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我如這樣聽聞佛所宣說。
那時釋迦牟尼佛在毗舍離國,吃飯時間入城乞食。
那時毗舍離城中,有一個王子名叫鞞羅羨那。譬如天人與眾多天女一同娛樂,那時這位王子與眾多宮女在閣樓上一同娛樂,沉溺於色慾也是如此。
那時世尊以一切智聽聞那音樂聲,告知阿難說:我知曉這個人,貪圖五欲之樂,之後七日將命終,會舍離如這樣的眷屬快樂,必定會死。阿難,如這樣的人,如果不捨棄欲的歡樂,不出家,命終很可能墮於地獄。
那時阿難頂禮奉持佛的教導,想要利益這位王子,因此次日來到他的舍宅。
那時王子聽聞阿難在門外,立即出門敬奉接見,以尊敬心念的緣故,請阿難入坐。坐下後不久,那時王子生起恭敬心,對阿難說:真好,我親愛的朋友到來,如今正是時候,我今日見到您十分歡喜。您接受佛陀的教化心中歡喜,您今日應當教導告訴我佛所教導的方法,也令我歡喜。
那時王子如這樣三次請說。阿難想要為他作大利益,默然無言。
王子又說:寂靜默然的仙人,您利益一切眾生,(對我)有什麼嫌隙怨恨嗎?默然而無所說。不見您不傳授佛的教導給第三人啊,您是持佛法藏,利益世間的人啊。
阿難慘然告知說:你今日仔細聽,之後七日,你會命終。你如果於這五欲的歡樂中,不能覺悟,不出家,命終很可能墮墮入地獄中。佛是具有一切智的人,正語正說,說你會如這樣,譬如火燒物,終究不會是虛,你仔細思惟。
那時這位王子聽聞這些言語之後,十分憂愁恐怖,憂愁昏亂而不歡樂。接受阿難教導說:我應當出家,一定。暫且聽任我經過六日感受歡樂,第七日,我辭別家中眷屬,一定必然出家。阿難認可同意了他。第七日由於畏懼生死的緣故,求佛出家,佛同意後,經一日一夜,修習持守清淨禁戒,隨即便命終。
燒香完畢之後,尊者阿難與其眷屬去往佛處說:世尊,這位鞞羅羨那比丘,如今已經命終。神識轉生何處呢?
那時佛.世尊.天人師.一切智者,以大梵音.勝出雷鼓迦陵頻伽眾妙音聲,以八音告知阿難說:
這位鞞羅羨那比丘,畏懼生死地獄之苦的緣故,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守清淨禁戒,因此緣故,捨棄此世界之後,轉生四天王天,成為北方天王毗沙門的兒子。恣意身心受於五欲的快樂。貪受五欲,與眾宮女一同娛樂,壽命五百歲。
五百歲之後,命終轉生三十三天,成為帝釋的兒子,受極品天界五欲的歡樂,天界美妙宮女。恣意一千歲,壽命完盡轉生焰天,成為焰天王的兒子,自在恣意,受天界色.聲.香.味.觸,身心暢快歡樂。受天界二千歲之後,命終轉生成為兜率天王的兒子。恣意心受於五欲的快樂,目光相視即滿足欲望,心自然便厭倦滿足。常交談覺悟的方法和解脫智慧等話語,壽命是天人中的壽命。滿四千歲之後,命終轉生自在天上,成為自在天王的兒子,受種種五欲微妙歡樂,於宮女中恣意自在八千歲。八千歲之後,命終轉生他化自在天,成為他化自在天王的兒子。這第六天,其中的欲樂,下五天中,所不能匹及。生於第六天中之後,受最美妙的歡樂,眾樂之寶藏。受此歡樂時,心極度沉迷陶醉,完全受眾多美妙殊勝的歡樂,一萬六千歲。這位毗羅羨那,以一日一夜出家的緣故,滿二十劫時間,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常轉生於天界人間。自然受福德,最後於人中,轉生富足歡樂家,財富珍寶充足具有。壯年已過,五根成熟之時,因為畏懼厭惡生老病死等隱患,厭世出家。剃除鬚髮,身披法服,勤修精進,持四威儀(行.住.坐.臥),常行正念,觀察於五陰苦、空無我。理解十二因緣,成為闢支佛,名叫毗流帝。於那時放大光明。多有人間天界的眾生,生於此善根,令眾生種下於三乘解脫的因緣。
那時阿難合掌對佛說:世尊,如果有人使他人自由出家,如果有出家者,任其所須都給與,得多少福德呢?如果又有人,毀壞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受什麼樣的罪報呢?唯願世尊,詳細完盡告知開示。
佛告知阿難:你如果在具有滿一百歲的壽命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的智慧,除去飲食的時間,滿一百年中廣泛為你說此人的功德,猶然不能說盡。這人恆常轉生天界和人中,常成為國王,受天界人間歡樂。如果有於此沙門法中,使令他人出家,若再營建輔佐其出家因緣,於生死之中,常受快樂。我滿百年說其福德,不可窮盡。因此阿難,你滿盡百歲的壽命問我,我直到入於涅槃,說此功德,也不能說完。
佛告知阿難:如果又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就是劫掠搶奪了無盡善財和福德寶藏。毀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假設有想要毀壞出家因緣的人,應好好觀察如此之事。為什麼呢?緣於此罪業,墮於地獄中,常眼盲無目,受極處之苦;若轉生為畜生,也常轉生為盲;若轉生餓鬼中,也常轉生為盲,在三惡道苦處,久久才得脫身。若轉生為人,在母親腹中,受胎便盲。你於百歲中常問這義理,我百年中以無盡智慧說這罪報,也不可說盡。於這四道中,轉生而常眼盲。我終不會授予此人會有得以度脫之時的記號。為什麼呢?都是由於毀壞他人出家的緣故。或者說是破壞他人成就無邊功德善因的緣故。受無量罪,由於障礙出家的緣故。於這清淨智慧的明鏡中,(人們)為了解脫,而行眾多善法。若見人出家修持清淨禁戒,去往解脫之處,破壞他人出家,為其作種種困難障礙。以這樣的因緣,因此轉生便常常眼盲,不見涅槃,由於毀壞他人出家。
(人們)常觀察十二因緣,應當獲得解脫。以毀壞破壞他人智慧眼的緣故,破壞出家因緣,覆蓋他人慧眼,因此從生,到再轉生,常眼盲無目,不見三界。因為障礙他人出家的緣故。
出家應見五陰二十空,見人去往正道,破壞出家,因為破壞他人正見,所轉生常眼盲,不能見正道。
出家應見一切法集聚和善法安住之處,應觀察諸佛清淨法身。以破壞他人出家善因的緣故,所轉生常眼盲,不能目睹見到佛法身。
出家應具有沙門身形相貌以及給與持戒清淨福田,種佛道,因破壞他人出家的緣故,於善法中斷一切眾的希望。由於這樣的罪緣,生生常眼盲,由於毀壞出家的緣故。
出家應仔細觀察一切身心皆苦,無常、無我、不淨,因破壞他人出家,為其作困難障礙,則破壞此眼。因為破此眼的緣故,不能觀見四諦.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去往涅槃彼岸。由於這樣的罪緣,所生常眼盲,甚至不見空.無相.無作(無因緣造作).清淨善法,去向涅槃彼岸。
因此智慧的人,知道出家的人,應當成就如此的善法。不應破壞善法的因緣,獲如這樣的罪報。誰毀壞破壞他人如這樣,出家成為沙門具有正見的因緣,這樣的人終不能得以見到涅槃彼岸,所轉生常常眼盲。
如果再有人滿百劫的時間,在其餘地方出家修持淨戒。如果又有人,於此閻浮提,出家持守禁戒,一日一夜,甚至須臾之間,清淨出家,將(此功德)十六等分。那百劫出家持戒(的功德)不及其十六分之一。
如果有顛倒淫逸的姊妹女子,不應當淫逸之處,強生吝嗇嫉妒(阻礙男子出家),這之中的罪報,不可計算限量。
如果有一人,能夠正思惟,有出家心,想要舍離眾惡。如果又有人,破壞此人的出家因緣,不令其心願圓滿。這罪業因緣更比前面所說的,增長數倍百劫時間。
那時阿難又對佛說:世尊,這位毗羅羨那王子,所種的善根,所生尊貴之處,應當受的福德歡樂,是因為過去世也有善行,還是因為只是如今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受這些福德呢?
佛告知阿難:你不應觀察過去因緣,於此一日一夜清淨出家的緣故,此善根,在六欲天中七次往返受福,二十劫時間中承常受生死世間的歡樂,最後人中轉生福樂家,壯年已過諸根成熟時,畏懼生老病死苦,因此出家持戒,成闢支佛。
佛告知阿難:我如今說比喻,你應當好好聽。譬如四天下,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鬱單越,阿羅漢遍滿其中,如同稻麻叢林。如果有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眾多阿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直至涅槃之後,起塔廟,供養種種珍寶花香瓔珞幡蓋伎樂,懸眾多寶鈴。掃灑香水,以眾多偈頌讚嘆供養,所獲得功德。如果有人為求涅槃而出家受持禁戒,甚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與前述的功德相比。不及其十六分之一。
以此因緣,善男子應當出家修持清淨禁戒。眾多善男子,眾多須功德的人,求善法的人,自願接受佛法的人,不應障礙為難他人出家的因緣。應當勤以種種方便勸其作、令其成。
那時大眾聽聞佛所說,莫不厭世,出家持戒。有的人證得須陀洹,有的人甚至證得阿羅漢,有的人種下闢支佛的善根,有的人發無上菩提心。皆大歡喜,頂禮奉行。
【三智】:
1、一切智,聲聞緣覺的智慧。
知一切法的總相(即空相)。
2、道種智,菩薩的智慧。
知一切種種至於解脫之道的方法差別。
3、一切種智,佛的智慧。
佛智圓明,通達總相與別相,化現真道、斷除迷惑,等一切種種的方法。
【欲】:欲望。
【三欲】:欲界三大欲望。
1.飲食慾:凡夫之人,對於種種美味飲食多生貪愛。
2.睡眠欲: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業,沉溺於睡眠。
3.淫慾:一切男女互相貪染,起眾多欲事。
【五欲】:
1.色欲:
男女的形態相貌端莊,以及世間寶物的玄、黃、朱、紫等種種微妙顏色,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2.聲欲:.
絲竹與環佩等樂器的聲音,以及男女歌詠等聲音,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3.香欲:
男女身體的香氣,以及世間一切各種香氣,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4.味欲:
各種飲食.佳餚.膳食等美味,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5.觸欲:
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以及衣服等種種美好觸覺,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佛法藏/如來藏】:
如來藏中藏恆河沙的佛法,因此稱為佛法藏,即真如之理體。
【真如】:
(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
真:真實不虛妄;
如:不變其性。
指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是一切萬有之根源。
【佛十號】:
一、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
二、應供。應於人天之供養,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
五、善逝。又稱好去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故名善逝。
六、世間解。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間解。
七、無上士。在一切眾生中,佛為無上(無能勝之),故名無上士。如同在諸法中,涅槃(不生不滅)為無上。
八、調御丈夫。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調御丈夫。
九、天人師。佛為人眾及天眾的導師,能教導示現其應作不應作,故名天人師。
十、佛世尊。佛陀譯為知者或覺者。世尊,是被世間所尊重之義。
【三明】:
對佛來說是三達,對阿羅漢來說是三明。
智慧知法顯然明了,故名為明。
1、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之相;
2、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的生死之相;
3、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的智慧(漏是煩惱)。
【梵音】:
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
1其音正直;2其音和雅;3其音清徹;4其音深滿;5其音遍周遠聞。
具此五者,稱為梵音。
佛的音聲也如此,因此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
【八音】:
如來所獲得的八種音聲。
一、極好音,佛德廣大的緣故,使眾生都入於好道。
二、柔軟音,佛德慈善的緣故,使眾生喜悅,都捨棄剛強的心而自然入於律已的行為。
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因此音聲能調和,使眾生都自然融合領會於義理。
四、尊慧音,佛德尊高,因此聽聞者能夠尊重,令智慧獲得開解明了。
五、不女音,佛安住首楞嚴定,有世欲之德,音聲使眾生尊敬,異於一切,天魔外道沒有不歸順調服的。
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見明了沒有謬誤,使聽聞者各各獲得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非(外道)。
七、深遠音,佛智如實窮際,行位極高,音聲由臍部而起徹至十方。使近聞非大遠聞非小,都證得甚深義理。
八、不竭音,如來極果誓願行為沒有極限,以此安住於無盡的法理寶藏中。因此音聲滔滔無盡,音響不竭。使眾生能追尋其語句義理,獲得無盡常住之果。
【首楞嚴三昧/首楞嚴定】:得此三昧,眾多煩惱魔、及魔人,沒有能破壞的,勢力不可思議。
佛德堅固,眾魔不能壞。
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
因此說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四魔】:
1.煩惱魔:
眾多煩惱(貪.嗔.痴)能煩惱毒害身心,因此稱為魔。
2.陰魔(五眾魔、蘊魔):
五陰(色.受.想.行.識)能生種種苦惱,因此稱為魔。
3.死魔:
死能斷人的命根,因此稱為魔。
4.他化自在天子(自在天魔):也稱魔王。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王,能毒害人的善行,因此稱為魔。
【外道】:外教、外法、外學。
梵語原義指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
現指於佛的教導之外而立道者,立於真理之外。
最初是佛的教導相對其他教派自稱內道,外道意為正說者、苦行者;稱佛的教導經典為內典,稱佛的教導以外的經典為外典。
到後世,逐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便成為侮蔑排斥的貶稱,意為真理以外的邪法者。
【劫】:
一大劫:指一個世界成、住、壞、空的周期,含四個中劫。
一中劫:成、住、壞、空,每一個為一中劫,含二十小劫。
一小劫:人的壽命自八萬歲,每百年減一年而至十歲,是一減劫;人的壽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萬歲,是一增劫。此增劫及減劫,稱為一小劫。
獨覺:初發心時值遇佛出世,從而思惟世間的法,之後得道,身形轉生出於無佛世間,習性喜好寂靜,加行圓滿,沒有師友的教導,而自然獨自悟道。
緣覺:觀內外之緣(內為飛花落葉、外為十二因緣)而證悟聖果,因此名為緣覺。
無佛出世的悟道為獨覺,
於佛出世而觀十二因緣而得道為緣覺。
【十二因緣】:
1.無明:過去世無始的煩惱。(一切世間的眾生與法,都沒有開始)
2.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的善惡行為與業。
3.識:依過去世的業,而受現世受胎的一念。
4.名色:在胎中身心漸漸發育。
名:心。心法不能以形體顯示,只能以名詮釋說明,所以稱為名。
色:眼耳鼻舌等身形。
5.六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完備,將要出胎。
6.觸:二三歲時,對於事物未能識別苦樂,只是想要觸物。
7.受:六七歲以後,漸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有感受。
8.愛:十四五歲以後,產生種種強盛的貪愛與欲望。
9.取:成人之後,貪愛與欲望愈加旺盛,奔馳各處想要索求和獲得所要的。
10.有:依於貪愛和索取的煩惱,造作種種的業,確定未來的果報。有業,業能確定未來的果,所以稱為有。
11.生:依於現在的業,於未來受生。
12.老死:於來世老死。
【三乘】:
乘為車乘,用來比喻佛的教法。教法能承載人至於涅槃彼岸。【聲聞乘/小乘】小乘:
【沙門四道】:
涅槃的道路,雖有不同,四種攝盡。
一、加行道。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
二、無間道。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之位。
不為迷惑而間隔,故稱無間道。
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
為解脫迷惑的正智。故稱解脫道。
四、勝進道。解脫道後更進一步增長定與慧之門。
【涅槃】:遠離一切的有為造作。
有餘涅槃:貪愛等眾多煩惱斷滅。
生死的因緣與惑業已盡,只是剩餘依靠此生身形而存在的苦果。
無餘涅槃:進一步斷滅依靠此生身形而存在的苦果。
沒有剩餘,更不會再承受。
無餘涅槃的顯現,則在命終之時。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是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
遵循這三十七法而修行,即可次第趨於菩提,因此稱為菩提分法。
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處/四念住。
身念處: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皆是苦。
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諸法無我。
二.四正勤/四正斷。
(1)已生惡,令永斷。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如意足/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望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沒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根。
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於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定根。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慧根。
五.五力。能破惡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眾多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眾多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眾多亂想,發諸禪定。
(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的見惑思惑。
六.七覺分/七覺支/七覺意。
(1)擇法覺分:能選擇眾法的真偽。
(2)精進覺分:修眾多道法,無有間雜。
(3)喜覺分:領悟真法,心得歡喜。
(4)除覺分:能斷除眾多見的煩惱。
(5)舍覺分: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6)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
(7)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八聖道/八道諦。
(1)正見:能見真理。
(2)正思惟:心無邪念。
(3)正語:言無虛妄。
(4)正業:住於清淨善業。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無雜。
(7)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
(8)正定:身心寂靜,安住於真空之理。
生死往來輪迴的世界分為三處:
【有色】:欲界、色界,二界。以色為身。
【無色】:四空處。以四蘊為身。
一.【欲界】:
此界是有淫慾與食慾兩種欲望的有情眾生住所。
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稱為欲界。
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四大洲: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我們世界所在),東勝神洲(東弗婆提),西牛貨洲(西瞿耶尼),北瞿盧洲(北鬱單越
二.【色界】:
此界有形色有物質。
色界在欲界之上,是遠離淫慾與食慾兩種欲望的有情眾生住所。
身體.宮殿.物質.總體殊妙精好,稱為色界。
色界由禪定的深淺粗略精妙分為四等級,稱為四禪天(靜慮)
【四禪天】:
1.初禪天
初禪已上,不須食物養身命,因為沒有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
有喜愛感受,而與意識相應。
有歡樂感受,與眼.耳.身三識相應,且有感覺、觀見這二者。
初禪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天。
2.二禪天
二禪已上,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五識,僅有意識。
惟有喜愛、捨棄兩種感受,與意識相應。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五識,因此沒有歡樂感受。
又因意識的喜悅的感覺粗大,所以是喜愛感受而不是歡樂感受,沒有感覺、觀見這二者。
二禪天包括: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光音天)這三天。
3.三禪天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五識,僅有意識。
有歡樂捨棄兩種感受與意識相應。
因此地的意識怡悅之相狀,到達極淨妙,所以立為歡樂感受。
三禪天包括: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三天。
4.四禪天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五識,僅有意識。
僅有捨棄感受與意識相應。
四禪天包括: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這九天。
因此色界共十八天。
三.【無色界】:
此界因為是沒有物質的世界,邊際處所不可定。
(因為此處得此禪定者,命終即於此處轉生,從此處命終,若轉生於欲界色界,即是因為於此處中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起。)
又因為果報殊勝,所以在欲界、色界之上。
此界於五蘊中沒有色蘊,唯有受.想.行.識四蘊的假和合,而沒有色身(沒有形色,沒有物質,沒有身體),也沒有依果報而成的國土宮殿,因此稱為無色界,又稱為四空處。
只以心識安住於深妙的禪定,所以稱為無色界。
包括四處:四無色(四空處)
因為沒有物質,所以不能以居處分類,只是依禪定壽命的殊勝優劣而分等級(自下而上)。
此四處於五蘊沒有色蘊,唯有受.想.行.識四蘊的假和合,而沒有色身,又沒有依果報而成的國土宮殿,因此稱為無色界,又稱為四空處。
1.空無邊處(虛空處.空處)。
修虛空無邊禪定,所生的天處。
2.識無邊處(識處)。
修心識無邊禪定,所生的天處。
3.三無所有處。
修心識無所有禪定,所生的天處。
4.四非想非非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
是三界的最頂處。
生此處者,禪定之心幽深微妙,想念最為昧劣。
沒有粗想的煩惱,因此稱為非有想(非想);
沒有非無細想之煩惱,因此稱為非無想(非非想)。
以非有想的緣故,外道以此處為真涅槃;
以非無想的緣故,佛者知此處尚且為生死之境內。
【五陰/五蘊】:五種積聚、類別。
1、色,總說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等有形的物質。
2、受,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的作用。
3、想,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
4、行,其他對境關於嗔與貪等善惡一切之心的作用。
5、識,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
一個有情眾生,色蘊即是身,其他四蘊即是心。
【二十空】:諸法皆空之理的二十種空。1.內空:內法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常、無我,為空。
2.外空:外法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無常、無我,故空。
3.內外空:六根、六境皆空。
4.空空:空亦復空,即不執著內外一切法為空,非常非壞,本性自爾。
5.大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等十方皆空。
6.勝義空:勝義之涅槃亦為空。
7.有為空:有為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俱空。
8.無為空:無生、住、異、滅之無為亦要空,而不執著。
9.畢竟空:不執著諸法畢竟不可得。
10.無際空:無初、中、後際可得,亦無往來際可得,亦不執著此。
11.散空:諸法放散棄捨,亦為空。
12.無變異空:諸法無放散棄捨,無變異,此無變異亦空不可得。
13.本性空:一切法本性若有為法、無為法,皆非聲聞獨覺等所作,本性本來為空。
14.自相空:一切法之自相,如色變礙、受領納、想行識等之自性皆空。
15.共相空:共相皆為不可得之空;如苦為有漏法之共相,無常為有為法之共相,空、無我為一切法之共相。
16.一切法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皆空,而不執其為空。
17. 不可得空:三世一切法有不可得而不執之。
18.無性空:無少性可得,是為無性;此無性亦不可得,故為空。
19.自性空:諸法和合之自性無實體,故空。
20.無性自性空:無性與自性皆空。
----出自《大般若經》學觀品
【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五分法身。這五種法是佛的身體,因此稱為法身。
戒:防止身之惡行;
定:清靜心之散亂;
慧:去除疑惑證理;
解脫:指以自己的智慧斷除迷惑,解脫迷惑的束縛,即是涅槃之事。
解脫知見:指認知自已斷除迷惑而解脫的智慧見解。
前三者戒.定.慧是修因,後二者解脫.解脫知見是結果。
於結果之中推舉涅槃的智慧,因此以此五種之法為佛之身體,故稱為法身。
【生身】:
眾多佛菩薩有法身、生身。
法身:所證的理體。
生身:為濟度眾生,而託生於父母胎生的肉身,或者以神通力一時化現的肉身。
【常身】:佛如來常身是法身。
涅槃常住之理體,沒有生老病死等生滅變易的現象。
【福田】:田可以生長,對於應供養者行供養,則能獲得諸多福報,猶如農夫播種于田地,能獲得秋收,因此稱為福田。
【三福田】:
1.報恩福田:父母、師長;
2.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供養三寶則生無量福德利益,因此也是良福田;
3.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來乞時施與他,雖不求福報,但也自然獲福。
【佛道/菩提】:無上正真之道
佛道:梵語是菩提
佛道指通往無上的圓滿智慧、圓滿覺悟的方法和道路。
是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的覺悟與智慧。
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苦】:逼迫身心的苦惱狀態。
苦與樂是相對性的存在,若心向著如意的對象,則感受到樂;若心向著不如意的對象,則感受到苦。
【三苦】:
1、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
(苦事之成而生苦惱)
2、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
(苦事之成而生苦惱)
3、行苦: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之苦。
(一切法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
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
【八苦】:眾生六道輪迴所受的八種苦果。
1.生苦:有五種。
(1)受胎,神識託生於母胎時,在母親腹中狹窄不淨。
(2)種子,神識託生於父母之體,神識種子隨母親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長,在母親腹中,經十月時間,內熱煎煮,身形逐漸形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中間所夾如在獄中。
(4)出胎,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以及衣服等物觸碰身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5)種類,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美醜等。
2.老苦:有二種。
(1)增長,從少年至壯年,從壯年至衰敗,氣力疲睏弱少,行止不安寧。
(2)滅壞,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壽命日益短促,漸漸至於腐朽敗壞。
3.病苦:有二種。
(1)身病,四大不調和,疾病交替攻身。
地大不調,舉身沉重;
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水大不調,舉身胖腫;
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2)心病,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4.死苦:有二種。
(1)病死:因疾病壽命完盡而死。
(2)外緣: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災難而死。
5.愛別離苦:
常常所親近喜愛之人,乖違離散不能得以共處。
6.怨憎會苦:
常常所怨恨仇恨憎惡的人,本求遠離,反而集聚。
7.求不得苦:
世間一切事物,心所喜愛歡樂,求之而不能得的苦。
8.五陰盛苦:
指生老病死等眾苦的聚集。
五陰:色.受.想.行.識。
陰:蓋覆,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現。
盛,熾盛。
【無常】:與「常住」對稱。
諸法生滅遷流,無定實之體,而不常住。即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
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因此總稱無常。
【空無我】:
空:無「我所」「我所有」
無我:無「我見」
【我所/我所有】:
自身是我,自身之外的萬物,稱為我所有。
有我之情者,以為自身之外的事物,都是我所有的。
【我見】:
1.人我見:即執著於色、受、想、行、識,以五蘊假和合所成的身心為真實的我。
2.法我見:認為一切法皆有其實在體性。
【七種不淨】:
於自他之身分起貪愛執著,妨礙正道。
此七種想可破執著之心:
1.種子不淨:
煩惱業的因緣是內種,父母遺留的津液是外種,皆為不淨。
2.受生不淨:
父母交媾赤白和合的不淨。
3.住處不淨:
在不淨的女體中,胎處十月。
4.食啖不淨:
胎中食母血的不淨。
5.初生不淨:
滿十個月,初生時之腥穢狼籍。
6.舉體不淨:
薄皮之下,皆為穢物。
7.究竟不淨:
業報完盡終了,身形棄於冢間,不淨流溢。
【無住】:
心不執著於一定的對象。
【無相】:
諸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無形相可得,因此稱為無相。
身.口.意三業的善,堅固不可拔,稱之為根。
又因為善能生微妙之果,生其餘之善,所以稱之為根。
須陀洹果:又名逆流。
去凡夫的聖者,是小乘斷盡三界見惑的果位;
初入聖道,逆生死之流。因此稱為逆流。
斯陀含果:又名一來。
斷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的聖者;
為後三品的思惑,尚且於欲界的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再受生一次,因此稱為一來。
阿那含果:又名不來、不還。
斷盡欲惑後三品殘餘的聖者;
不再返還欲界,之後受生必在色界和無色界,因此稱為不來、不還。
阿羅漢果:又名殺賊,應供,不生。
斷盡一切見惑、思惑的聖者,是小乘最高果位;
因斷盡一切見惑、思惑,因此稱為殺賊;
因獲得小乘極致果位,應當受人天供養,因此稱為應供;
因其這一世果報完盡,則永入涅槃,不再轉生於三界,因此稱為不生。
《佛說出家功德經》完
點擊下方標題.閱讀其它【佛經譯文】
推薦
【508】《八大人覺經》白話譯文
【731】《譬喻經》白話譯文
【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
處世
【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
【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
【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白話譯文
因果
【681】《分別善惡所起經》白話譯文
【682】《出家緣經》白話譯文
【735】《業報差別經》白話譯文
【737】《罪福報應經》白話譯文
【747】《賢者五福德經》白話譯文
【1095】《十善業道經》白話譯文
生死
【634】《五母子經》白話譯文
【690】《長者懊惱三處經》白話譯文
【717】《婦人遇辜經》白話譯文
功德
【284】《大乘造像功德經》白話譯文
【454】《右繞佛塔功德經》白話譯文
【519】《造塔功德經》白話譯文
【697】《八關齋經》白話譯文
【805】《布施經》白話譯文
【925】《分別布施經》白話譯文
【401】《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白話譯文
【402】《現在賢劫千佛名經》白話譯文
【403】《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白話譯文
【261】《大乘百福莊嚴相經》白話譯文
女子
【636】《玉耶經》白話譯文
【639】《摩鄧女經》白話譯文
【705】《七女經》白話譯文
【713】《大魚事經》白話譯文
【616】《長者子六過出家經》白話譯文
【640】《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白話譯文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下)白話譯文
未來
【464】《當來變經》白話譯文
【466】《法滅盡經》白話譯文
【714】《阿難七夢經》白話譯文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196】《阿彌陀經》白話譯文
【024】《無量壽經》(上)白話譯文
【024】《無量壽經》(中)白話譯文
【024】《無量壽經》(下)白話譯文
【194】《觀無量壽佛經》(上)白話譯文
【194】《觀無量壽佛經》(下)白話譯文
入門-孝
【998】《地藏經》(一.二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三.四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五.六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七.八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九.十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一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二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三品)白話譯文
【299】《盂蘭盆經》白話譯文
【300】《報恩奉盆經》白話譯文
【698】《孝子經》白話譯文
【757】《父母恩難報經》白話譯文
其他部分
【118】《佛遺教經》白話譯文
【214】《九色鹿經》白話譯文
【224】《菩薩逝經》白話譯文
【271】《善恭敬經》白話譯文
【606】《鸚鵡經》白話譯文
【630】《五蘊皆空經》白話譯文
【657】《馬有三相經》白話譯文
【658】《馬有八態譬人經》白話譯文
【686】《進學經》白話譯文
【688】《貧窮老公經》白話譯文
【691】《犍陀國王經》白話譯文
【707】《越難經》白話譯文
【715】《呵雕阿那含經》白話譯文
【727】《堅意經》白話譯文
【734】《療痔病經》白話譯文
【742】《羅雲忍辱經》白話譯文
【750】《木槵經》白話譯文
【751】《無上處經》白話譯文
【759】《群牛譬經》白話譯文
【763】《懈怠耕者經》白話譯文
【1101】《舍利弗悔過經》白話譯文
【456】《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白話譯文
【416】《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白話譯文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