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公司一年一度的體檢又安排上了,焦急的等待了一周後,小夏終於拿到了體檢報告,報告上心電圖一欄顯示竇性心律不齊,這下小夏傻眼了,心律不齊是心臟病嗎?
竇性心律這個專業術語也把她難住了,這到底是啥意思呢?網上一查,也是各種專業說法,看著令人費解。今天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竇性心律不齊是怎麼回事?
人的右心房上,有個特殊的小結節,臨床上稱其竇房結,它可以自動的、有節律的產生電流,然後按傳導組織的順序依次通過心房、房室結傳至心室,使整個心臟按順序規律協調的收縮與舒張。
人正常的心跳就是從這裡發出的,可以說是「心臟起搏點」。竇房結每發生1次衝動,心臟就跳動1次,而這種從竇房結髮出的心臟節律醫學上稱為「竇性心律」。所以,簡單點來說就是:心臟正常的跳動就應該是竇性心律。
當竇房結髮出不規則的衝動時,就會引起心臟收縮節律改變,這種情況就是竇性心律不齊。
這裡我們科普一下心律與心率的關係:
這兩個詞彙,雖然讀音一樣,乍看上去,意思也相似,所以很容易讓人分不清。但實際上,兩者有本質區別。
心律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奏,也就是反映心臟跳動間隔(節奏)是不是一樣、均勻,是齊還是不齊。而心率是指心臟一分鐘跳動的次數,它是反應心臟跳動的快慢程度,單位是次/分鐘。
一般情況下,人在安靜的狀態下,心率在60-100次/分鐘都屬於正常範圍,低於60次就屬於過慢,高於100次就屬於過快。所以,這兩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要注意避免將兩者混為一談。
心律不齊是病嗎?
其實「竇性心律不齊」很多時候都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多見於年輕人,尤其是心率較慢時,與情緒不穩定、過度的體力勞動或使用某些藥物及神經張力有一定的關係,多無什麼明顯的不適症狀。
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引起,比如傳導阻滯,主要是指心髒傳導系統出現了損傷、阻斷,如果症狀比較輕,沒有什麼不適症狀,可以先觀察。
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出現昏厥等表現,則需及時查明病因,對症治療。
此外,尤其是要注意這2種心律不齊——早搏,可以分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前者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發展為房速或心房顫動,進而出現絕對的心律不齊和脈搏紊亂。時間久了,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而血栓一旦脫落,可能堵塞腦血管,只是腦卒中,是可致命的。
室性早搏多與冠脈疾病有一定的關係,主要是因為冠脈血管堵塞只是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等引起的,如果出現連續幾個室性早搏時,很容易誘發室速或室顫,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如果是屬於這種心律不齊,尤其是檢查發現早搏總數超過5000時,一定要及時查明病因,看是否是心臟疾病還是其它原因引起的,再及時對症治療。
心律失常防範妙招
1、精神因素,尤其是緊張、激動、生氣、壓抑的情緒最容易誘發心律失常,比如壓力大時,人的交感神經會異常興奮,從而導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鐘100多次,造成心跳過速。
所以想要防患它,平時就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過激情緒,尤其對一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同時學會合適的方法減壓。
2、避免盲目亂用藥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的藥物,使用不當很容易引起心律失常,所以,一定要遵從醫囑用藥,此外濫用某些抗真菌藥及抗生素、鎮痛藥及抗癲癇藥、中樞興奮藥等也可能誘發心律失常。
3、積極治療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也要比一般人大,所以平時要多運動,控制飲食,學會調節壓力。同時,輔助藥物把血糖控制好,儘可能不得冠心病,這對防患心律失常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還有甲亢也是,患病後,甲狀腺素的分泌也會過多,可刺激心肌細胞中的「酶」,致使出現電生理異常,導致心律失常。所以出現疾病,一定要及時治療。
心律不齊生活中很常見,多屬於正常生理情況,不用太擔憂,但是一些疾病也可能引起,所以還是要多留意,如果確實屬於疾病引起,一定要及時對症治療,以此降低危害。
互動:心律不齊,要不要治療?
參考資料[1]《心率在這個範圍內是正常的!查出「心律不齊」也不用治》.生命時報.2018-12-14[2]《體檢檢出竇性心律不齊!它不是病》.健康時報直播. 2017-03-0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