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佔領」的中世紀莊園,英國為何出現「村民當家做主」的村莊...

2020-12-23 廣志博士

英國在近代十四世紀時,通過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一躍進入世界top國家行列,並且開始引領世界近代化進程將近兩個世紀之久。事實上,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中世紀時期是許多歐洲國家政治經濟開始轉型的時期,而英國的許多近現代文明也是在這個時間開始形成的。

其中在中世紀時期英國社會經濟的特別之處凸顯在英國村莊中普遍實行自治,而這也集中體現在中世紀後期,這一時期的許多研究認為,英國的莊園制體制下,領主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那一片區域的統治者。然而英國中世紀時期的英國村莊自治,似乎同莊園的統治並不太一樣,這個體制探討的更多是村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莊園」的,而不是莊園主。

一、中世紀後期英國:互助合作一體的「自治共同體」

英國在中世紀後期出現的村莊自治,算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例子了,尤其是在英國貴族階層佔據主流的社會中,村民自治是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社會趨勢形成的新型體制,並且具有一些其獨有的特點。

首先,對於任何一個共同體來說,團結、合作、互助是最基本的要素,村民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農民們的主要財產就是在公田裡劃分出來的各自的耕地,中世紀時期英國社會的耕地制度,是耕地和放牧混合運作的,在這樣的耕地制度下,農民之間的互相合作和幫助就成為了農業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大前提。

此外,那個時代英國並不發達的農業經濟和農業工具,使得敞田制下被認為是低效率的耕種方式,在自治共同體下得以改進和提高效率。其次,對於農民來說,土地之外,農作物的種植、豐收、作物的買賣等都需要村莊或者農民之間,相互溝通,制定統一的標準、規則和契約,這些額外的內容需要自治共同體內的所有成員,共同協商認定。

並且所有的標準和契約內容必須要先以村莊的整體利益為主,同時不能損害村民們的權益。因此,在同一個自治共同體內的村民們必須遵循「一致同意原則」,並且做到維護他們生活的共同體村莊的權益和利益。

二、中世紀後期英國為何會出現村莊自治

1.英國「本土」的土地制度和耕作制度:生產活動順利進行的需要

中世紀時期,就英國來說,社會中最為盛行的還是莊園制度。漸漸地,因為貴族漸漸開始依靠統治和繼承莊園構築自己的勢力,如此一來,對於英國國王來說,如何均衡貴族之間的勢力就成為了比較頭疼的一件事。

因此,不同於莊園制的另一種土地制度開始在英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發展起來,就是公田制。公田制是一項專門針對英國村莊的農田設定的土地制度,它使得農民開始自主管理自己的土地,由此形成了一個一個以村莊為單位的獨立的「小莊園」,只是他們這個莊園是一個共同體,而不是貴族莊園的獨立統治。

因為公田制下劃分給農民們所佔有的土地主要是耕地,這些耕地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以條田的形式分布於每個村莊所有的公田中的,擁有土地的這些農民可以自己決定土地的耕種以及外帶附加的經濟事務和相關的法律事務,這也是英國村莊高度自治的體現。

此外,敞田制是中世紀時期英國最基本的土地耕作制度,其主要內容是輪換耕作和公共放牧,這一制度在中世紀時期一直被英國政府和上層階級反對,認為這是一種落後的生產和耕作方式。而對於這一時期的英國農民和農業發展來說,能夠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和混合經濟,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的促進了英國農業的發展。

同時也使得英國村莊中的農民們開始得以分散管理,因為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何時何地用怎樣的方式進行耕地輪作和放牧,包括對土壤的後期培育和收割之後的管理,由此也促進了村莊自治體制的發展。因此,在公田制和敞田制的基礎上,在英國農村自治體制逐漸開始發展和完善起來。

2.英國「教徒」們的共同宗教信仰:村民自治的精神紐帶

中世紀的英國社會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獨立政體,就是「共同體」,或者是說「村莊共同體」,這樣劃分的依據首先是村民之間形成的地域性組織,而影響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域、居住地、生活地、農民所擁有的土地、血緣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卻是村民們共同的宗教信仰,這一點體現在中世紀後期英國村莊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建築,就是教堂。

據這一時期的歷史學家研究表明,中世紀後期英國村莊中普遍是由一座教堂、一所學校,再加上村莊中居住的幾十戶村民,而教堂一般就是村民們的社交和娛樂消遣活動的聚居地,村民們在這裡一起參加禮拜,交流信息,聚會等等。

因此,與其說是教堂將這些散居的村民連結在一起的紐帶,不如說是村民之間共同的宗教信仰作為精神紐帶的存在,將這些自治共同體內本身並無聯繫的村民們連結起來,使得他們在精神上也開始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作為一個共同體,不僅在物質上被共同管理,而且在精神上也共同享有同一種精神信仰。

3.英國政府對於地方疏於管理:村民自治的契機

除了上述所說的原因之外,對於村莊自治這樣一個制度來說,最為重要的還要說是英國政府對於地方在政治、經濟或者其他方面的治理和管理。我們都知道的一點是,中世紀的英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這首先決定了英國國王和王室對於英國村莊給予的關注度並不如對上層階級或者是莊園主們高。

中世紀後期的英國王權,在某種程度上還需要貴族和莊園主階層們的勢力均衡,王室成員和上流貴族階層成為了社會關注的重點「人物」,這是其一。二是中世紀後期的英國社會中對於國家的觀念並不明確,對於人民來說,國王和王權代表了人們對於法律、政治、經濟和英國這個國家所有的一切,國王和教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帶領和統治」國民們的首領主。

而同時,這也表徵著對於中世紀時期的英國社會來說,國家沒有統一的、明確的、嚴苛的法律來對國家進行管理,從中央到地方的每一塊領土,更何況農民們生活的地方中的村莊,距離國王而言是那麼遙遠,不止是交通的阻礙,更是意願上的阻隔。

最後中世紀時期的英國王權,尤其是中央集權及其薄弱,比起遙遠的地方,英國政府更注重城市經濟的發展或者是莊園主貴族階層們的未來發展,儘管是作為一個農業國家。

中央疏於對地方進行管理,在某種程度上給了地方自己發展的機會,結合上莊園主對於莊園的管理,村民們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漸漸的甚至發展出來農民們自己管理土地的自治共同體體制。

三、村民自治和莊園主管理:殊途同歸的土地管理

說實話,提到英國村莊自治制度,許多人不可遏制的就會想到同一個國家的莊園制度,他們都是對一塊土地進行管理的體制,然而這兩種制度又是存在著本質的差別的。

首先,不同於莊園主的「獨裁等級式管理」,村莊自治更像是一種「農民真正自己當家作主」的制度,不光是說農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可以自己管理,決定何時耕種,種植什麼作物,怎樣耕種,後期的作物買賣和土壤培育等等。

然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這樣的自治共同體在經過逐漸發展和完善之後,就相當於一個縮小版的國家一樣。他們有統一的法律規範,用以限制這個自治體制內部生活的村民們,村民們在精神上也擁有同樣的意志,他們有著共同的精神信仰,接近的生活習慣,甚至擁有著當時不屬於英國國民的「國家」意識。

自治共同體的存在使得英國作為一個農業社會有了一個先進的「發明」,農業經濟得到發展,農民的利益也通過正當的方式得以維護。

四、結論

我們現在所探討的中世紀後期英國村莊自治的成因和特點,都是在其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慢慢顯現出來的,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這種制度能夠出現並得以保留下來,或者是得益於當時英國政府吸取了以往農民起義的教訓,或許是當時英國社會盛行的耕種制度和土地制度,又或者是在數輩的實踐經驗中,農民們自己發展出來的一種先進的發展經驗……

相關焦點

  • 中世紀英國「莊園遺孤」的成長為何會得到莊園主的保障?
    英國在中世紀時是一個社會等級分明的國家,不同的社會等級有著不同的等級權利。在英國莊園中領主之下有著多種職業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權利差異。因為地區有所差異,中世紀英國莊園中兒童成年的年齡標準也不同,但都在15至20歲間,兒童監護權屬於莊園主,再由通過法庭進行兒童監護人選擇,並對監護人進行監督。
  • 權力與制度博弈:中世紀民主興起的英國,如何限制村官變「村霸」
    雖然人們在想到英國中世紀的村莊時,往往會將其視為莊園的附庸。誠然,中世紀的英國村莊屬於不同的領主,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之下,中世紀英國的村官們並沒有淪為領主壓迫農民的工具。一、行政村官:在村莊事務上至關重要的村頭英國的村官制度幾乎是伴隨著村莊共同體的出現而誕生,誕生於村莊之中的村官可以觸及到村莊生活的各個角落,很少有其難以達到的地方。在一個村莊中,村官的名目較多,比如村頭、陪審員、村警等,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負責村莊行政事務的村頭。
  • 從一張中世紀村莊地圖探索英國初中歷史?
    現代切特西商業區以切特西鎮Chertsey(現在位於英格蘭英格蘭薩裡郡蘭尼米德區)為線索探索中世紀時期村民的生活...中世紀時期Chertsey是Benedictine修道院統治並管理著的一個古老村莊。
  • 透過《唐頓莊園》中的英國貴族禮儀,看英國淑女餐桌禮儀文化
    《唐頓莊園》是一部講述在1910年二戰時期英王喬治五世在位時的約克郡,發生在卡勞利的一家人身上的故事,以及格蘭瑟姆這個貴族家族的故事,由此展現了英國上層貴族與僕人們身上的人生百態的古典電影
  • 中世紀的英國皇家林苑為何在14世紀末退出了英國的政治舞臺?
    諾曼徵服後英國建立起王室森林,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統治時期王室森林面積達到最大。王室森林是國王的財產,主要是為王室賺取更多的財富。王室森林一建立就給森林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很多困擾,國王制定森林法對人民進行壓榨收取財富,民眾也向國王對森林法和王室森林進行過許多請求,反映出了中世紀英國的社會問題。
  • 中國歷史也有中世紀莊園時代?出現在哪個朝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莊園時代,每個莊園都像一個小的社會,持續了近千年,使得歐洲各國如同「百花齊放」,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而中國歷史喜歡大一統的局面,任何一個統治者有實力完成統一,必定要全力以赴統一天下。
  • 中世紀貴族的綽號為何「矮挫醜」
    這一時期,西歐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蠻族(以日耳曼人為主)王國所統治,與羅馬文化相比,蠻族文化原始而粗糲,不具備羅馬意義上的文明與精緻。歷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曾描述日耳曼人無論首領與戰士,皆風俗簡樸,不重繁文縟節。在蠻族王國統治前期,許多君主貴族甚至不識字,這在古羅馬不可想像。
  •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世紀英國鹽為何被人們稱為「白金」呢?
    一、鹽在中世紀英國是生活的絕對必需品,鹽被社會民眾運用到醫療救助等方面,由於英國的鹽場地分布的極為不均衡,對鹽的價格波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鹽可謂是"百味之主"是生活的絕對必需品,這種必需品的重要性在中世紀英國和現代早期表現的極其明顯,在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時代,雖然每個莊園都是一個封閉的經濟生活單位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西歐直到8世紀,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此後一直到16世紀,歐洲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發生農民起義的次數用一雙手的手指都能數得過來,不超過七八次。而且,歐洲所謂的農民起義更像是一場帶點暴力性質的社會運動,規模小,破壞力輕微,更沒有帶著改朝換代的目的。如法國的一次起義,是為了恢復村社制度;諾曼第農民一次起義,起因是為了按自己的法規意願使用森林和水源。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修道院貴族婦女參與修道活動,最早的記載見於公元4世紀,當時羅馬貴族寡婦瑪賽拉在阿文蒂諾山上建立了第一所修道院,她成為第一個戴上修女面紗的羅馬貴婦。直到中世紀結束,歐洲社會出現了大量貴婦入院修行的現象。中世紀歐洲,世俗貴族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突出地位,要求樹立比常人更虔誠的姿態,他們需要女親屬代其救贖靈魂,導致眾多貴族婦女被安排到修女院修行。
  • 在英國德比郡,有一座現存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宅邸——哈登莊園
    在英國德比郡,有一座現存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紀宅邸——哈登莊園(Haddon Hall),它曾出現在《傲慢與偏見》、《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等多部影片中。每到六月,薔薇攀上石牆,有種歷史深沉與花枝鮮活的交錯美感。
  • 指南| 那些讓英國女王和美國大亨情有獨鐘的貴族莊園
    世界各地大名鼎鼎的莊園,他們底蘊深厚,風格各異,更流傳著眾多關於名流政要的佳聞軼事。今天就一起去一探究竟!不能開火車的莊園不是好宮殿,布倫海姆宮(Blenheim Palace)——英國最大、最豪華的私人邸宅,其中就有小火車穿梭。這裡不僅是溫斯頓·邱吉爾首相的出生地,也是不久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接見美國總統川普的地方。
  • 英國最大私人莊園,邱吉爾莊園到底長啥樣,堪比凡爾賽宮
    他擔任了兩次英國首相,他抵抗了法西斯侵略的步伐,但小編無視他的偉業,知道邱吉爾的個人莊園,我們喜歡法國人浪漫,羅馬人奢侈,英國人回歸自然生活,邱吉爾莊園的由來邱吉爾從小就在這個莊園長大,所以被稱為邱吉爾莊園。 其實不是邱吉爾莊園,而是被稱為布倫海姆宮殿。 布雷尼姆宮這個名字起源於1704年8月13日在多瑙河北岸進行的決定性戰爭。 多瑙河附近有一個叫布雷尼姆的小村莊。
  • 趣聞 矮子丕平、禿頭查理:中世紀貴族的綽號為何「矮挫醜」?
    這一時期,西歐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蠻族(以日耳曼人為主)王國所統治,與羅馬文化相比,蠻族文化原始而粗糲,不具備羅馬意義上的文明與精緻。歷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曾描述日耳曼人無論首領與戰士,皆風俗簡樸,不重繁文縟節。在蠻族王國統治前期,許多君主貴族甚至不識字,這在古羅馬不可想像。
  • 中世紀末期的歐洲為何能夠建立發達的融資市場?
    生活上家庭的日常消費也需要資金,貴族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滿足消費需求和維護貴族地位。在整個中世紀社會裡,所有階層都有著資金不足的困難。 定期抵押多用於中世紀中期,為十字軍的戰爭籌集資金。13世紀後貸款違約的行為越來越多,抵押貸款的方式很不受歡迎,直到13世紀末,抵押貸款已經被其他貸款方式替代。 「莊園制解體讓土地的所有權與收益權分離,出售土地收益權作抵押貸款慢慢取代了地產抵押。」
  • 英國庫姆堡為什麼能連續50年被評為世界最美小鎮?
    1、再現保存完好的中世紀風貌  庫姆堡村中古色古香小屋還保留著12世紀創建以來的風貌,許多建築都已被列為保護文物,而村民為了維持村莊的原始風貌,做出很多努力。  首先,歷史建築全都得以保留。這裡的建築採用科茨沃爾德地區特有的蜜色石材建造,大多建於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之間,至少有500年以上的歷史。
  • 在歐洲中世紀,使用「香料」為何成為了貴族和富人的象徵?
    遠程貿易和特定的歷史環境使香料成為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奢侈品,它具有貴重、稀缺、珍奇、非必需性、神秘性等特徵,是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也是貴族自我弦耀的手段,已升華為一種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古老的英語諺語「他沒有胡椒」意為此人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擁有香料代表著一個人的高貴地位。
  • 解讀《簡讀中國史》6、為何說黑暗中世紀並沒有那麼「黑」?
    再有,之前奴隸主根本就不關心奴隸們在勞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可中世紀的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莊園主與農奴關係緊密,非常清楚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困難。而且糧食有剩餘農奴自己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因此就促進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直接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進而為之後的商業和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
  • 中世紀時歐洲的鄉村和城市幾乎迥然不同,城市生活雖自由卻無保障
    中世紀這個詞總讓我們聯想到「黑暗」,其實在那個時代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黑暗。在當時已經出現了城市和鄉村的區別,而這兩個地方幾乎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當時的鄉村基本上都是貴族莊園主控制著,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農業型小王國。不管是農奴還是自由民,基本上都是耕種莊園主的土地。
  • 世外桃源裡的英國莊園
    在英國,卻是不同的生活狀態,英國的貴族們樂得做個鄉下人。為什麼會樂於做個鄉下人,不得不提到他們在鄉下生活的住所——莊園。看完之後也許你也想成為一個鄉下人。英國莊園大多沿襲16世紀伊莉莎白時期的文藝復興和哥特風格,外觀上通常是上面大於下面,建築上採用半木構建築,內部裝飾大多都有庭院、花園、露臺、湖泊和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