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在早年間無論是拍攝製作還是宣傳發行都素以內斂著稱,和如今的各類商業化的大製作、大陣容、大場面電影完全不同。在當時,因為思想和設備及技術方面的落後,國產電影題材基本上都圍繞著人們現實中的生活為熱點,隨著信息通訊開始發達,設備和技術越來越普及,國產電影的發展也開始朝向國際化。要說國產電影的商業化轉型之路,《英雄》就是一部不得不說的電影。
《英雄》上映於2002年,由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執導,看慣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等電影的觀眾,很容易想到張藝謀素以拍攝文藝片著稱,人們也很難想像張藝謀會去涉獵其他類型的電影。事實上,《英雄》不光是國產電影商業化的先驅,更是張藝謀的首部轉型作品。
那麼,一向在影片題材上較為固定的張藝謀為什麼要轉型拍武俠片呢,這還要從2000年說起,當年華人導演李安以一部《臥虎藏龍》一舉斬獲了包括最佳外語片獎等在內的四項奧斯卡大獎,同時這也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史上首部獲獎的華語影片。唯美純淨的美景畫面,精彩絕倫的武打設計,開創了新世紀中國風武俠電影的先河。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華人導演再次將目標定位在武俠電影這一中國特有的題材上。
《英雄》的總投資達到了3000萬美元,約合2.1億元人民幣,這在如今看來稀鬆平常,但在2002年國產電影的投資達到這個數目算得上令人吃驚了。整部電影前期籌備、演員陣容、拍攝製作及宣傳發行都運用了當時的行業最高標準。而《臥虎藏龍》的投資只有1500萬美元,僅為《英雄》的一半。
如此龐大的投入有沒有帶來可觀的收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全球票房達到了1.77億美元,約合12.39億人民幣,光在國內收穫的2.5億人民幣票房就收回了成本,從商業化利益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然而,首部轉型作品就大賺了超過12億的《英雄》卻成了張藝謀導演生涯最受爭議的一部電影,在國外《英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還入選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被奉為神作。
而這部電影在國內口碑卻一直都不是很好,在某評分平臺上至今最高也只有7.5分(早些年只有6.4分),甚至很多人認為《英雄》就是爛片。那麼,同樣一部電影,為何在國內和國外會出現如此極端的評價呢,作為一部國產商業大片,國內觀眾對《英雄》的評價為何不高呢?
國內觀眾不喜歡《英雄》的原因在於,影片虛空的東西過多,缺少核心價值,從影片精美的畫面、強大的陣容和先進的拍攝手法來看堪稱國際一流水準,然而,影片太過於注重商業化的包裝,缺少了核心價值的意義。影片以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為時代背景,展現出武俠片的風貌,但問題就出現在本片沒有將歷史和武俠區分開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在歪曲歷史。
但在外國人看來,穿著古裝,手拿刀劍就是中國武俠片中的大俠,外國觀眾不了解也沒多大興趣去追根溯源去查電影中的歷史,各方武林高手、江湖恩怨情仇、飛來飛去的輕功、華麗的武打動作才是吸引他們去看中國武俠電影的動力。就像我們中國人去看外國電影一樣,我們只去關注國外的那些元素就好,很少有人去深究這些元素是不是歷史本來的面目。
國產武俠片讓外國觀眾如痴如醉,而張藝謀將武俠電影以好萊塢大片的製作方式來呈現,就更符合外國觀眾的胃口了。但中國觀眾的反應卻完全相反,在《英雄》中有李連杰和甄子丹兩位功夫明星的加入,兩位都是早年香港動作電影中數一數二的實力打星,但在片中卻沒有展現兩位功夫明星的真正實力,而是運用了歐美動作片中常用的套路,而中國觀眾期待的是像早年香港動作片中那種拳拳到肉,帶有真實打擊感的武打效果。
不過,不管怎麼說,《英雄》都是張藝謀乃至國內導演在轉型並邁向國際道路上的成功之作,儘管這部影片在國內的口碑一般,甚至被噴是爛片。但在國外卻好評如潮,時至今日在北美,日本等國家還都保持著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
本文由飛碟電影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