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創作札記

2021-02-13 蓮盅評戲

我本來對趙武靈王(趙雍)並不了解,是偶爾看到梁啓超在1903年11月2日在《新民》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才引起了濃烈興趣。梁啓超對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推崇備至,稱其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可是一深入了解,我就發現這一偉人,竟是中國歷史上三位(另外兩位是齊桓公與梁武帝)被餓死的帝王之一。這讓我驚詫不已。齊桓公、梁武帝死時一個已年過七旬、一個已八十六了,都可算是年老智昏。早年英武,暮年受困於亂臣賊子而束手待斃,情猶可憫;可是這位「十年之間,四徵八討,使趙當時為一等國,揚我民俗聲威於域外」之大英雄趙雍,死時年僅四十六歲,正值年富力強大有作為之秋呀,卻被自己的愛子活活關在沙丘行宮之中而斃命,簡直不可思議。為什麼這位「最足為吾儕子孫矜式者」的下場如此可悲呢?

仔細閱讀史料後,我發現造成趙雍的命運有好幾個因素。其中之一是他當年提倡胡服騎射,引起以王叔趙成為首的頑固派的不滿,這就埋下了隱患,致使後來沙丘事變中,趙成力主不可放虎歸山,定要把這個雖已退位當主父、但還具有相當號召力、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趙雍,緊緊囚禁在行宮裡。新君趙何正是聽取趙成之諫,不得不置父親於死地,將其活活餓死。要是順這個思路寫趙武靈王也是不錯的。梁啓超認為,自商周以來四千餘年,北方少數族世為中國之患,華夏族與戎狄戰爭中勝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足為歷史之光者,僅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宋武帝(劉裕)四人。寫一位偉大改革者的改革成果如何被以趙成為代表的頑固派所顛覆,恐怕劇情複雜,足以令人唏噓的。

可是我越深入思考越發現,沿著這個思路寫,是把趙成的作用過份誇大了。趙成雖是個權貴,但退出趙國政壇已多年了,要不是趙雍過早退位,趙成很難再復出呀。要不是趙雍挑起了沙丘事變,趙成根本就沒有機會被新君趙何視為股肱呀。原來趙武靈王悲劇的關鍵不是敗於趙成的報復上,而是敗在自己的手裡——他居功自傲,剛愎自用,不納忠諫,在自己還春秋鼎盛之際,就匆匆把王位禪讓於他所寵愛的夫人——吳娃所生的幼子趙何。可是禪讓之後,他品嘗到了失去權力的苦澀,悵然若失。這時,他才充分理解了當年被自己廢黜的太子——已封為安陽君的長子趙章臣服於弟弟的那種痛苦與無奈,頓生憐憫與愧疚之心。於是,他就想給趙章一個補償:封趙章為中山王,這樣將趙國一分為二,自己便可以主父的名義凌駕於二王之上,依舊重掌山河,頤指氣使,豈不快哉!失去權力之後的寂寞,使得他對重新獲取權力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更為強烈,以致理智全失,就匆促地把新君趙何、安陽君趙章、相國肥義等君臣一起召集到沙丘議事來了。此時,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重握已失的權力,就全然不記得自己禪讓時在相國肥義面前許下的「以後決不再幹政」的諾言,更預計不到一國兩主之後的可怕後果——趙國之分裂!到了沙丘之後,趙雍就立即召見相國肥義,準備實施自己的分封計劃。孰料對趙國王室忠心耿耿的老臣肥義,不肯隨波逐流,順從這位出爾反爾的主父的餿主意,而是要求趙雍要信守諾言,不能干政,決不能分封趙章為中山王,寧死也要維護趙國的統一;安陽君趙章一聽到父親想分封他為王,其野心立即被挑動起來,膨脹起來,他又如何甘心只當一個中山王?權欲驅使他以百倍的猖狂向弟弟——已成為國君的趙何反撲過來:弒君篡位,奪回江山。而要保護自己王位、維護趙國統一與穩定的強大欲望,又驅使新君趙何義無反顧地堅決反擊父兄。於是,在這個君主專制的社會裡,被欲望吞噬了父子之情、兄弟之情,轉眼之間就釀成了這場足令千古驚嘆的沙丘慘變。在列國紛爭的年代裡,這場王室之內骨肉相殘的悲劇能夠避免嗎?試想一下,要是相國肥義不堅持原則,而是遷就了主父,那麼,沙丘事變豈止以趙章被殺、趙雍餓死為結局,趙國可能要捲入一場更大規模的內戰,同室操戈血流成河呀!虎視眈眈的鄰國,也勢必趁機入侵鯨吞,其時趙國可能將蕩然無存!趙武靈王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

歷史上自以為英明卻又身敗名裂的帝王,豈止一個趙武靈王?至少還有隋煬帝楊廣。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吸取這類的教訓,才虛心納諫,成就了貞觀之治。這類悲劇,並不止發生在中國,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是因為不聽勸阻,自以為是,把國土分封與女兒們而釀成悲劇。其實,這種悲劇,隨時有可能發生在每個普通人身上。一個老闆,可能在事業鼎盛之際因自滿而破產;一個平民,也可能在發跡之後忘乎所以而自毀。人們都可以從趙武靈王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某個影子,找到引以為戒的地方。因此我認為,挖掘人性,寫趙雍因驕傲自大與欲望的膨脹而釀成悲劇,比寫一個改革家與頑固派的鬥爭而失敗更為驚心動魄,更具有普遍意義。像趙武靈王這麼一個曾經無敵於天下的大英雄,最後卻被自己所打倒了。這樣的悲劇,豈不永遠值得人們深思、警示嗎?

在這個劇本中,我讓趙武靈王的坐騎——大紅馬出現。趙武靈王一生戎馬倥傯,戰馬伴隨他出生入死,浴血沙場,他又是一位多情之人,必有愛馬之心。在他辭別吳娃,前往沙丘之際,心情也頗複雜,不知此去,能否如願?他了解相國肥義,不是那麼容易能被自己說服的,那將怎麼辦?這些心裡話,又不好告訴吳娃。要是把他這些微妙的心裡活動都寫出來,唱出來,也是可以的。但我認為,那樣戲就直了,缺少韻味與情趣。我忽然想起京劇傳統戲《祥梅寺》。這個戲寫的是閻王在黃巢造反前夕,趕造生死簿,夜間加工,燈油不足,乃命小鬼往祥梅寺偷取佛前燈油。偷油的小鬼被寺僧變律抓獲。變律訊明原因,並見生死簿底稿上被黃巢所殺的第一人便是自己,因此極為憂慮。適黃巢往該寺屯兵。變律乃告黃巢所見,請求赦免,黃巢慨允。及至造反之日,變律怕被殺死,乃藏於門前之枯樹中。黃巢因無物可殺,乃用枯樹祭刀。劫數難逃,變律終被斬首……劇情貌似荒誕不經,卻把黃巢造反,無數生靈遭劫的歷史真實揭示得非常神奇詭譎。我無緣看到這個戲的演出,只看到劇本,就被深深震撼了。動亂之秋,百姓命賤如草,隨時都有被殺的可能,想躲也躲不了,要逃也逃不掉!人家卻沒有把這層含義直說出來,只是用如此神秘荒謬的情節表現出來,讓觀眾自己慢慢去體會。此招多高明呀!寫戲,就應該從前人那兒多偷一點靈氣,多借一些機巧,把戲寫得生動些曲折些。於是,我就把大紅馬牽進這個戲中來。

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這個劇稿本是我翻閱史書而觸動心懷的偶然之作,原想儲存於電腦之中以自娛,想不到會被福建省京劇院所發現,所搬演。現借《趙武靈王》上演之機,談些寫戲時的構想,以請教諸位方家。

微信ID:lianzhongpingxi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的生平簡介 趙武靈王是怎麼死的?
    但是,也是因為趙武靈王的原因,導致了後來趙國的內亂,不僅有自己的兩個兒子,再加上自己這個「太上皇」,都來爭奪王位和王權。趙武靈王生於公元前340年,在公元前326的時候,他的父親趙肅侯死了,趙國的王位就落到了他的頭上。可是,趙王卻並不是如此好坐的一個位置,他初初繼位,便面臨了一個足以覆滅趙國的危機。
  • 趙武靈王與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對趙國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胡服騎射。什麼叫「胡服騎射」呢?簡單來說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騎兵。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共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初步推行胡服騎射;第二次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進一步深化胡服騎射。
  • 趙武靈王與代郡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第六任國君,為趙肅侯趙語之子,名雍。他在位的時間為趙武靈王元年(前325年)至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國的疆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陝西省東北部以及山東、河南一角,今張家口市蔚縣一帶也為趙國所屬。趙國北部與東胡、林胡、樓煩和匈奴接壤。
  • 趙武靈王墓
    在想起賢惠的韓夫人的時候,趙武靈王就會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個填補自己愧疚之情的辦法。   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時,不到十五歲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指揮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勝利。此後,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徵,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
  • 趙武靈王之沙丘宮變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生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
  • 趙武靈王:牛人也會作死
    估計吳廣也是牽強附會,畢竟是一次進步的機會,然後就把自己女兒,按照趙武靈王夢中情人的樣子打扮一番,送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一看,哎媽呀,真是夢中情人啊。然後天天在一起,很快就生了一個兒子叫公子何。愛屋及烏,趙武靈王特喜歡公子何。吳娃之前,趙武靈王的王后是韓人,生子叫公子章。公子章也很有能力,立為太子,為太子章。
  • 英雄遲暮——趙武靈王
    就像鯊魚聞到了血腥味,魏,楚,齊,秦,燕五國趁著趙肅王剛死,新君尚幼,陰惻惻的打算來趙國打探虛實,看看能不能撕一塊肉下來。年少的趙武靈王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在內加緊軍事準備,在外遊說盟國,終於化解了禍事。趙國一直以來有一個心腹之患,中山國。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史記》記載,趙武靈王晚年,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兵戎相見,在這場動亂中,武靈王被困沙丘宮長達三個月,沒有食物,只能依靠捕捉鳥雀、吃樹皮維生,最終,被活活餓死。趙武靈王遭遇如此結局,有一個很長的鋪墊過程,絕不只是一次意外。在我看來,他的死有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兩個方面。直接原因:權力的喪失就事論事的說,趙武靈王在兩個兒子的鬥爭中表現得無能為力,一點也不符合他本人的身份地位。
  • 邯鄲歷史名人丨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聽說趙武靈王要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他非常生氣,假稱有病不上朝,一些反對者也站在公子成的大旗下,形成了一股較強的反對勢力。趙武靈王心想,要順利推行改革,必須首先說服公子成。
  • 趙武靈王除了胡服騎射,還有什麼
    說起趙武靈王,人們往往說的是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銳意進取,放下架子學習胡狄的便利服飾,重視新戰法的開發和應用,發展了中原騎兵戰術,由此被梁啓超稱為黃帝之後中華第一偉人。但趙武靈王的成就遠非軍事革新一項,他將趙國帶上了戰國以來的巔峰,靠的不止是軍事創新,還有他在外交領域的縱橫捭闔。
  • 軍事天才與政治兒童,說說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也許在後世名氣巨大,然而在當時尤其是趙武靈王執掌趙國的前期,大概沒有人真把他當回事。趙武靈王剛剛接掌趙國的時候,只有15歲。這一點,如果您熟悉戰國歷史,就會發現,從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繼位到他逝世的前295年這三十年間,天下的合縱連橫玩的熱鬧異常,但是,您發現過趙武靈王真正摻和過其中麼?
  • 戰國時期傑出的君主——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明顯不及同時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啓超評價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現代的「非主流歷史學家」甚至認為他是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那麼趙武靈王是一位怎樣的戰國君主?年少成名趙肅侯死後,趙國新君繼位,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年僅十五歲的他,就能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
  • 趙武靈王造成晚年悲劇的4個因素!
    就其內因而言,是趙武靈王自己犯了錯誤。趙武靈王雖然果敢地推行「胡服騎射」,為趙國的興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在君位繼承上犯了不少錯誤。一 廢長立幼。公子章是趙武靈王的太子,只是因為趙武靈王后來得到了吳娃,非常寵愛吳娃,竟然幾年不出吳娃之宮《史記·趙世家》),在吳娃生了趙何之後,趙武靈王居然廢了公子章而立趙何(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
  • 趙武靈王與「華夏第一榆」的曠世佳話
    應約而來的當地王姓村民,現年50餘歲,他向我們講述了從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時候就流傳下來關於這棵古青榆樹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肅侯逝世(前326年),十五歲的趙雍(即趙武靈王)繼位,在老臣肥義的幫助下,瓦解了五國聯盟,成功挫敗了魏、楚、秦、燕、齊,借參加會葬的機會伺機圖謀趙國的陰謀,保護了趙國。
  • 同樣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乾隆和李淵三位君王的結局迥然不同?
    最悲催的是趙武靈王。與乾隆皇帝的晚年讓位和李淵的被迫讓位不同,趙武靈王禪讓卻是正值壯年的主動禪讓。而且,趙武靈王的禪讓並不是為了美德,而是想把主要精力放在軍事上,想在有生之年開疆拓土,甚至滅掉趙國潛在的最大敵人秦國。
  • 趙武靈王:忍辱負重,胡服騎射(上)
    說完張儀連橫,今天說說同時代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可謂是趙國的一代雄主,通過與民休息、胡服騎射實現富國強兵,將趙國的國力推向了巔峰,成為戰國中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 趙武靈王被困沙丘行宮活活餓死,是趙惠文王的弒父,還是另有陰謀
    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變其實始作俑者恰恰是趙武靈王本人,因為趙武靈王非常不恰當地實行了權力的繼承,身為趙國最領導人的趙武靈王,在決定要把自己國君之位傳給幼子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之時,就埋下了日後沙丘宮變的悲劇。
  • 趙武靈王正值壯年,卻提前傳位給兒子,原因究竟是什麼?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兒子趙何,趙何就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號主父。對於自號主父的趙武靈王,實際上就相當於封建王朝下的太上皇。
  • 趙武靈王之死:一代雄主,竟死得如此窩囊
    ——他,是趙雍,曾經雄霸一方的趙武靈王。一代君王又怎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切都要從26年前說起。126年前,趙武靈王在位的第五年(前321),他剛過20歲,正是風華正茂、雄心壯志的年紀。他的老爹是趙肅侯,戎馬一生,幾乎連年對外徵戰,為的是保住弱小趙國的基業。兒子像老爸,趙武靈王繼承了老爸趙肅侯勇猛精進的作風。
  • 趙武靈王英雄一世,卻因一時糊塗落得如此下場
    公元前299年,處於壯年的趙武靈王決定退位,立二兒子趙何為國君,是為趙惠文王,任命肥義為相邦,而趙武靈王自己則是自稱主父,專心謀劃北方戰事。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這還要從趙王何的母親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