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市舊稱掖縣,邑以掖水(今南陽河)而得名。
今有掖人程皓,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閒暇之餘,留心搜集、整理鄉邦史籍。經年累月,終成厚帙。其文精悍嚴謹、淺白通俗,有清乾隆間鄉賢毛贄《識小錄》之遺風。遠遊他鄉,思念故土,遂名其集曰《掖水紀聞》。
金城鎮位於萊州市東北部沿海,這裡碧海藍天,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即十分富庶。近段時間以來,經考古人員發掘,該鎮城後萬家村的清末民初古民居一條街逐漸為人所識。其實,金城鎮所轄的紅布、後坡、馬塘等村都有大片建造精美的清末民初古民居和充滿古韻的老街道。古宅多為白石青磚堆砌,門樓、雕花、飛簷、鬥拱,漫步其間,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古鄉村。
據當地居民介紹,清朝中後期,掖縣(今萊州)人多外出到北京、哈爾濱、大連、青島等地謀生,很多人因此發跡。「盛錫福帽莊」、「正陽樓飯莊」、「哈爾濱燒鍋」,這些掖縣人開辦的老字號興盛一時。掖縣人留戀鄉土,發達後往往返鄉置辦田產,修造宅院。他們借鑑京城四合院的布局,糅合膠東民居的特色,所建宅院極盡奢華,這就是金城鎮一帶古民居的來歷。
建屋者都是所謂大戶人家,房屋的每一個細節都極其講究,大多有精美的過間門樓,飾有各種雕花。門樓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所謂「門第等次」即為此意。在後坡村,一條南北大街的西側有大片古宅,當街的一座門樓十分顯眼。此宅原為一郭姓大財主家的客房,俗稱「客屋家」。寬大的門樓系與東廂房相連的過間門,頂部飛簷,覆小瓦,青磚牆面,嚴絲合縫。飛簷下有木製雕花,簷頭兩側鑲嵌有磚雕,邊緣有紋飾,走馬板上有精美的繪畫,五彩斑斕。門板用料上乘,正中門鈸(也叫鋪首、銅蠡)上的一對銅門環磨得鋥亮,門環呈獸首銜環之狀,用來驅妖避邪。門板與山柱之間還有一層抱框,中間有兩道橫木(名曰腰枋),將框間分成上中下三段,抱框與腰枋之間的空檔用中間高四周低的木板(名曰「餘塞板」)遮住,上面塗有色彩。中檻(即門板上方的橫木)上有四個直徑6寸左右的圓柱型門簪,上面自右向左分別寫著「接福迎祥」四個字。門板下方有門檻、門枕石和五層臺階,門枕石和臺階皆是用當地產的雪花白大理石鋪就。整座門樓看起來高大莊嚴,古色古香。
在城後萬家村,有的門樓下方還有雕刻精美的石鼓,雖略有殘缺,但風韻猶存。走馬板上都有松鶴延年之類題材的繪畫,看起來栩栩如生。村中有一處老宅簷頭兩側分別刻有語出《詩經·小雅》的「戩」、「穀」二字,以示祈福。在新城村,筆者也曾見到一處老宅簷頭兩側,分別刻有「迎」、「祥」二字,亦是此目的。
這些古宅有些為四合院,形成一個封閉的院落,結構嚴謹,美觀而實用,有的則沒有西廂房或南屋,在天井內一側留出空地。這些房屋的屋頂全部用小瓦覆蓋,屋脊翹角處有六獸仰望天空,美輪美奐。屋山和前後的牆面上部皆用青磚堆砌,下方則多用座子石,顏色搭配上相得益彰。正屋皆面闊五間,廂房皆為三間,窗戶於門兩側對稱分布,正屋與南屋門側還各有兩個小窗戶,皆是木製小格窗欞。正屋門窗頂部多為拱形懸砌結構,廂房有的小窗戶上下還各嵌有白色或青色的長石條,以達到支撐的作用。沿街的牆體上往往嵌有幾個拴馬石,中間有孔,用來拴住騾、馬等牲口。
至於更講究的大戶人家,則修建四合院式的樓房或帶閣的高屋,這在沙河鎮比較常見,在金城鎮的典型代表就是紅布村的曲松令宅院。紅布村原名紅布店子,舊時處於掖、招兩縣交界處的登萊官道旁。曲松令曾是在哈爾濱顯赫一時的大商人,闖關東發家後,於上世紀20年代在村中修建了一座東西長達30餘米、高5米多、佔地800多平方米、上下共兩層的四合院結構的豪宅,鄉民謂之「小樓」。其完整之時多達62間,論規模足以與灣頭村的劉子山宅院相媲美。「土改」時被抄沒充公,產權幾經輾轉又重歸村委所有。論其建築風格,除了青磚小瓦、門樓雕花、紅漆彩繪等特點外,尤以其二層結構顯得格外豪華氣派,遠望猶如一座城堡,又帶有某些西洋風格,在萊州現存的清末民初建築中堪稱精品。
此外,金城鎮古民居的照壁也極盡精美。紅布村正東有一座古宅,院內一座照壁風格獨特,精美絕倫。頂部有仿門樓式飛簷,上面覆蓋小瓦,翹角處有六獸。簷頭下方有兩排帶「卐」字形圖案的磚雕,下方則有各種形狀構件組合而成的一排裝飾物,環繞照壁一圈,其中有太極、祥雲和松鶴等,精雕細刻,巧奪天工。照壁正中央鑲嵌有一個仿廟宇式的「中宮」,用長方體、圓柱體、球體等形狀磚雕拼合而成,上面還塗有紅、藍兩色,裡面供奉「天地眾神」。
金城鎮的古民居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較多的保留了「文革」前後的印跡,或標語,或口號,或對聯,或圖案,於今已非常少見。
綜觀萊州境內現存的清末民初古民居,除沙河鎮駐地、灣頭、西杜家等少數村莊外,以金城鎮建造得最精美,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實屬罕見,這對研究萊州乃至膠東地區的風土民俗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保護好這些傳統建築的精華,既可以提高地方文化品位,也可以發展民俗觀光旅遊。
(圖片選自萊州張副祥網易博客《古之悅攝影》)
來源: 文獻裡的煙臺、萊州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