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碎這個詞究竟從何時起,哪裡來並無確鑿的文字資料來證明,倒是清末的時候,美國的中餐館就有了所謂炒雜碎(CHOP SUEY)這麼一道「偽中國菜」。在1999年版的辭海中,收錄了「下水」,卻沒有收錄「雜碎」一詞。
入冬以後,羊肉就是寶了,在西北地區牧區多,羊多,羊肉很自然成為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肉食補給。處理完一頭羊剩下的羊下水則成了西北地區人們的一餐豐盛的早餐。說起來整個西北地區都是吃羊雜碎的重鎮之地。「雜碎」來來是是指動物的內臟,也就是「下水」,但在西北地區,包括羊頭羊蹄這些都可以稱為是雜碎。
對於西北地區的人來說,羊雜湯就是一日三餐那樣的尋常,但又特別之極,雖然西北地區找到一碗羊雜碎實在是太輕鬆,個性剛烈的羊雜碎在每一個省的表現卻會有些細微的差別。
到底哪個省的羊雜碎更好吃呢?
一碗羊雜碎的好壞取決於食材,羊下水的好壞取決於羊的品質。寧夏、新疆、內蒙三地,都是重要的牧區,不缺的就是好品質的羊肉,畢竟它們吃的是天然牧草和中草藥長大的。
內蒙古
內蒙人對羊肉喜歡在於手把肉上,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特別適合內蒙人彪悍的性格。
在內蒙錫林郭勒草原,到處都是豐盛的牧草和野生的沙蔥,在這裡生活著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察哈爾羊,烏冉克羊,其中有三個已經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蘇尼特羊還是北京東來順的必選羊肉。錫林郭勒羊有多好吃?生活在錫林郭勒的牧民擺出了態度:出了內蒙,絕不吃羊。
內蒙古人的羊雜碎一定要伴一個焙子, 說到羊雜碎就不得不說一下呼和浩特的另一個特色小吃——焙子,就像是喝咖啡必須要放伴侶一樣,吃羊雜碎一定要配上焙子,焙子其實就是麵餅,分甜鹹兩種口味,內蒙人吃雜碎就要就著一個焙了為,像陝西的泡饃吃法相似,交焙子掰成小塊堆放在碗中,蘸上羊雜湯和辣油一起吃。
寧夏
但凡有人來對哪裡的羊肉最好吃爭執不下的時候,有人一定會說,羊肉肯定是寧夏的最好吃,寧夏是最名的羊肉來自鹽池縣的鹽池灘羊,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名氣更盛,此羊肉肉質肥嫩、羶味極小。
在有著名羊產地盛名的寧夏,一碗個性強烈且熱辣的羊雜碎卻是人們心頭所好之物,不論你走到寧夏哪一座城市,一碗羊雜碎都能隨時入眼。
面肺是寧夏人的羊雜湯中的精華所在,面肺就是將面灌入羊肺中製作而成的,寧夏人吃羊雜湯會特別標註出來,帶面肺羊雜。
寧夏人的羊雜湯就是燴羊雜,把羊的血、腸、心、肝、肚、頭、肺、尾、蹄等,統統收拾乾淨,去除雜物,佐之辣椒,香菜,蔥姜蒜等香料去除羶味,熬煮成湯料就成了寧夏人最念的一道家鄉味道。
新疆
如果不是路遠地偏,新疆的羊肉絕對可以排上最好吃的羊肉第一名的。新疆地域遼闊,羊的品種非常之多,東部的哈密地區,灘羊為主,北部的阿勒泰地區則是以當地特產的阿勒泰大尾羊為傲,除了這些,塔城地區、喀什地區、以及南疆都有各具特色的羊種。
在新疆,羊肉的代表之作就是羊肉串了,四瘦一肥的羊肉穿在籤子上,猛火烤,再撒上辣椒麵、孜然粉,這樣的羊肉串一次吃幾十串都不是問題的,新疆的羊肉除了羊肉串之外,手抓飯羊肉包子,饢包肉都是有名的羊肉菜。
新疆也會吃羊雜碎,但比起手抓飯和烤羊串起來,羊雜碎要略差一,新疆人如果說吃雜碎,特指的就是這種煮出來的羊雜碎,裡面除了羊肝羊肚之外,主要是面肺子和米腸子。
在新疆的大街小巷上,常常便能見到大鍋大鍋的面肺子與米腸子,現吃現切,食客可以選擇多一些面肺子還是米腸子,面肺子現切成小塊,米腸子切片。
當然,好吃的羊分布在西北地區的各個省,陝西和甘肅都不缺好吃的羊,另外相對寒冷的高原地區,都會找到好吃的羊肉,比如貴州的黑山羊、雲南的花皮小羊等等等等。
至於哪裡的羊雜碎更好吃,只有交給你們來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