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2020-12-09 瀟湘晨報

人物簡介

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風險「能量-耦合」理論,創建地鐵工程安全風險「識、警、控」技術體系,研發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構建工程質量精益控制模型、標準和平臺。

對話背景

10月11日,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白皮書發布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宣布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啟動建設,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丁烈雲院士做主旨演講。發布會結束後,丁烈雲院士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專訪。

人工智慧現在有智商將來可能有情商

記者:「人工智慧」一直熱度不減,我們目前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丁烈云:目前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處於爆發初期。人工智慧發展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智能,這是過去30年的發展歷程。第二階段是感知智能,是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很多應用場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等。今後還會開發出更多場景,比如說在建築領域環境智能。

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是叫做有智能無智慧,有智商無情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就是認知智能——就是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認知智能的理論基礎也會發生變化,感知智能更多的是基於統計學的人工智慧,今後是基於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人工智慧,基於一種腦啟發式的算法。這是今後10年或更長時間的科研重點。

現在我們處於第二個階段正在向第三個階段邁進。最後是高級人工智慧。

記者:從世界範圍看,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是否處於領先地位?

丁烈云:人工智慧依靠「三算」,算據、算力和算法。現在在算據和算力方面我國具有優勢,特別是在算力方面。超級計算我國是世界第一的水平,現在最先進的計算機是無錫的太湖之光,它的每秒速度是9.3億億次。天河二號每秒的速度是將近4億億次,這些都是世界紀錄。算據方面我們也是具有潛在優勢。算法方面我們還是不太先進。這個需要加強基礎研究,開發更多的高效能的、快速的、更為準確、高精度的人工智慧的算法。

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擁有著怎樣的基礎和優勢?

丁烈云: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是發展數字產業,武漢最大的優勢是人工智慧在數字產業鏈上具有完整的布局,鏈條上的每一環實力都很強。從研究開發一直到產業化,在武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你比如說,要做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咱們有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武漢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還有一批科研院所和眾多高校,都擁有眾多科研人才。

企業的應用場景,武漢擁有大批以信息產業為主的央企、國企和一些實力很強的民營企業。武漢還有一大批晶片相關企業,我們擁有大批跟數字產業相關的企業。

武漢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武漢早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武漢光電產業、數字產業得到較好發展,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產業。總的來說,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型的以數字經濟為特徵的產業,都為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人工智慧,我們又申請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們把這些示範效果做好,引入更多的創新要素。整個武漢人工智慧的發展勢頭會很好。

丁烈雲在會場和其他專家交流

個人的經驗可轉化為企業的知識

記者:武漢發展人工智慧又有哪些困難和挑戰?

丁烈云:人工智慧需要依託大數據計算。目前看來,我們的算力不太夠,我們沒有超算中心,雲計算邊緣計算可以,武漢需要提高算力。另外,我覺得算據是最重要的,你首先要有數據。企業要轉變觀點,要有數位化思維數位化理念,不管是工業企業管理或者是政府的治理都應該要有數位化積累,大量的數字數據為人工智慧打基礎。

你比如說一個企業培養了一個人才,知識、經驗都裝在這個人的腦子裡面,這個人一走企業就流失了人才,那你怎麼辦呢?能不能把這個經驗記載下來,然後變成數據、變成信息,最後把這個信息的通過結構化存儲。像中藥一樣被放進的一個一個盒子裡,像以前的圖書館那樣的一張一張卡片排列。把經驗存儲起來變成信息,把信息結構化的存放變成知識,再建立知識重用機制,讓企業員工共享知識,不了解的人也會用,實際上這就是智能。

記者:武漢未來人工智慧會在哪些方面發力?

丁烈云:未來布局我覺得是看「三個力」。一是「政府力」,要爭取更多的創新基地落戶到武漢,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有了這些創新基地,優秀的人才就願意來。這叫事業留人,不能完全靠待遇留人,儘管待遇留人非常重要,但是待遇留人我們比不過深圳等地。目前很多年輕人更重視事業發展空間,期盼在事業的發展中成長成才,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市場力」,大企業把他們的研發機構放在武漢,更多的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留城留在哪裡?這也是很好的一個地方。

第三個是「社會力」,就是要更近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讓更多大學生在武漢創新創業,甚至吸引其他省市的大學來武漢創新創業。別看小看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最有活力的。你看,當時深圳不就是一批敢於創新的年輕人做起來的。

記者:在您看來,武漢多久能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那時候市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丁烈云: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智慧而智慧,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要讓老百姓體會到到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效率更高,這個比什麼時候去建成智慧城市更重要。比如我今天演講時舉的例子,老年社會大家都很關心健康,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包括智能馬桶等設備遠程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有沒有發生摔倒等意外,甚至今後的設備還能判斷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原則就是人工智慧一定要服務於人。

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擁抱人工智慧

記者:華中科技大學目前在人工智慧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後期的工作方向是?

丁烈云:我們學校成立了人工智慧學院,學校也在做學科交叉工作。我目前在研究智能建造,怎麼能把人工智慧技術用到我們的建造行業,然後改變這個行業的業態,提升整個行業的業態。本來建築業是第二產業,可能因為人工智慧,因為數字經濟,派生出很多的現代服務業。

記者:作為科研前輩,對想學習人工智慧的青年學習有什麼想說的?

丁烈云: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人工智慧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和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從事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其他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擁抱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能夠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什麼的。難道不改變我們的專業,我們的行業嗎?所以每個大學生都要擁抱人工智慧,具備人工智慧的基本知識。加上你原來的專業,使得你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一個能夠擁抱現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聲谷「牽手」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 共促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中國聲谷與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張俊 攝中新網合肥12月5日電 (記者 張俊)中國聲谷與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4日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聲谷與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將從產業推動、平臺建設、投資孵化、企業合作、宣傳推廣、人才培養到支撐服務等模塊開啟全面合作。
  • 科技部寄語武漢:積極探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新路徑助力疫後重振
    「積極探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新路徑, 為湖北疫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11月25日在東湖國際人工智慧高峰會議上,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邢懷濱向湖北武漢寄語。本屆活動以「創新·賦能」為主題,現場推介湖北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基礎與優勢,誠邀各界共享人工智慧發展機遇,共創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未來。邢懷濱在會上表示,武漢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是國家在中部布局的首個國家級人工智慧發展試驗區,必將為武漢乃至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在漢發布,武漢有望打造人工智慧產業新...
    11日上午,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表示,在武漢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必將在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記者高勇 攝啟動儀式上,《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同步發布。趙志耘表示,白皮書的發布將進一步引領、統籌、規範未來武漢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建設過程中的方向性和導向性。
  • 【光明日報】近20位兩院院士為上海人工智慧發展建言獻策
    【光明日報】近20位兩院院士為上海人工智慧發展建言獻策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0-08-29  瀏覽:
  • 封面人物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天使還是魔鬼?
    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和國際模式識別學會Fellow。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國際合作局局長。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武漢迎重大機遇
    「2020中國數字經濟高峰論壇」現場武漢市將重點發展連接網絡、數據中心、物聯感知、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5大數字「新基建」,強健數字經濟底層。發展7大數字「新產業」,形成數字經濟集群。據悉,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鄧中翰,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吳鷹,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東升,物美科技集團董事長張文中,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童國華,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丁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金蝶集團創始人徐少春,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宏,當當網執行董事、聯合創始人俞渝
  • IN視頻|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在哈工大(深圳)細數人工智慧「前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動現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20中國人工智慧年會在京召開_要聞_科技頻道首頁_財經網...
    12月22日,由中國電子商會人工智慧委員會主辦的2020中國人工智慧年會暨中國AI金雁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等人工智慧領域知名專家及得意音通董事長鄭方、中科匯聯董事長遊世學、捷通華聲董事長武衛東、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格靈深瞳創始人趙勇、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等200位人工智慧企業負責人到會。
  • 賦能科技時代百業發展,AIIA2020人工智慧開發者大會啟幕
    開幕式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劉多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鄭南寧、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局副局長Reinhard Scholl也通過視頻的形式為大會致辭。
  • 數位院士齊議大數據應用 衡陽大數據發展未來可期
    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柴天佑和褚君浩、顧國彪、李頡、蘭玉彬、宋梁等眾多院士聚焦「抗疫大數據應用」「產業數位化與數學產業化」「工業人工智慧發展方向」等熱點話題作主旨報告。
  • 張伯禮:人工智慧+醫藥健康 助力中藥產業礪行致遠
    近日,2020年中國(杭州)生命健康未來峰會暨杭州數字·健康小鎮開園儀式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院士負責牽頭的張伯禮智慧健康創新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在儀式上,張伯禮院士分享了對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獨到見解以及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悟,並在揭牌儀式後就相關問題接受了採訪。主持人(下文簡稱「主」):張院士您好!我們知道,您一直在致力於推動中醫藥產業的與時俱進。
  • 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榮獲「中國人工智慧年度十大風雲人物」
    本屆智博會上評選出了「2018中國人工智慧年度十大創新企業獎」、「2018中國人工智慧年度十大風雲人物獎」、「2019智博會產品金銀獎」等三項權威大獎,同時發布了2018中國人工智慧白皮書。乂學教育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與360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顏水成,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張祺,商湯科技工程院院長沈徽等一同斬獲「中國人工智慧年度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 對話AI人工智慧,雲威科技榮獲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
    12月23日至24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
  • 華為參與,《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在武漢發布
    集微網消息,10月11日,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會召開。現場,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華為聯合發布《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結合武漢人才密集優勢,鼓勵高校院所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採用產學研合作模式,創建一批人工智慧重點實驗室、研究院等創新科研組織,基於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算力資源,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開展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工作,落地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培養一批關鍵人才。三是打造應用創新孵化平臺。
  • 不要誇大人工智慧,AI泰鬥Michael Jordan Diss李開復,AI產業發展沒...
    激辯一:AI產業發展沒想像的那麼好?和以往一樣,李開復的開場依舊是他擅長的「浪潮論」,他將當前的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未來分為四波浪潮:第一波,網際網路+AI。「我們不能太誇大人工智慧產業,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智能體系。」 Michael Jordan說。作為三院院士,行業人士把Michael Jordan稱為「人工智慧泰鬥」。作為一位學術界人士,他對行業當前的發展並不滿意。「對我們來說,我們的原則就是要搭建一個體系。
  • 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信息化融合是一切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信息化融合是一切發展必由之路 2020年11月24日 10:30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活動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發表主題報告《信息化融合,一切發展必由之路》。劉永才從信息化融合的形勢背景切入,透徹分析了信息化融合的內涵和實現路徑、要點,並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提出信息化融合發展原則、思路、規劃、途徑、運營模式和航天借鑑。
  • 油氣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立
    聯盟力爭引領油氣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標準制定、成果轉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12月12日,油氣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宣告成立,中石大校長張來斌在聯盟成立大會上這樣表示。
  • 人工智慧豎起「防護牆」 李蘭娟、吳凡、張文宏談智慧抗「疫」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之健康雲峰會,李蘭娟院士。主辦方 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11日電 題:人工智慧豎起「防護牆」 李蘭娟、吳凡、張文宏談智慧抗「疫」作者 鄭瑩瑩在疫情防控期間,從健康碼到遠程診療,人工智慧在各方面助戰。
  • 曼孚科技加入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AIIA),共建人工智慧產業生態
    近日,國內領先的人工智慧數據採集標註服務企業曼孚科技正式加入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簡稱:AIIA)。AIIA是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網信辦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單位發起,立足於搭建人工智慧的合作與促進平臺,服務企業,支撐政府決策,推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為實施《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行動計劃》和推動「網際網路+」發展提供必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