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2021-02-18 佛經譯文大全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國耆山中。

那時有長者的兒子,名叫屍迦羅越。早起梳頭,向東四拜,向南四拜,向西四拜,向北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

佛進入王舍國分衛,遙見看見,去往到其家中問他,為何六向禮拜,此對應何種法?

屍迦羅越說:父親在時教我六向禮拜,不知與何相應。如今父親喪亡,不敢違備。

佛說:父親教你使你六向禮拜,不是以身禮拜。

屍迦羅越便長跪說:願佛為我宣解此六向禮拜之意。

分衛比丘乞食。

比丘乞食的實質,是佛分身衛護眾生,所以稱為分衛。

佛說:聽我說,記在內心之中。

如果有長者聰明之人能持守四禁戒不犯者,今世為他人所尊敬,後世轉生天界。

1.不殺眾多群生。

2.不盜。

3.不愛他人妻。

4.不妄言(言語不實證他人罪)不兩舌(挑撥離間搬弄是非)。

心的欲望貪淫嗔恨憤怒愚痴,自我克制不要聽從。

不能克制這四種心意的人,惡名天天存在。如同月盡之時光明稍暗。

能自我克制惡意的人。如同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滿時(滿月)。

【長者】:

1.世間長者:

具有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等十德的人。

2.出世長者:指佛。

3.觀心長者:指具有觀心之智的大智者。

 

佛說:又有六事,令錢財日漸消耗減少。

1.喜歡飲酒。

2.喜歡賭博。

3.喜歡早臥睡晚起床。

4.喜歡請客,也想要令他人邀請。

5.喜歡與惡知識(惡友)相隨。

6.驕縱傲慢輕視他人。

犯前四種惡意,又再做這樣的六事,妨礙其善行,也不能得以擔憂建設家庭,錢財日漸消耗減少,六向禮拜又會有什麼益處呢?

 

佛說:

惡友有四類:

1.內有怨心,外勉強為友。

2.於人前好言好語,背後言說惡語。

3.有急事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

4.外如感情深厚的親人,內興起怨恨圖謀。

善友也有四類:

1.外如怨家,內有深厚情意。

2.於人前直言進諫,對外說人之好。

3.病瘦(生病瘦弱)縣官(官司爭訟),為其驚慌失措憂愁,想要解救。

4.見貧賤不拋棄,心心念念尋求各種方便,想要令其富足。

惡友又有四類:

1.難以勸諫知曉教導作善,因此與惡者相隨。

2.難以教導不要與喜酒人為伴,因此與嗜酒人相隨。

3.難以教導自我守持增益,因此產生更多事端。

4.難以教導與賢者為友,因此與賭博之人感情深厚。

善友也有四類:

1.見貧窮,急忙令其建設家庭。

2.不與之爭論計較。

3.時常往來消息。

4.行坐起臥常相念。

善友又有四類:

1.被官吏所捕捉,將友藏匿,於事後解決。

2.有生病瘦弱,將友滋養照看。

3.友死亡,棺斂視之。

4.友已死,念其家人。

善友又有四類:

1.想要鬥爭,制止。

2.想要跟隨惡友,勸諫停止。

3.不想要建設家庭,勸令建設家庭。

4.不喜歡佛經,教導令信奉歡喜。

惡友又有四類:

1.少侵之,便大怒。

2.有急事遣使之(令做某事),不肯去做。

3.見有急時,避而走。

4.見死亡,棄而不視。

佛說:選擇其中善者跟從,惡者應當遠離。我與善知識(善友)相隨,自然致於成佛

佛道/菩提無上正真之道

佛道:梵語是菩提

佛道指通往無上的圓滿智慧、圓滿覺悟的方法和道路。

是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的覺悟與智慧。

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釋迦牟尼佛說:

向東禮拜,

子女事奉父母,應當有五事:

1.應當心念建設家庭。

2.早起勒令奴婢,適宜時間製作飯食。

3.不增益父母的憂愁。

4.應當心念父母之恩。

5.父母疾病,應當恐懼,求醫師醫治。

父母對待子女,也有五事:

1.應當心念,令子女去惡從善。

2.應當教導計算詩書註解。

3.應當教導持守經典禁戒。

4.應當早日給與嫁娶媳婦。

5.家中所擁有的應當給與。

 

向南禮拜,

弟子事奉導師,應當有五事:

1.應當尊敬愛敬。

2.應當心念其恩。

3.所教導相跟隨。

4.思考憶念不厭。

5.應當人後讚譽。

導師教導弟子,也有五事:

1.應當令弟子疾速知曉懂得。

2.應當令弟子勝過他人弟子。

3.想要令弟子知道而不忘卻。

4.眾多疑難悉數為弟子解說。

5.想要令弟子智慧勝過導師。

 

向西禮拜,

妻子事奉丈夫,應當有五事:

1.丈夫從外歸來,應當起身迎接。

2.丈夫外出不在,應當炊蒸掃除等待。

3.不得有淫心於丈夫之外,罵說不要回來,以罵作形色。

4.應當遵循丈夫的教導告誡,所擁有物品不得藏匿。

5.丈夫休息,財物儲藏好再臥睡。

丈夫對待妻子,也有五事:

1.出入往來,應當尊敬妻子。

2.給與飯食,按時節給與衣被。

3.應當給與金銀珠寶。

4.家中所有物品多少,用品悉數交付妻子。

5.不得在外蓄養不正當的女子。

 

向北禮拜,

人對待親屬朋友,應當有五事:

1.見其作罪惡,私下去往屏障之處,對其諫言知會呵責停止。

2.有急事,應當奔走去往救護。

3.有私下言語,不得給他人說。

4.應當相互尊敬愛敬。

5.所擁有的美好物品,應當多少分配給與。

 

向地禮拜,

大夫(官員.領導)對待奴客婢使(奴役.門客.執事.下屬),也有五事:

1.應當適合時宜,給與飯食衣被。

2.疾病瘦弱,應當為其招呼醫治。

3.不得妄自加以敲打捶打。

4.有私人財物,不得搶奪。

5.分配交付給與的物品,應當使之平等。

奴客婢使事奉大夫,也有五事:

1.應當早起床,不要令大夫招呼。

2.所應當作的事,自然用心而為。

3.應當愛惜大夫物品,不得拋棄給乞丐。

4.大夫出入往來,應當迎接送往。

5.應當稱譽大夫好,不得說其惡。

 

向天禮拜,

人事奉沙門,應當有五事:

1.以善心對待之。

2.選擇好言說之。

3.以身形尊敬之。

4.應當愛戀敬慕。

5.沙門道士是人中的英雄,應當恭敬事奉詢問世之事。

沙門道士應當以六種心意看待凡俗人民:

1.教導布施,不得自我吝嗇貪婪。

2.教導持戒,不得自我犯於形色。

3.教導忍辱,不得自我嗔恨憤怒。

4.教導精進,不得自我懈怠傲慢。

5.教人一心,不得自我放逸心意。

6.教人智慧,不得自我愚蠢迷痴。

沙門道士教導他人去除惡行善,開解示現正道,恩情大於父母。

 

如這樣去做,是你父親在時六向禮拜教導的方法。何以憂愁不富呢?

屍迦羅越隨即受五戒,作禮而去。

沙門/沙門道/四沙門】:

沙門是出家修道者的通稱。可分為四種:

1.勝道沙門,指道行殊勝者,如佛、獨覺。

2.示道沙門,又稱為說道沙門。指說道無誤者,如舍利弗。

3.命道沙門,又稱為活道沙門。指依戒、定、慧之佛道而生活者,如阿難。

4.汙道沙門,又稱為壞道沙門。指犯禁戒而汙道的偽善者,如偷盜他人財物之莫喝落迦比丘。

【度】:(波羅蜜多/度彼岸)

渡過。指從此處渡過生死迷惑的大海,而到達覺悟的彼岸。

出家為覺悟的第一步,因此稱出家為『得度』。

【正道】:有八種

這八種方法完全遠離不正當,因此稱為

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因此稱為

一、正見,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真理而明了。

以沒有煩惱的智慧為體。是八正道的主體。

二、正思惟,見四諦的真理,尚且思惟而使真正的智慧增長。

以沒有煩惱的心之所在為體。

三、正語,以真正的智慧修口業,不作一切不合道理的言語。

以沒有煩惱的戒為體。

四、正業,以真正的智慧除去身上一切邪業,安住於清淨的身業。

以沒有煩惱的戒為體。

五、正命,清淨身口意這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遠離五種邪活法(五邪命)。

以沒有煩惱的戒為體。

六、正精進,發願用真正的智慧而強勁修行涅槃之道。以沒有煩惱的勤奮為體。

七、正念,以真正的智慧憶念正道,而沒有邪念。以沒有煩惱的心念為體。

八、正定,以真正的智慧入於無煩惱的清淨禪定。以沒有煩惱的禪定為體。

【五邪命】:

一、詐現異相:在世俗之人前,欺詐示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

二、自說功能:說自己的功德,以求利養者。

三、佔相吉兇:學佔卜而說人之吉兇,以求利養者。

四、高聲現威:大聲言說莊嚴語句,而顯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於彼處得利,則於此處稱說,於此處得利,則於彼處稱說,以求利養者。

【五戒】:

1.不殺生:不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生命.

2.不偷盜:不他人不給而自取.

3.不邪淫:不非自己妻妾而行欲.

4.不妄語:不以欺騙他人的意圖,作不真實的言語.

5.不飲酒。

釋迦牟尼佛說偈頌:

雞鳴時應當早起,衣被穿好來下床;

澡漱令身心潔淨,兩手奉持花與香;

佛尊貴勝眾天神,鬼神所不能阻擋;

低頭繞佛塔佛寺,合掌禮敬於十方;

賢者不精誠進取,譬如樹而沒有根;

根斷後枝葉掉落,何時能夠再相連;

採花放於太陽下,能有幾時的鮮豔;

自我放縱心和意,壽命過能再何言;

人應當思慮無常,對將來別有期許;

犯過失不自覺知,命過之後是自欺;

今當入泥犁地獄,何時有出離期限;

賢者聽受佛之語,持戒謹慎勿懷疑;

佛如同好花好樹,沒有不喜愛的人;

處處人民所聽聞,一切都歡樂喜悅;

令我得以成佛時,願使我如同法王;

度眾生於生死海,沒有不解脫的人;

戒的功德可依靠,福報常跟隨自己;

現法為人所發揚,終會遠離三惡道;

禁戒謹慎除恐懼,福德為三界尊貴;

鬼神邪毒所侵害,不侵犯有禁戒人;

墮入俗世生死苦,壽命疾速如電光;

老病死時日將至,沒有豪強可對抗;

沒有親人可依靠,沒有處所可隱藏;

天界福德尚有盡,人壽命豈能久長;

父母家庭與居室,譬如寄宿的客人;

宿命壽命將完盡,會舍舊命受新生;

追隨行為而受生,如車輪無邊無際;

起滅跟從罪與福,和生死十二因

我現身遊歷世間,救濟度脫一切人;

慈慜墜落眾邪中,墮落流沒於深淵;

六度勉勵勸進,修行致自我安然;

因此應禮拜尊敬,歸命最尊天中天;

人身既然難得成,得人身再愛好

於意與食和淫,欲望無厭煩滿足;

栽種是為了後世,歡喜則去往地獄;

六根有幸完備具,為何自困自玷汙;

一切能端正心意,三世天神護吉祥;

不會生與八難,隨行為生於十方;

所轉生去往精進,六度成為其橋梁;

廣勸進無極智慧,一切承蒙神聖光。

【十二因緣】:

1.無明:過去世無始的煩惱。(一切世間的眾生與法,都沒有開始)

2.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的善惡行為與業。

3.識:依過去世的業,而受現世受胎的一念。

4.名色:在胎中身心漸漸發育。

名:心。心法不能以形體顯示,只能以名詮釋說明,所以稱為名。

色:眼耳鼻舌等身形。

5.六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完備,將要出胎。

6.觸:二三歲時,對於事物未能識別苦樂,只是想要觸物。

7.受:六七歲以後,漸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有感受。

8.愛:十四五歲以後,產生種種強盛的貪愛與欲望。

9.取:成人之後,貪愛與欲望愈加旺盛,奔馳各處想要索求和獲得所要的。

10.有:依於貪愛和索取的煩惱,造作種種的業,確定未來的果報。有業,業能確定未來的果,所以稱為有。

11.生:依於現在的業,於未來受生。

12.老死:於來世老死。

【六度/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此六種行為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萬行之總體。

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痴。

第六般若,是智慧,分別真理。前五為福行,第六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而行而斷迷惑證真理,渡生死海。

因為菩薩六度之行的方法無窮盡無極限的緣故,又稱度無極。

:欲望。

【三欲】:欲界三大欲望。

1.飲食慾:凡夫之人,對於種種美味飲食多生貪愛。

2.睡眠欲: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業,沉溺於睡眠。

3.淫慾:一切男女互相貪染,起眾多欲事。

五欲】:

1.欲:

男女的形態相貌端莊,以及世間寶物的玄、黃、朱、紫等種種微妙顏色,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2.欲:.

絲竹與環佩等樂器的聲音,以及男女歌詠等聲音,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3.欲:

男女身體的香氣,以及世間一切各種香氣,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4.欲:

各種飲食.佳餚.膳食等美味,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5.欲:

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以及衣服等種種美好觸覺,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

女子六欲

女子所樂於追求的,也是凡夫對異性所具有的六種欲望:

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七情六慾

七情: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種感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

【識】:五蘊之一。

【五陰/五蘊】:五種積聚、類別。

1、色,總說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等有形的物質。

2、受,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的作用。

3、想,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

4、行,其他對境關於嗔與貪等善惡一切之心的作用。

5、識,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

一個有情眾生,色蘊即是身,其他四蘊即是心。

八難/八難處/八無暇

見佛聞法有障礙困難的八處。

1、地獄道:長夜冥冥受苦無間斷,不能見聞佛法;

2、餓鬼道:受苦無量,不能見聞佛法;

3、畜生道:受苦無量,不能見聞佛法;

4、鬱單越洲:樂報殊勝,而總無苦,聖人不出其中,無佛法;

5、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無佛法;

6、聾盲喑啞:業障深重,諸根不具,不能見聞佛法;

7、世智辨聰:生於世間雖聰明,卻沉迷學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

8、佛前佛後:二佛出世中間無佛法之處。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完

點擊下方標題.閱讀其它部分【佛經譯文】

【024】《無量壽經》(上)白話譯文

【024】《無量壽經》(中)白話譯文

【024】《無量壽經》(下)白話譯文

【118】《佛遺教經》白話譯文

【194】《觀無量壽佛經》(上)白話譯文

【194】《觀無量壽佛經》(下)白話譯文

【196】《阿彌陀經》白話譯文

【214】《九色鹿經》白話譯文

【224】《菩薩逝經》白話譯文

【261】《大乘百福莊嚴相經》白話譯文

【271】《善恭敬經》白話譯文

【284】《大乘造像功德經》白話譯文

【299】《盂蘭盆經》白話譯文

【300】《報恩奉盆經》白話譯文

【402】《現在賢劫千佛名經》白話譯文

【454】《右繞佛塔功德經》白話譯文

【464】《當來變經》白話譯文

【466】《法滅盡經》白話譯文

【519】《造塔功德經》白話譯文

【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

【606】《鸚鵡經》白話譯文

【616】《長者子六過出家經》白話譯文

【630】《五蘊皆空經》白話譯文

【634】《五母子經》白話譯文

【636】《玉耶經》白話譯文

【639】《摩鄧女經》白話譯文

【640】《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白話譯文

【657】《馬有三相經》白話譯文

【658】《馬有八態譬人經》白話譯文

【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

【681】《分別善惡所起經》白話譯文

【682】《出家緣經》白話譯文

【686】《進學經》白話譯文

【688】《貧窮老公經》白話譯文

【690】《長者懊惱三處經》白話譯文

【691】《犍陀國王經》白話譯文

【697】《八關齋經》白話譯文

【698】《孝子經》白話譯文

【705】《七女經》白話譯文

【707】《越難經》白話譯文

【713】《大魚事經》白話譯文

【714】《阿難七夢經》白話譯文

【715】《呵雕阿那含經》白話譯文

【717】《婦人遇辜經》白話譯文

【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白話譯文

【727】《堅意經》白話譯文

【731】《譬喻經》白話譯文

【734】《療痔病經》白話譯文

【735】《業報差別經》白話譯文

【737】《罪福報應經》白話譯文

【742】《羅雲忍辱經》白話譯文

【747】《賢者五福德經》白話譯文

【750】《木槵經》白話譯文

【751】《無上處經》白話譯文

【757】《父母恩難報經》白話譯文

【759】《群牛譬經》白話譯文

【763】《懈怠耕者經》白話譯文

【925】《分別布施經》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一.二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三.四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五.六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七.八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九.十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一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二品)白話譯文

【998】《地藏經》(十三品)白話譯文

【1095】《十善業道經》白話譯文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經典

相關焦點

  • 【260】《大乘百福相經》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731】《譬喻經》白話譯文【508】《八大人覺經》白話譯文【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處世【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731】《譬喻經》白話譯文【508】《八大人覺經》白話譯文【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處世【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508】《八大人覺經》白話譯文【731】《譬喻經》白話譯文【601】《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白話譯文處世【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59】《相應可經》白話譯文【721】《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白話譯文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上)白話譯文
    【464】《當來變經》白話譯文【466】《法滅盡經》白話譯文【519】《造塔功德經》白話譯文【551】《屍迦羅越六方禮經》白話譯文【591】《善生子經》白話譯文【606】《鸚鵡經》白話譯文【616】《長者子六過出家經》白話譯文【630】《五蘊皆空經》白話譯文
  • 《勸學》全文譯文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譯文】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裡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阿難!有些眾生堅固服餌〈注一〉而不休息〈注二〉,最後食道圓成〈注三〉,名為地行仙。  【注一】 服食餌藥,可以延年益壽。  【注二】 存想固形,久不間斷,期於必效。  【注三】 服食既久,道理相應,不惟百體康壯,壽年延永,而且身輕行疾,方為圓滿成就。
  • 《圓覺經》白話譯文,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
    六、清淨慧菩薩七、威德自在菩薩《圓覺經》白話譯文 六、清淨慧菩薩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
  • 《文昌帝君訓飭士子戒淫文》原文及白話譯文
    白話譯文:文昌帝君說:上天常降禍於好色貪淫之人,而且其報應也特別快。愚人卻像做夢一樣的顛倒無知,不知畏懼。世人如果放縱自己的行為不加檢點,那麼災殃隨時都會降臨。諸位學子請聽我的勸導之言:自古以來只有積德行善,才能獲得吉慶;違背天理,造作罪惡,必然遭受禍殃。這是往昔聖賢的明訓。春秋時期那些邪淫亂倫的諸侯大夫,最後都導致了敗國亡家。《詩經》也譏刺男逐女奔的荒淫無恥。
  • 大悲咒、楞嚴咒白話譯文
    能得清淨圓明的光輝,能除無明罣礙的煩惱,要修得無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淪在無邊執著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常以諸佛菩薩的化身,悠遊於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隨緣化渡,一如菩薩顯化的獅子王法身,引導有緣眾生遠離罪惡,忘卻生死煩惱,皈向真實光明。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正文】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譯文】 其時,世尊在師子座上,從他的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一樣多的如來以及法王子和眾大菩薩的頂。
  • 陳益峰:青烏子《青烏經》原文及其白話
    白話註解:三橫四直,指水路之多,這裡指八方匯聚的意思。  山已停頓,而水流彎曲有情,這樣的風水寶地必有百子千孫。山不停而水直流無情,肯定作僕人而寄人籬下。水繞過堂有情,必發財寶無數。八方之水匯聚,必定官居高職。水有九曲如蛇行,則宰相之地。水口重重交鎖,必出極品的官員和無數財寶。
  • 中華方氏族譜五篇古序(傳)譯文
    【方昺文(原件)】一、方昺《開國公家世行實》譯文先祖儲公,是方雷氏的一百一十二世孫。【方藏序(原件)】三、 方藏《奉敕方氏譜序》譯文按《周禮。自伏羲後主要有六姓,而方氏居其中之一。方氏的始祖,本來自神農後八代的帝榆罔。當時蚩尤作亂,太子雷和弟實與軒轅避難於姬水邊。雷推位給軒轅為黃帝,一同起兵在涿鹿戰勝並殺死了蚩尤。之後,黃帝委雷為左相,封於方山;委實為右相,封於房陵。於是,因封地而分別受方姓和房姓。方氏的郡望,在北綏州邑下河南郡渤海縣的安昌鄉吉安裡。今北綏州改為洛陽,渤海縣改為鞏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注六】 厭為屍毒,漢書說「厭殺四百餘家」 。  【注七】 相傳金銀經火瀝水,都能毒人。  【正文】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譯文】 頻那夜迦所領導的眾惡鬼王,與乎他們所率領的鬼眾,過去曾經蒙佛的教化,都曾領受佛的深恩,對於持誦此咒的人,都常來守護。
  • 白話版《史記》,文章不失原文意味,打開你的歷史視野
    因此,先讀白話版《史記》,讀通了再去讀原著,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套書可謂白話版《史記》中的精品,已暢銷數年之久。2注釋全面 全篇譯文本書譯者均為本領域內資深專家。本書對難理解的句子、詞語、單句都進行了註解。並且本書出於篇幅太長、不便於翻閱的考慮,對重複註解未做迴避。
  • 讀《白話史記》,知曉人性人心,得待人處世智慧
    因此,先讀《史記》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推薦一套由臺灣60位教授聯合翻譯,由著名學者臺靜農作序推薦的《白話史記》。這套書可謂白話版《史記》中的精品,已暢銷臺灣數十年之久。豆瓣評分高達8.4。
  • 《金剛經》白話譯文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
  • 《浮生六記》可以不需要讀翻譯版,但國際出版一定要找華版
    清人沈復在自傳體筆記《浮生六記》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以歡愉始、哀戚終,伉儷情深、生離死別的愛情婚姻悲劇,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名噪一時,俞平伯為此書加標點並作序,林Q語堂也將其譯成英文,數百年來譽享海內外,後來還被改編成各類戲劇在舞臺上演出。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全冊古詩+譯文
    譯文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嫋嫋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譯文(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 連《浮生六記》都要讀翻譯版,你是古文白痴嗎?
    沈復的《浮生六記》本身已經非常白話了,還要全文翻譯才能看得懂,以後是不是連《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都需要通篇用大白話翻譯?民國十七年出版的《浮生六記》。請問《浮生六記》四個字該怎麼譯?《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複寫的一本自傳體散文,用回憶的筆觸講述了幾十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