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壽寺以戒律嚴謹著稱,尼姑要持守348條戒律,像吃飯、上廁所等

2020-12-23 地平線薦賞

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中,有一些比丘尼的道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尼姑庵。但是,它們大多數都不被外界所熟悉。而五臺山的普壽寺,作為我們國內最大規模的比丘尼道場,以嚴謹戒律、管教有致而著稱於叢林之中。當年,著名的歌手李娜就是在那兒剃度出家。

1991年,一位胸懷大志的佛家弟子比丘尼,如瑞法師。她發願準備在五臺山創立一所女眾出家的道場,「律學院」。此寺院,完全繼承比丘尼持戒修行的佛教傳統。當年,如瑞法師初到這裡的時候,普壽寺已經變成了一所十分破敗不堪的簡易醫院。

而且,當時寺院資產只有僅存的105塊錢。不久以後,在如瑞法師的奔忙求助下,當地政府批給了她40畝土地,作為普壽寺的重建用地。於是,法師白手起家,廣結善緣,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這裡如今已經有1000多尼眾,是國內最大的尼眾佛學院。

在佛教界,每年的農曆大年三十,都是一個十分重要而熱鬧的大日子。位於五臺山臺的普壽寺,也不例外。普壽寺與國內其它尼姑庵一樣,都不對外開放。不像一些男僧的佛門寺院,對一些遊客實行開放,並獲取一定的門票收入,來補貼寺廟的管理費用。

不過,雖然普壽寺平時不對外開放,但是大年三十這一天,還是有一些與寺院相熟的在家居士,會從各地趕來拜年或過年。平時清雅寧靜的寺院,因為過年有居士們來訪,比平時顯得忙碌了許多。然而,即使是外來的居士,也要遵守寺廟內的一些戒規,去齋堂吃飯也要排隊。

作為中國佛教4大名山之一,五臺山有許多歷史久遠的佛家寺院。普壽寺,最早建於北宋。在清光緒年間,曾經是13世喇嘛的一所行宮。如今的普壽寺,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尼眾道場。因此,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港、澳、臺以及國外的一些女信眾和佛教徒。

其實,即使是大年三十,普壽寺提供的齋飯,跟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有一部分菜飯,還是上頓的剩菜、剩飯,不過按戒規剩飯都要留到下一頓,不能浪費。在這裡廚房叫「大寮」,每天在大寮幫廚的是不少出家不久的沙彌尼和準備出家的小居士。

在普壽寺,日常用齋也是佛弟子們修行的一種功課,這使得整個過程表現出一種很強烈的儀式感。齋堂外的告示板上,寫著佛陀教誡弟子在用齋時,應做的五種觀想,即「感恩、反省、不貪、不分別、持正見」。因此,佛門道場的齋堂,大都叫做「五觀堂」。

午前11點一刻,尼眾們列隊從法堂走出,秩序井然地走向齋堂。按照佛制,出家人每天只吃早餐和午餐,佛門叫「過午不食」。普壽寺要求所有的尼眾,也都要做到這一點。另外,尼眾在坐下的時候,要把僧衣撩起,不能坐在衣上面。然後,先吃3口米飯,再在心裡發願。

中途添飯的話,把飯缽放到桌邊,如添一半飯,就用勺子在飯缽的一半位置劃一下,就等於是加半碗飯。同理,如果要菜的話,就把菜碗拿過去即可。當吃完飯以後,如果碗裡還有米粒和剩菜,要用開水把碗一涮,再把碗中的水,全部喝掉。這代表佛門一句俗語,「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據法師介紹,一般受過挫折來普壽寺的人,當她們知道在這裡,需要每天早晨3點半起床,念經、禮佛等事宜,大多數人呆不了3天,就會逃走了。因為,這些人對世間的東西,不是看破而放下的,只是受到刺激一時衝動而來。所以,這類人很難安心待下去。

在除夕之夜,普壽寺法堂會舉行一場傳燈法會,「滅除心頭火,提起佛前燈。願以大智慧,照破眾無明。我親接法燈,當發無上心。誓護正法教,廣度諸眾生。」

在漫長的黑夜裡,如果點一盞燈,會照亮身邊的人。如果我們都肯了做一盞明燈,那這個世界一定瀰漫著光明。

而大年初一,普壽寺的尼眾和來自各地的居士們,都會齊聚在法堂前,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登山拜黛螺頂的活動。我們知道,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朝拜黛螺頂可以獲得消除無明、宜於修行的智慧。所以,許多信眾到五臺山,都會一步一拜或者三步一拜地登上1008級臺階的黛螺頂。

另外,每逢新年,普壽寺都要舉行一個比丘尼誦戒的法事活動。相對於比丘僧的男眾要持守250條戒律,比丘尼要守的戒律,更是多達348條之多。整整比比丘僧眾,多出近百條的98條戒規。可見,比丘尼在佛法修行一途,勢必要更加地艱難一些。

「誦戒」,即,每次由一位比丘尼當眾背誦348條的戒律。並且,在誦戒時,在法堂外等候的是指受過沙彌戒的一些尼眾,佛門稱其為「小眾」。這些出家時間相對較短的小眾,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認可,才可以受具足戒,成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

此外,普壽寺還有一些帶發出家的小居士,也要在寺院裡經受考驗。而這些小居士,在招收時都有年齡和學歷的一定限制,就是說必須是25歲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才可以來普壽寺鍛鍊。這其中,大多數的居士,都是通過本人所在地的法師,介紹和推薦而來。

此外,這些小居士來到普壽寺以後,還不能馬上出家受戒。而是需要經受一年多的鍛鍊,在根據他們日常生活與修行當中的個人品行和做事原則等細節,然後,由寺院的師傅們進行認定。如果時間符合要求,大家又覺得她們基本合格,才會給她們落髮出家,成為一名「小沙彌尼」。

從普壽寺的寮房二樓,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戒為師」的牌匾。在寺廟內戒律無處不在,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一切尼眾們,包括她們日常生活和每天修行當中的每一個細節。所以,尼眾們通過自身的體、語、意來感悟這些戒規,才能讓尼眾們能保持一個清淨的內心。

比如:如果有僧尼要去廁所,首先要把身上的長衫脫下,掛在廁所外的牆上。進入廁所以後,還有換下自己的鞋,穿上裡面的拖鞋。因為,外面的長衫和鞋子每天都要在佛殿裡面拜佛、禮佛,所以,不能將其帶入廁所。最後,上完廁所還要洗手和漱口。

午齋過後,女尼們大都居所休息,而時間為12點半至下午1點半,一個小時休息。另外,女尼的睡覺姿勢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就是右斜而臥,而且右手掌要枕在頭下,左手要放在大腿上,就像獅子臥一樣。至於這樣的要求,是讓人更容易醒來,對身體也有好處。

另外,在佛門的寺廟內,每天的晨鐘暮鼓也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功課,是「取振聲發聽、精進覺省」之意。在普壽寺的尼眾們,規定晚上10點上床休息,而且在睡覺之前,每個尼姑都要完成「六念」,主要是不斷提醒自己,明天我要3點半起床等等。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被小編介紹的這些清規戒律所嚇到,有的人甚至抱怨這樣的生活,簡直沒有一點點的自由可言。但大家不要忘了,這是佛門世界,不是世俗世界。

「清規戒律」,其實它的存在不是來束縛出家人的一些種種自由,而是通過這樣的一些戒制,來告訴人們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出家之人,就一定和在家之人有所不同、有所區別。

我們從佛家來講,其實出家人就是在家人的老師,那老師就一定要有老師的典範,就是要起到一個表率作用。如果出家人跟我們俗人一樣的境界,那麼誰還會去相信極樂世界、相信佛法無邊呢?所以,出家人要去融入清淨的生活,是離開惡法後的一種清淨的內心享受。

相關焦點

  • 佛教,表面上的輝煌,誰能持戒律
    朝拜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寺院有看法,因為大多都收費了,世間佛子不學戒律,不守戒律,因為守持戒律太難了,這就是佛教律宗為什麼沒人提倡了,很多人都是弄個皈依證,做個皈依就號稱佛弟子了,以戒律來要求差得遠了,當今世間如果用律宗,用佛法戒律來要求佛弟子,沒人夠資格的,現在能做到五戒,八關齋戒就很不容易了,世間佛子不用說守持八關齋戒了,一年能守一個月就很可貴了,說的話重了,可不用金剛棒喝很難喚醒一些人啊,說的對錯請師兄們多多見諒,見諒,南無阿彌陀佛
  • 綏寧縣應急管理局對照「十條戒律」規範網絡行為
    9月2日,縣應急管理局開展黨員幹部「十條戒律」網絡行為規範專題學習會。會上,局長唐光科組織全局人員逐條學習了「十條戒律」的具體內容,並結合當前由於網絡言論不當導致違紀甚至違法的案例進行解讀。會議要求,全體幹部職工要對照「十條戒律」具體要求,檢視自身言行,通過自查微信、QQ、抖音等網絡平臺的方式開展自查自糾,自覺規範個人在網絡空間的言論,自覺抵制各種錯誤言論和網絡謠言,牢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紀外之地,守規則、守底線不分線上線下。下一步,應急局將把「十條戒律」執情情況納入監督檢查範圍,對發現的違規網絡行為及時處理。
  • 佛教戒律
    另是果位上的大乘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普度眾生,他們的言行有時與戒律不相符,但目的和發心卻是符合大乘教義的。這樣易使世人誹謗、詆毀果位菩薩,造下口業。不過,不管是何原因,在佛法進入二十一世紀,居士學戒已不再鮮見,律學不外露幾乎做不到。大小乘戒都不神秘。
  • 戒律太多是束縛?不!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經律論」三藏裡的律藏 是指佛陀所制訂的各種戒律 說到佛門戒律,很多人都有疑問 那麼多的戒律都是誰定的? 出家女眾的戒律為何多達348條?
  • 居士50條戒律
    第十八條:對師父頂禮應知凡師父在刷牙、洗臉、理髮、睡眠、吃飯、休息、打電話、寫字皆不宜作禮,在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很多弟子為表示非常尊敬師父,而不分時、地隨便作禮,亦不甚雅觀,有礙師父威儀! 第十九條:奉師父飲食之禮奉飲食於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淨,若吃過剩餘物不可讓師父食之,是為不淨罪。
  • 「女子佛學院」普壽寺:入院考試比高考還難,大多數是本科畢業生
    始建北宋的普壽寺,因緣重建,開設佛學院普壽寺始建於北宋,北倚北臺頂,南近大白塔,位於五峰懷抱之中。1991年,住持如瑞法師(現任五臺山女子佛學院院長)帶領數十位女僧,白手起家,重建寺廟,並開設佛學院。如今,普壽寺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在普壽寺修行的比丘尼多是大學畢業生,她們在受戒前都經過了三年的考驗。普壽寺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淨土為歸」的宗旨。
  • 佛教知識|戒律
    僧團的健全,須賴規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以後,戒律一直維繫著教團的慧命。戒,是自發心的遵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之意。戒律不僅被奉為三藏之一,更是三學之首。
  • 僧團嚴持戒律的目的與意義
    為了持守「不受取金錢戒」,甚至不用南傳習慣上「淨人」, 做為代收金錢的經手人。除此以外,長老還立意終生過著不定居一處、遊化十方的生活。影響所及,近學隨佛長老、出家修行的中道僧團僧眾,個個也都如此地持律修行。這兩項都是很不容易也很辛勞的修行方式,不僅沒有金錢的保障,生活也很不方便且辛勞,很少會有僧人願意如此的持守。
  • 佛教戒律:不「邪淫」的由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戒律的。也就是說,學佛的人是必須持戒的,最基本的也要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凡是學佛之人都必須受持,無論你是出家還是在家弟子,都必須受持這五條戒律,用以規範自己的行為或起心動念。
  •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什麼?
    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於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戒惡行善,現在列表如下: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儘量不作,凡事對眾生有利的事,都要去作。佛教是開明的,也是圓融的。
  • 八關齋戒:殊勝神變月守持清淨戒律
    2月17日(藏曆神變月初六,即農曆正月初六),清晨5時將共同守持八關齋戒。在神變月期間行持善法,功德增上很多倍。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區自然資源局組織學習省紀委監委《黨員幹部網絡行為「十條戒律」》
    為進一步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規範黨員幹部網絡行為,資陽區自然資源局12月7日上午組織全局幹部職工和下屬二級機構全體人員在局五樓會議室集中學習湖南省紀委出臺的《黨員幹部網絡行為「十條戒律」》,會議由副局長趙衛東主持,局長謝劭做重要講話。
  • 普壽寺,全球最大尼眾佛學院
    ——純道題記普壽寺,坐落於山西省五臺山市臺懷鎮東莊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後,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成為五臺山十大黃廟之一。1991年由如瑞、妙音兩位法師創辦中國五臺山尼眾律學院。普壽寺窗明几淨,清靜幽雅,學修並重,清規整肅,是中國佛教道風的典範,是培養尼眾僧才的搖籃。普壽寺不對外開放,謝絕參觀,不接待遊客訪問。
  • 「三皈五戒」是佛教戒律的基礎,其中有一條屬於「遮戒」
    佛教戒律也相應分為不同種類,比如有具足戒、菩薩戒和八關齋戒等。但縱然佛教戒律有百條千條,「三皈五戒」是佛弟子受戒的基礎。廣義上的佛弟子指信仰佛教之人,即只要禮敬諸佛菩薩、相信佛教義理、願意修學佛法,就可以稱為佛弟子。而受了「三皈五戒」之後,則好比在佛教這所學校中註冊了學籍一樣,獲得了正式的佛弟子身份。「三皈五戒」是出家和在家佛弟子所應共同遵守的根本戒律。
  • 戒律的價值在於把真理傳遞給未來眾生
    我們發現這些宗教能夠維繫長遠的,大概就有這兩個東西:一個就是要有僧團組織,僧團組織就要有戒律,沒有戒律僧團會渙散,不能維繫,所以戒律是有為法;第二個就是有法,就是經法。用經法來指導修行,用戒律來規範行者本身,這個就是戒律的一個基本精神。  在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裡,你要從這個地方來看清楚,戒律是怎麼來的。戒律不是說一定要吃素,一定要吃什麼。
  • 全真道思想的來源及基本戒律
    其思想,祖述老莊,兼容諸子百家;其運用,廣納三教九流之大義;其於道也,體用兼賅,權實互用;其修持也,慈儉修身、自度度他、濟世利人;其宗旨,不離道德五千言之妙理,融入南華內外篇之箴言。全真教者,自老莊傳經、東華演教,修行人通過自我完善,結合理論實踐,歷經秦、漢、晉、魏、南北朝,以至於唐宋,孕育上千年,其成果漸漸成熟。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戒律」就如同黨員守則、司機遵守的交通規則。如果發心出家修行,當然要學習、遵守戒律。如果不發心出家修行,看了後去監督別人嗎?觀點二:想學習的話,去正規的寺院受戒。 不能學的原因不是有什麼秘密,諸位要知道,佛法裡頭沒有秘密,秘密是不可告人的事情。
  • 【律宗第一山】——佛教的戒律
    在家信眾雖然無法剃染,佛陀為了讓他們也能有機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培養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而慈悲開設八關齋戒的方便法門。  受持八關齋戒是以一日一夜時間,體驗出家的生活,該日除了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之外,還要遵守三條戒律:1.不以華鬘裝飾自身;2.不故往歌舞觀聽;3.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
  • 為什麼漢傳佛教重經法而輕戒律?
    可大家也注意到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學佛人重佛法而輕戒律。雖有不少主張素食主義的,但也只是從慈悲角度,少有是為息止自己內心意欲的。佛入滅時曾有遺教:後世佛弟子當「以戒為師」,為什麼我們漢傳佛教只想在佛經中尋找開悟的智慧,卻不注重守持戒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