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那些水手把梅毒從美洲帶回了西班牙。
從此,梅毒開始在歐洲蔓延開來。
梅毒是在1492年至1502年這十年間,被帶入歐洲並擴散到整個世界,在貴族和軍隊中傳播,造成人人談「梅」色變。
為了預防疾病傳染,義大利醫生羅皮奧發明了用亞麻製成的安全套,並在1100名男性中進行了使用安全套的實驗,他們中沒有一人感染梅毒。
從此,在貴族和軍隊中廣泛使用。
因此,也有人將這作為現代保險套的起源,認為保險套的發明者是羅皮奧。而這個時候安全套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預防性病的傳播而不是避孕。
「安全套」由預防性病功能,轉而用於避孕作用成為「保險套」,始於17世紀。
17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喜好尋花問柳,私生子多得連自已都數不清。
正在為此大傷腦筋之際,剛好御醫康德姆有個偶然的發現:有一次烹調海鮮時受到膨脹魚膘的啟示,他就突發奇想,將魚膘套在陰莖上與妻子同房,精液全部留在魚膘中。
康德姆大喜,這不就能達到避孕的目的嗎?
他把此法獻給英王的愛姬,人們稱此發明為「愉快的發明」。
之後經過多次改造,原料改為用小的盲腸,並以特殊的工藝使盲腸壁變得柔軟輕薄,其造型已接近現代安全套。
為了獲得更多的小羊盲腸,一時牧場林立,外貿收入頗豐。
由於法國人使用較多,英國人稱其為「法國如意袋」,法國人不滿,反譏為「英國帽子」或「英國雨傘」。
後來,由於歐、美、日等地的廣泛使用,在命名上就不再互相攻擊了,大家都改稱為「幸福袋」、「如意袋」或「康樂袋」。從預防性病的「安全套」變成了防止懷孕的「保險套」。
到19世紀末,天然膠乳的出現又一次讓保險套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到了20世紀初,伴隨著乳膠工藝的發展,保險套的生產技術也獲得了改進,但其厚度為0.06毫米,這使得夫妻往往不能「盡興」。
但是,這難不倒勇於追求快樂的日本人,1949年,他們率先研製出了厚度僅0.02毫米的「超薄型」,幾乎感覺不到它存在的優質保險套。
不久,身高馬大的俄羅斯人匠心獨運,又生產出了表面布滿許多微小的乳膠顆粒,或帶嵴呈螺紋狀能帶來更大快感的保險套。
小小的保險套,不僅帶來大大的安全感,也增強了性福感,成為了人們使用最廣泛的避孕工具。
它不僅可以高達98%的避孕率,亦能防止病菌侵入,愛滋等系列傳染病感染……
但是,這麼一個床上利器,卻依然因為許多人的無知而棄之不用。
近日,微博名@追賊少年王尼瑪發博說了一件事:
掃了場黃,給其中一個失足女做筆錄,她穿一身大紅色的裙子,坐在審訊室裡說自己家裡老公是精神病,沒有勞動能力,也沒讀過書,就小學二年級文化等等等。
我聽的不耐煩了,示意她別再倒苦水賣慘,幹我們這行久了早就見怪不怪了,什麼悲慘身世的人沒見過。
我們在現場沒有發現保險套,我問她保險套放在哪裡。
失足女說:我從來不戴,上過環了。
我:你不用狡辯,不承認我也可以把你關起來。
失足女:我沒有,我不戴那個,那個還要錢買。
我:你從來不戴嗎?你這樣很危險啊。
失足女:我上過環了。
拘留之前特意給她做了個體檢,看到結果不出意外,我告訴她你感染了梅毒了。
她說:梅毒是什麼病。
我說:是性病。
她說:對,我心臟是不好,有病,還經常吐血。
我說:我說是性病,不是心臟病,你不知道性病嗎?
她搖頭,我也搖搖頭。
就在我也被這位失足女的無知所打倒的時候,另一則關於保險套的新聞,讓我震驚了!
這是一個使用假保險套而感染上真菌的新聞。
安全套變得不安全,這就如同海嘯突襲,立刻掀起了大規模輿論熱潮。
事情緣起於西安的周女士,兩天前在正規的連鎖便利店,花66元買了3隻一盒的日本岡本保險套。
可怕的是,當天用完一隻後就出現強烈的異常不適。
去醫院一查,結果被診斷為真菌感染引起的黴菌性陰道炎和宮體炎。而問題就出現在那盒保險套上。經岡本在中國唯一一家經銷商確認,她購買的是假貨。
但那假貨在外表上一點不假,和正品仿照的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就像美顏相機P出最美的相片,也不能絲毫改變被歲月打磨的真實的痕跡 。
這些假保險套不僅無法防病避孕,保險套上的劣質矽油,更是難以清洗,會引發陰道炎、宮頸炎等一系列婦科病。甚至嚴重破壞女性生殖系統,導致免疫力下降,對女性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看到這裡,我一下子默然。
我本以為失足女的無知最可悲,哪知道,我們自己卻要為一些散盡天良者的無畏而買單。
無知不是可怕的絕症,無畏才是無藥可治的頑疾。
只說真話,不唱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