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欠我這樣一本故事書——《雜寶藏經白話》讀後感(上)

2021-02-06 江西廬山東林寺

很不幸,我生在五濁惡世,又很幸運,我身處在寂靜之地——廬山東林寺,淨土宗千年祖庭。它被人們譽為人間淨土,彌足珍貴。

我是一位護法義工,也是一位修行道路上的學習者。

閒暇時,我總愛四處走走,百般愜意、自在。而我最喜歡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法寶流通處,這裡充滿了精神的食糧。走進那裡,徜徉在書架間,內心總會有一種格外的充實與安寧。作為一名希求解脫的佛子,從佛法大海中汲取甘露靈泉來滋養精神,解行並進,這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也是有生之年最大的幸運。

在一個午後,我冷不丁注意到了架上的一本經書——《雜寶藏經白話》。好奇地拿下來打開看,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

仿佛穿越時光,它把我帶回到了童年時代。裡面講的全是生動有趣的故事,配有精美而具有親和力的插畫。更獨特的是這並不是一本童話,而是一部佛經,佛陀親口宣講的。

真是無比意外的驚喜,我滿心歡喜地走向門外,找到一處寂靜角落,恬然捧閱。

書中的故事,往往這樣開頭,在某個日常化的場景下,例如佛陀帶著弟子們在王舍城內託缽,看著眼前形形色色的人,平民或國王,沿街叫賣的小商販或者癲狂呼叫的瘋子,佛陀不經意地就「打開話匣子」,娓娓道來,給大家講一件很久很久以前發生過的事情,來表明某種真諦。在很多故事的結尾,佛陀都會出人意料地告訴聽者,剛才故事中的某人正是自己。

這一切都勾起我心底無比的親切感,一則源自孩提時讀故事的那份感受,對於任何以「long long time ago(很久很久以前)」來開頭的,極具畫面感的故事,內心都會隨著文字而打開一扇想像之門,走進一個超越時空的精神世界,徜徉其中。

親切又源自一種佛子情懷:聽本師釋尊親口講他的本生故事,會有一種聽老父親給自己苦口婆心地講往事的莫名感動。

在時光中,在這世上,從來都有珍寶被蒙塵而不為人所識的遺憾。就如這本佛經故事,如此不可思議,卻並不為世人所共知。這些故事分明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就好像很多很多的人都正在病死,大家都焦躁無措,而解藥卻在這裡,鮮為人知。

比如說《棄老國緣》,講的是有一個國家有著棄老的風俗。國王要求所有臣民對自己年邁的父母都要予以遺棄,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卻有位大臣很孝順,冒死把老父親藏在家裡。有一天王宮裡出現一件棘手的奇事,一位天神要求國王回答他幾個問題,如果答不上來,就要把整個國家消滅。國王著急了,下令所有臣民想辦法解決。這位孝順的大臣就回家請他的老父親回答,結果睿智的老人一一作答,大臣就按父親教的去回答天神,結果全對了,整個國家因此而免於災難。國王要獎賞這位功臣,這孝子就趁機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國王,並請求國王廢除棄老的風俗。國王由於這件事認識到了老年人的智慧,就愉快地答應了他,從此以後這個國家就興起了孝順老人的新風尚。

這是個聽上去很簡單的故事,可這只是一個故事嗎?

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那麼佛法存在的意義豈不是微乎其微了?事實卻是,佛法從來都是應眾生的煩惱而存在的,就如同良藥對應疾病而存在一樣。

比如說「棄老」這種陋習,就絕對不只存在在故事中,而是作為人類極其熾盛的一種煩惱存在著。種種考據資料和世界各地的文化遺蹟,都在證明著「棄老」風俗的真實存在。

我曾在一本英文版心理學書籍中讀到過,在某處人跡罕至的島嶼上,有個約定俗成,人老了就會自覺地坐在一條小船上,遠離家人,漂向大海深處。這些老人最終也許會被餓死或者凍死,又也許是被水蛇之類的動物給咬到,拖進海裡……總之他們註定了難逃被遺棄的命運,孤獨地死去。

我也了解到,在中國的某些地區,至今還有「棄老」風俗的遺蹟,比如說湖北鄖縣的「棄老洞」等。

在日本電影史上,有一部名為《楢(yóu)山節考》的電影曾兩度被搬上銀幕,在當時以及後來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主題正是關於「棄老」。最近幾年,它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對應的正是時下日本老齡化嚴重的現狀,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其中一種問題就是年輕人在倫理道德方面存在的巨大危險性。在日本年輕群體中,曾流傳一張圖,是在抱怨,老人們壓在年輕人頭上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了,所以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送老年人們快快去「天堂」。而這種偏激的看法和「仇老」情緒又在當今世界範圍內具有普遍性。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棄老國緣》這篇故事的存在意義。

與《棄老國緣》相似的一篇,是講有人將自己年邁的父母活埋了,於是許多人紛紛效仿。之後的情節與《棄老國緣》如出一轍,也是天神出面刁難,某位老人智慧作答,解圍後整個國家開始尊重孝養老人。

這只是哄小孩的故事嗎?如果是的話,那麼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5月,於陝西靖邊所發生的那起令全社會譁然的「活埋母親案」,又算是什麼呢?兒子因為嫌棄生病的母親不能自理,將家裡搞得臭烘烘的,就把老母親用小推車推出去活埋了。這難道不是活生生的證明嗎?證明著眾生貪嗔痴煩惱的熾盛,與佛法存在的意義。

書中還有一篇故事,它的起因聽上去簡直太有傷風化,結局又太超乎想像。是有一位女人對人之情慾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厭離。原因是,她因為長得太美了,幾乎所有男人都會對她產生貪染之心,甚至連她的親生兒子也因對母親日思夜想而得了重病,快要憔悴而死。做母親的最初也是非常震驚和悲傷,但是後來實在不忍心兒子死去,也就要順從他。可就在這個喪失人倫的兒子走向母親的那一瞬間,大地猛然裂開,將他直接吞下。

這樣一則匪夷所思的故事是不是太難以啟齒而不該被搬到檯面上來說呢?如果是那樣的話,為什麼佛陀還是宣講呢?

原因也不過是,這個世界中的眾生欲心熾盛,從來都是不爭的事實。而故事中那種煩惱的程度,放在當今時代真可說「恰如其分」,毫不誇張。所以,佛的真實語、婆切心也只應眾生的深重煩惱而存在罷了。

我曾藉助網絡平臺在淫慾心熾盛的群體中流通《慾海回狂》、《壽康寶鑑》等戒淫善書,由此深刻了解到了邪淫眾生的深重煩惱與痛苦。很多人都深陷慾海,無力自拔,並遭受了慘烈的苦報。

這個網絡時代的眾生,遭受著各類不正意識形態的侵襲,各種各樣邪淫的信息毫無底線,無處不在。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也在推波助瀾,加劇人心的濁惡。

唯有相信因果,從小就對「邪淫會感召地獄果報」這一點心懷畏懼,一個人在成長中才會有所忌憚,而不至於肆意妄為,釀成人生的悲劇,終身悔憾。

短短幾個小時的寧靜時光,我在讀這本叫做《雜寶藏經白話》的法寶,思緒紛飛,感慨萬千。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讓我在時空裡出入,看清人生的道理。

佛陀宛如近在眼前,諄諄教導,耳提面命,親切無比,幸運莫言。

相關焦點

  • 讀後感怎麼寫?資深語文老師:給你3個方法
    可書好讀,讀後感卻並不好寫,面對這樣的作業,很多孩子會感到一籌莫展,最後求助度娘,一抄了事。而家長雖然明知道這樣做不好,可是又不會輔導,只在心裡暗暗責怪老師為什麼不換成練習題。其實讀後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寫,它的重點是"感","360百科"上這樣寫道: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 《草原上的小木屋》讀後感小學生作文10篇
    《草原上的小木屋》讀後感範文三  自從我讀了《草原上的小木屋》這本書後,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草原上的小木屋》這本書是一本質樸的書,非常質樸的故事。它是很多年以前的。寫這質樸的書,這質樸的故事的人那時就住在這小木屋裡。他開始在大森裡,後來住在大草原上。那是一種寧靜和滿足。
  • 如何製作一本精美的電子書
    二話不說,先下為敬佩。這是我,也可能是你的狀態。下完之後在群裡潛著,也不敢吭聲,但時刻準備著收下一本排版精美的書籍。於是我私聊他了。大佬沒和我說學排版要會代碼啊,編程啊什麼的,我現只記得很清楚的就是「拆書」,覺得哪本書好看,就在電腦上用軟體打開。
  • 如何製作一本精美的電子書(一)
    二話不說,先下為敬佩。這是我,也可能是你的狀態。下完之後在群裡潛著,也不敢吭聲,但時刻準備著收下一本排版精美的書籍。於是我私聊他了。大佬沒和我說學排版要會代碼啊,編程啊什麼的,我現只記得很清楚的就是「拆書」,覺得哪本書好看,就在電腦上用軟體打開。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自我審視欲態,已深切知曉這些義理,如今想要出家修學佛道(通往無上圓滿智慧、圓滿覺悟的方法和道路),但願佛準許。佛說:停止停止,阿難。不樂意讓女人入我法律,成為沙門。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必危害清淨高尚之士。如同阿難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者,應當知道其家將要衰微。如這樣已衰弱,不會強大強盛。如今使令女人入於我法規戒律,必然令佛法之地清淨梵行不能得以久住。
  • 我和書及讀書的故事
    我的媽媽在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大竹師範學校,受過良好系統的師範教育。我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過的。當我識字不多,還沒有閱讀能力的時候,常常看見哥哥姐姐各拿著一本書,出神地閱讀,有時甚至「撲哧」一聲笑出來。那時,我總想知道書裡到底有什麼精彩的故事,於是纏著哥哥姐姐,要他們講給我聽。他們卻總是顯出煩我的樣子。當然,他們有時心情好了,也給我講一些。
  • 曾被退學的問題學生,寫了巴學園的故事,《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在灑滿溫暖的窗臺上,有一本攤開的書,陽光落在書頁上,把字裡行間蒙上了絲絲的暖意,文章攜著自由流在指間,更是流在心田。這如水的文,滋潤著我心中那對純真、自由的童年的無限遐想與渴望。在曾經,我看這本書時,只覺得小豆豆很天真、很可愛,她可愛稚氣的臉總是浮起在書上,巴學園裡的笑聲在我的腦海此起彼落,這聲音並不雜亂,甜甜地迴蕩著。當時的我只想加入他們的遊戲,跟他們一起在餐桌上品味「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唱著飯前歌,跟他們在電車教室裡自由輕鬆地學習,跟他們同跳起「韻律操」。
  • 《雜寶藏經》121部錄製完成,感恩所有讀經者!
    點擊上方藍字為您讀經,關注為您讀經公號
  • 《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一本不是那麼好讀的書
    【書名】: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適合人群】:大學及以上相關人群,主修位哲學或者哲學愛好者,最好看過《理想國》,否則很難讀下去【可讀性】:差【知識性】:強【粗略用時】:估計12小時以上我很久很久以前看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於是想著看一本
  • 2020馬上就到,先來說說2019年我喜歡的書
    《時間的秩序》by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我在開頭感嘆2020年的到來,感嘆時間的長與短是如何主觀。或許這些感悟就來自於這本書吧。《時間的秩序》是物理學家寫給普通讀者的一本科普小書,主題是最虛無縹緲的時間。這本書,我也寫過讀後感(點這裡看)。時間到底是什麼呢?說實話,就像在讀後感裡寫的那樣,我看了兩遍書,還是沒太明白。
  • 一本顛覆了很多人傳統認知的書——《阿納斯塔夏》讀後感
    一起讀《阿納夏塔夏》-- 讀後感 by  楊姣娜住在西伯利亞森林裡的阿納絲塔夏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基於作者所敘述的阿納絲塔夏的許多觀點都是認同的,雖然書中描寫的很多事物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比如阿納絲塔夏同植物動物的對話和互動,還有她對現實社會洞察根底的熟知,以及她進入冥想狀態,模擬過去,現在和未來各種可能在生活中發生的情境,都可以具體的將細節一一描述出來,讓人不解又驚嘆。
  • 寫好讀後感,主要是寫好「感」,感是什麼意思,有兩層
    從讀後感這三個字說起一提到寫讀後感,似乎很好理解,就是看完寫一本之後,寫一寫對這本書的感受、感想。看似這是很好理解的。可是實際上,很多同學的讀後感作文並不能稱之為讀後感,因為通篇都是在寫讀過的內容,只是在末尾草草地加上一句:這本書非常好看,我非常喜愛。
  • 《童年》:56個偉人的童年故事,告訴我這些真相
    書裡面講了56個孩子童年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對他們日後生活的影響。56個人物的選擇不拘格套,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國家,以及各種不同的職業。他們有些是聲名遠播的偉人,有些人的名字你可能是第一次知道,有些是行業領域大咖,也有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既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如路易十四,也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夏娃、赫拉克勒斯等。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酬還宿欠之後,轉生於人道中,因有多生貪傲餘習,又常在飢餓之中,故參合於軟弱無能,任人揉磋之類中。  【正文】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譯文】 服倫夜出求食,常在勞累中,所以在酬還宿欠以後,復形為人時,生於人道中仍然留存餘習,東奔西馳,競夜不休,勞累終身。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譬如天人與眾多天女一同娛樂,那時這位王子與眾多宮女在閣樓上一同娛樂,沉溺於色慾也是如此。那時世尊以一切智聽聞那音樂聲,告知阿難說:我知曉這個人,貪圖五欲之樂,之後七日將命終,會舍離如這樣的眷屬快樂,必定會死。阿難,如這樣的人,如果不捨棄欲的歡樂,不出家,命終很可能墮於地獄。
  • 【260】《大乘百福相經》白話譯文
    仔細聽、善思念,我為你們分別解說。文殊師利。假如使閻浮提(我們所在的世界)一切眾生行十善道所有福德匯總集聚,如這樣積累數目滿百千倍,成就一位轉輪聖王福德之量。文殊師利,轉輪聖王成就七寶,具有千位王子。什麼稱為七寶?一者金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寶;七者主兵寶。
  • 孤單的童年,與一本歷史雜誌有關
    但大多時候,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呆在樓上的房間裡,聽一下音樂,更多的時候還是看書。父親也是個愛看書的人,因此家裡訂有許多雜誌。像《今古傳奇》、《故事會》、《知音》、《遼寧青年》、《縱橫》等這些雜誌,其它還有單位上訂的刊物,如《半月談》、《求是》等這些刊物。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
    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這本書很多人很小的時候都讀過,尤其是讀書時代,很多人讀後都會發表一些讀後感,以下就是截圖部分讀者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小蟲聞子: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 蔡舒帆|​《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讀後感|NO.3260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讀後感 溫州蒲鞋市小學橋兒頭校區一年級7班  蔡舒帆 暑假裡,我看了一本精彩絕倫的書
  • 佛陀講說三種法調御修行者的故事(雜阿含909經)
    佛陀告訴聚落主:「我也以三法調御修行者。一者柔軟,二者剛強,三者柔軟剛強。」 聚落主問:「佛陀,若用這三種法調御修行者,還調御不了,該怎麼辦呢?」 佛陀說:「聚落主,三種方法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為什麼呢?莫要令我所說法有所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