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8月26日訊(記者陳曉彤 通訊員曹斌)今年6月,礄口區第六十四中學教師熊怡珺「火」遍國內外。她在疫情防控期間,堅持拍攝關於武漢城市和文化的正能量視頻,並成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主角之一,該紀錄片發布後迅速成為「爆款」,更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展現了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內容感人至深。」
熊怡珺是典型的「斜槓青年」。業餘時間,她喜歡拍視頻搞創作,每年暑假會專程去泰國學拳擊和潛水,還做著自己的公眾號。校園時間,她是學生眼中的「熱血教師」,他們在英語課上跳街舞、打泰拳,讓曾經厭惡英語的學生也愛上英語課。
熊怡珺。
堅持拍攝戰疫視頻
她成為世界看武漢的「窗口」
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熊怡珺是畫風最迥然的一位。無論是片中帶竹內亮團隊在武漢街頭巷尾體驗「漢派過早」,還是居家隔離期間,作為自媒體人發布傳遞樂觀的vlog,她都洋溢著直入人心的青春朝氣。
疫情防控期間,熊怡珺一直沒有閒著。為鼓勵學生靜下心來在家學習,她以電影《國王的演講》為藍本,錄製一分鐘勵志演講,為學生,也為武漢人加油鼓勁。擔心學生在家「宅」出健康問題,她主動直播「舞蹈課」,帶動學生運動減壓。她還多次參加社區志願者活動,幫助居民分發配送物資,協助宜昌滯銷農民開網店銷售等志願服務活動。
熊怡珺愛攝影,也有一顆閒不下的好奇心。她用無人機拍下空無一人的武漢街景;在武漢重開出城通道後,她用鏡頭帶著大家打卡、逛街、品美食;在聊到武漢早餐美食時,她索性寫成了歌曲並製作成MV發布在自己的公眾號上。
「疫情讓武漢處於風口浪尖,以城市發展角度來看的話,武漢受到了國際的關注。我希望趁著大家都還在關注著武漢,對武漢的熱乾麵、文化感興趣的勁頭還沒過去,我就想把武漢的文化向外推一下。」
熊怡珺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介紹武漢特色小吃。
把知識編成段子、把英語課上成脫口秀
讓學生愛上英語文化
「我喜歡遊戲和動漫,並努力將青春的氣息注入教學當中。」作為年輕的90後,熊怡珺本身就是個討厭枯燥、熱愛創新的人,所以在教學中,她不按常理出牌,把愛好融入工作,頻出奇招應對教學難點。
從小接觸網絡和電腦的她善於運用各類軟體應用,輕鬆地把英語課上出「國際範」。她自學python,編寫了一套讓班主任繁冗的統計工作一鍵完成的代碼。為了糾正學生作答和思維習慣,熊怡珺開發了一套「看錯題目就重來」的魔鬼訓練網站,讓學生像遊戲中的「打怪升級」般攻克難題。覺得填鴨式教學枯燥,她利用自己做視頻的特長,開創了「胖達課堂」系列微課,把英語知識重難點編成遊戲情結和順口溜段子,讓學生像看動畫一樣看微課。
疫情防控期間,熊怡珺在礄口區微課錄製任務中打頭陣,率先完成5例製作精良、大受師生好評的英語微課視頻,並在個人的公眾號分享個人製作的微課、微課製作方法技巧、人教版中小學電子課本,訪問量達1萬餘次。
「對於我來說,學習是快樂的;我也希望我能將這份快樂傳遞下去。」熊怡珺說,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她喜歡聽英文歌、喜歡跟著RAP跳街舞,她想用自己的專長把豐富有趣的文化介紹給學生,他們有了興趣,自然就有了學習的熱情。
熊怡珺在家裡上網課。
到泰國學泰拳、到紐西蘭打工旅行
她用青春熱血鼓勵學生挑戰自己
課堂之外,熊怡珺也同樣是個「愛折騰」的人,從她洋溢的生命能量中不難看出她對生活的熱愛。大學剛畢業,她申請紐西蘭打工籤證,在南半球的農場裡「搬磚」兩個月;她喜歡健身,每年暑假都要去泰國學習泰拳,拖著輪胎在山上拉練。
開朗的熊怡珺,也經歷過害羞內向、自我懷疑的時期,面對學生的迷茫,她感同身受,並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小學的時候,我很怕英語,animal這個單詞幾個星期都背不下來,但我現在成了英語老師;曾經的我很愛哭,很膽小,但現在,我敢於迎接挑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熊怡珺說,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她都會給學生上一堂叫「夢想」的開學第一課,告訴他們這個世界尊重每個有夢想並為之奮鬥的人。
「『燃』象徵著積極向上,青春熱血,我希望用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來感染學生,讓他們也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燃點』,積極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