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吵得沸沸揚揚的安康市中心醫院的補助公示名單,就代表了大家對醫務工作者發放補助的態度:補助就應該發給一線的員工,發給真正冒著風險出力流汗的醫務人員,而不是念念文件、喊喊口號,背著手到科室轉一轉,指手畫腳一番就算完成任務的領導們。不能一線的人員拿三五千,只上過一兩天班的領導卻要拿一萬多,出力流汗的時候,喊著「給我衝」,領錢發補助的時候喊著「跟著我」。
人社、財政部門對於一線人員發放「臨時性補助」,政策說得很明確,分為一類一檔和一類二檔,分別是每天每人300元、200元。一類一檔,是指直接接觸待排查病例或確診病例;診斷、治療、護理、醫院感染控制、病例標本採集和病原檢測等人員。包括:1、救治醫院感染科的一線醫生、護士;2、120急救中心的轉運醫生、護士、司機、消毒人員;3、疾控中心負責調查、樣本採集(抽血)、病原檢測工作人員。這裡面,沒有一個是提及,醫院的領導們,就天然是一線人員,就肯定拿的是一類一檔的補助標準。
一類二檔是指參與疫情防控的其他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包括:1、醫院參與疫情防控的其他人員,除一類人員外的醫務人員;2、出入交通要道路口、出入境口,參與檢測體溫等防控工作的人員;3、入戶調查及進行健康監測的人員;4、防控指揮部工作人員,各級各部門參與疫情防控人員。簡單來說,參與感染人員接觸、排查、救治的是一類一檔人員;其他參與防控的,所有人員都是二類人員。二類人員的範圍,不僅包括直接參與防控的公安、應急、交通運輸等一線部門人員,還包括臨時抽調人員、社區人員等。這也就是說,所有參與防控的人員,都有補助,而且不管是不是在編,是不是正式工作人員。包括輔警、合同工等,各單位的聘用人員,只要參與了一線防控任務,都在補助發放之列。醫院的領導們要發,也只能在一類二檔裡面發,也就是每人每天200元,而不是300元。
發放的程序,是由單位申報,衛健委(局)審核,經地方政府批准後,財政部門負責發放。因而發放臨時性補助,不是醫院的事,也不是把錢全部給醫院,讓醫院自己做主,想給誰發就給誰發,想給誰發多少就給誰發多少,衛健委、指導組、人社、財政等部門,都有監管責任,也有審批的權利和責任。雖然這些補助由地方財政先行支付,中央財政承擔,但國家的錢也不能這麼隨意糟蹋啊。發放補助的意願,是給一線人員承擔的臨時性應急工作的補助、慰問,還有獎勵的意思。這塊蛋糕,不是誰想切就切的。至於沒有醫院中沒有直接參與一線工作的人員,因為代替一線人員承擔了日常工作,能不能領補助,也需要衛健委等部門統一界定。直接沒有上班的,肯定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