並為未來修煉心學太極——心性太極拳核心拳法之松腰太極拳奠定基礎。何為心性太極拳降龍伏虎拳?其一,本拳中,和龍有關的招式;有十勢;和虎有關的招勢共計四勢。其二,練太極拳者,應該成為一個可以降龍伏虎的英雄豪傑,這是從人生層面而論。我們主張,先成為英雄豪傑,再成為聖賢。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拜師只不過相當於找個導遊,方便省事;如果實在找不到導遊,用拳經當地圖來引路,雖說很麻煩,但是也可以到達目的地。相反,如果拜了一個壞導遊(全國的「師父」中,真懂武術的有多少?你有正好遇到這種師父的機會又有多少?),還不如自己看地圖慢慢摸索呢。古人說「功夫無門法自修」,「入門靠師傅,修行靠自己」,關鍵還是自己。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的八大特點
    要點分析 一、注意放鬆,不用拙力 放鬆不等於鬆懈,而是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的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鬆的肌肉、關節做到大限度的放鬆,動作時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勁,太極要求上體正直
  •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十三勢行工歌》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意為帥,身為驅使」,都說明了太極拳「以意行氣」,由內向外的道理。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 太極拳論01-根本哲學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者,者是指太極這個東西,太極者無極而生,就是說太極這個東西是無極所生的,無極而生就是無極所生,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無極生太極。陰陽之母也,就是說無極生了太極之後,太極又生了陰陽。所以太極呢,是陰陽的母體,簡單地講就是說:無極生了太極,太極又生了陰陽,陰陽是太極生出來的。那麼下一句呢: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 太極拳論03-融合哲學
    融合的重要性:我們以陰陽學說再來說一遍,譬如說、當陰和陽合在一起時,它不稱為陰陽,它稱為太極,所以陰和陽在太極裡面是找不到的,就好像在橘子水裡面找不到哪一個是橘子、哪一個是水,因為它就叫橘子水。太極這個一就像橘子水一樣,是陰和陽在裡面的合體,但你卻在太極裡面找不到陰,也找不到陽,讓它達成了陰陽融合。
  • 應該如何研究太極拳?
    應該如何研究太極拳?1、從王宗嶽《太極拳論》明確太極拳的定義。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的技擊術,不是養生術、醫術、書法繪畫藝術等,也不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也不是纏絲勁。2、用力學研究太極拳力學原理。搞清楚:太極拳為什麼要順勢而為?順的什麼「勢」?太極拳為什麼能夠柔弱勝剛強?「借力打力」「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的本質是什麼?借的什麼「力」?為什麼「引進」就會「落空」?「四兩」為何能夠「拔」「千斤」?如何理解「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