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2020-12-16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背景

量子糾纏,是當代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關鍵概念,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塔爾在1935年提出,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愛因斯坦曾稱這種神奇的物理現象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片上頻率梳可同時產生多光子糾纏的量子狀態。(圖片來源: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

什麼是量子糾纏?簡單說,它是指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例如光子)組成的系統中,粒子之間相互影響的現象。無論兩個粒子之間相距有多遙遠,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由於被測量而發生變化時,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隨即發生相應的變化。

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圖片來源:SQO團隊,渥太華大學)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1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實驗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據論文介紹,「墨子號」衛星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進而在有限碼長下以每秒0.12比特的最終碼速率產生密鑰。「墨子號」高度為1.7米,重約640千克,其中包括一個重達23.8千克的量子光源。「墨子號」出色地證明了通過衛星開展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甚至可在數千公裡內傳輸糾纏的光子,打破了量子隱形傳態的距離記錄。不過,想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還是需要將量子通信衛星造得更小巧、更節能、更低成本,並能夠承受太空環境中的極端情況。創新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CubeSat)上實現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著名學術期刊《Optica》上。儘管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是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仍然備受關注。

SpooQy-1立方星(圖片來源:NASA)

論文領導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艾託·維拉爾(Aitor Villar)表示:「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將量子信號傳送到地球或者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這些信號可用於實現任何類型的量子通信應用,從量子密鑰分發到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可用於極其安全的數據傳輸,而量子隱形傳態是通過遠距離複製量子系統的狀態來傳送信息。」

技術

什麼是立方星(CubeSat)?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納衛星,其重量為1千克,體積為10釐米×10釐米×10釐米(也叫1U)。若干顆立方星(若干個U)可以組成立方體納衛星。

形象點說,「1U」的立方星可以看成是一個小盒子,盒子裡可以裝上衛星所需要的模塊(例如:星載計算機、電源模塊、通信模塊、天線系統模塊、姿態控制板模塊以及用於科學研究的各種實驗儀器),外部會裝上天線(用於通信)、太陽能電池板(用於供電)等。

挪威的Ncube-2立方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立方星採用通用化、模塊化、標準化設計理念,具有研製成本低、功能密度大、技術成熟度高、研製周期短等優勢,可廣泛用於通信廣播、對地觀測、科技試驗等各個領域。

SpooQy-1 是一顆重達2.6千克、鞋盒大小的3U立方星。它於2019年4月首次從美國發射至國際空間站,隨後於2019年6月17日在空間站太空人的幫助下進入軌道。

從國際空間站部署到軌道的 SpooQy-1 立方星(圖片來源:NASA)

對於許多量子通信應用來說,「糾纏」這一量子力學現象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由於長距離會發生光損耗,所以通過光纖創建用於分發糾纏的全球網絡是不可行的。在太空中為小型標準化衛星配備量子儀器,是應對這一挑戰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首先,研究人員需要證明用於量子糾纏的微型光子源可以在發射應力下保持完好無損,並在衛星內提供最小能量的惡劣環境中成功運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詳盡地檢查了用於產生量子糾纏的光子對源的每個組件,看看這些組件是否可以做得更小、更堅固。維拉爾表示:「在每個開發階段,我們都積極地關注質量、尺寸和功率的預算。我們通過快速的原型製作和測試來進行迭代設計,為糾纏光子對源所需的所有現成組件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小型封裝。」新的小型化光子對源包含一個藍色雷射二極體,該二極體將光線照在非線性晶體上以產生成對的糾纏光子。要實現高質量的糾纏,就需要重新設計支架,以高精度和高穩定性將非線性晶體排列整齊。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僅20釐米×10釐米尺寸的量子糾纏源。(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研究人員通過測試他們的新儀器在火箭發射和太空操作過程中承受振動和熱變化的能力,證明它可以勝任太空任務。整個測試過程中,光子對源始終保持非常高質量的糾纏,即使溫度在從-10°C到40°C的範圍內反覆波動,晶體排列也能保持原狀。然後,研究人員將新儀器整合到 SpooQy-1 中,該儀器在16°C至21.5°C的溫度範圍內成功生成了糾纏的光子對。

SpooQy-1 內含一個微型量子信號源,可以創造出量子糾纏的光子對。(圖片來源:NASA & CQT)

價值維拉爾表示:「太空基全球量子網絡正在迅速發展。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啟發下一波太空基量子技術,並希望新應用和新技術能夠從我們的實驗結果中受益。」此外,他還表示:「該研究表明,小型化糾纏技術能夠工作得很好,同時保持很低的功耗。這是朝以低成本方式部署可服務於全球量子網絡的衛星組網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SpooQy-1 受到來自新加坡和瑞士的地面站控制,但它並沒有試圖把量子信號發送至地球。這是下一階段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與英國 RAL Space 展開合作,設計並構造類似 SpooQy-1 的量子納衛星,這種衛星能將糾纏光子從太空射向地面接收器。其中一部分工作在從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拆分出來的初創公司 SpeQtral 開展,對基於衛星的量子通信系統進行商業化。論文合著者之一、SpeQtral 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羅伯特·貝丁頓(Robert Bedington)表示:「在下一個任務中,我們將朝著立方星對地面(CubeSat-to-ground)的量子通信努力,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分享安全密鑰。對於那些需要保護他們的網絡免受最老練的黑客攻擊的公司來說,這個功能頗具吸引力。」下一顆量子納衛星預計將在2022年發射。

關鍵詞

量子、光子、衛星

參考資料

【1】Aitor Villar, Alexander Lohrmann, Xueliang Bai, Tom Vergoossen, Robert Bedington, Chithrabhanu Perumangatt, Huai Ying Lim, Tanvirul Islam, Ayesha Reezwana, Zhongkan Tang, Rakhitha Chandrasekara, Subash Sachidananda, Kadir Durak, Christoph F. Wildfeuer, Douglas Griffin, Daniel K. L. Oi, Alexander Ling. Entanglement demonstration on board a nano-satellite. Optica, 2020; 7 (7): 734 DOI: 10.1364/OPTICA.387306

相關焦點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主導該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表示:「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將量子信號傳輸給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他說道:「全球天基量子網絡實現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激發下一波天基量子技術任務。」
  • 量子科技浪潮的演進,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迎來新突破
    並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成功演示了北京與奧地利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構建國際上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除此之外,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
  • 浙江九州量子、國盾量子、問天量子中國量子通信最強梯隊路向何方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九州量子董事楊董,就曾公開反對「量子通信絕對安全」的說法,他認為不安全才是絕對的,量子密鑰可以做,但量子糾纏產業化還需要很長時間。而前不久上海交大金賢敏研究員團隊的一項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加密技術存在缺陷」,《麻省科技評論》對該實驗進行了報導。實驗顯示要攻破QKD只需利用其本身的缺陷。
  • 中國實現跨越4,600 km的量子通信網絡
    新華社合肥1月7日電中國科學家建立了一個集成的量子網絡,該網絡將700條光纖和兩個地對星鏈路相結合,並在4,600個綜合距離內實現了150多個用戶之間的量子密鑰分配(QKD)公裡Led by Pan Jianwei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 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跨越44公裡完成高精度量子傳送
    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接近實現超安全、超高速的量子網際網路:他們現在已經能夠將高保真量子信息」傳送」到44公裡(27英裡)之外。數據保真度和傳輸距離對於構建一個真正的、有效的量子網際網路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兩個領域中的任何一個領域取得進展,對於構建我們下一代通信網絡的人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
  • 量子通信為什麼會被質疑?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近幾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研究小組在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小編對很多量子高深理論自然理解有限,這篇文章只是整理一下網絡上對量子通信的質疑,想不自量力做點事情幫助大家理解一下為什麼量子通信會受到質疑?小編90年代初也上過郭光燦老師《量子光學》課,考研專業課考的竟然就是《量子力學》,最後成績還不錯。
  • 12名科學家摘得「墨子量子獎」
    基金會設立「墨子量子獎」,通過廣泛邀請提名和國際專家評審,嚴格遴選和表彰國際上在量子通信、量子模擬、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墨子量子獎」的每位獲獎者,將獲得100萬元(約15萬美元)的獎金。2018年度「墨子量子獎」授予量子計算領域。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2021-01-13 07:57:1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國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重要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
  • 「墨子量子獎」首次頒獎 12位科學家斬獲量子最高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墨子量子獎」國際專家評選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專門為頒獎典禮錄製了祝賀視頻。頒獎典禮由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理事長、中科大教授羅毅主持。  「我非常期待在這個儀式上,向我們所有獲獎者祝賀,感謝你們的傑出工作。 」楊振寧表示,量子技術的發展會在21世紀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在安徽建立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
  • 潘建偉團隊再發Nature,首次展現完整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圖|量子通信衛星與地面站實驗示意圖(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通過集成光纖和自由空間 QKD 鏈路,QKD 網絡擴展到了 2600 公裡以外的遠程節點,使網絡中的任何用戶都可以與其他任何用戶進行通信。量子通信是什麼高科技?簡單來說,利用了量子糾纏的物理特性。
  • 這36家單位,共同勾勒出我國量子通信產業鏈的雛形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ID:guanchacaijing)】 日前,中國量子通信領域在技術上和標準化建設上都迎來了好消息。國內技術團隊先後在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領域取得技術突破。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量子通信與信息技術特設任務組的成立則標誌著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從標準戰略層面發起了向西方發達國家的趕超行動。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2009 年,日本向 IETF 提交「IKE for IPsec with QKD」草案但未形成標準;2018 年,IETF 成立「量子網際網路研究組(QIRG)」,研究從基於可信中繼的 QKD網絡向由量子中繼、量子計算、量子存儲組成的量子網際網路的演進。目前在編制兩項草案,包括量子網際網路的架構原則、量子網際網路的應用及案例,其將量子保密通信做為量子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之一。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由此,中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而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中國分別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預示著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如果量子密鑰在傳輸的過程中被第三方接觸了,那麼密鑰的狀態就會立即改變,有可能向完整的方向改變,也有可能向破碎的方向改變,導致第三方無法得到正確的密鑰。而接收雙方在得知此事後,可以重新生成密鑰進行分發和接收。wQkednc wQkednc即使該方法很理想,但還無法得到實際應用,這是為何?
  • 美國之後,歐盟也推出量子通信發展計劃!A股小夥伴又嗨了?
    該份SRA報告開篇指出,旗艦計劃的長期願景是實現量子網際網路,該網絡能夠為歐洲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安全保障。在「量子通信」章節中,闡明了量子通信技術對於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意義,認為一個基於量子安全的強大而安全的通信基礎設施對於保護歐洲主權及其經濟至關重要。而建設歐洲範圍的量子通信網絡,完善和擴展現有數字基礎設施,將為未來的量子網際網路打下基礎。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今社會的特徵,很多人都會想到「互聯互通」。BBM92是「糾纏版本」的BB84協議:由第三方Charlie來製備糾纏光子對,並把兩個光子分別發送給通信雙方Alice和Bob;Alice和Bob只需通過對糾纏進行判定,就可以識別出任何竊聽行為。值得注意的是,BBM92協議的安全性不依賴於第三方Charlie的糾纏源,即便是糾纏源被敵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也不影響最後密鑰的安全性。
  • 量子通信是什麼?
    這意味著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除了用這枚衛星進行一些科學實驗外,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也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絡。  提到「量子」一詞,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玄之又玄的量子物理,以及愛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