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自己和孩子度過分離焦慮?四部曲教你輕鬆應對!

2020-12-22 宋瑞傑講故事

2018年夏天,2歲3個月的咪咪也正式地進入了哥哥的愛可園。我們和老師都做好了耐心陪伴她適應分離焦慮的準備,出手大家意料的是, 她笑嘻嘻地小手一揮,迅速融入了幼兒園的吃喝拉撒睡玩中。我不禁心中感嘆,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寶貝,在她準備好的那一刻, 她留下的背影是那樣堅定和猝不及防。每個孩子呈現出的分離焦慮很不一樣, 因為孩子的個性和安全感不同,家裡的具體情況也幹差萬別,如果有大的變動,比如添二寶、搬家等都會影響到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而幼兒園帶給孩子的踏實感和吸引力也不盡相同,需要我們在擇園的時候把好關。除此以外,下面的準備工作也能幫你和孩子更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

1.培養孩子的自豪感

讓孩子感到上幼兒園是大孩子的特權,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憧憬: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有小朋友,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會開展各種活動。但不需過分誇大描述幼兒園,切記不可威脅或暗示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去幼兒園!」 為了建立和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要讓他們感到,爸爸媽媽並非因為不願陪伴我而要我和家人短暫分開,他們仍然好愛我,老師也喜歡我。同時,有的幼兒園允許孩子帶一件體積適中。 無尖銳突起、表面光滑成柔軟的安慰物去幼兒園,熟悉的東西會減少孩子的入園焦慮,也可以準備張家庭合影讓孩子帶到幼兒園,想家時可以讓他看看。

2.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提前調整孩子在家的起居生活節奏,儘量以孩子入園的生活規律為標準,固定孩子的餐椅、餐具等,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學習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洗手、擦嘴,培養孩子每天早起按時排便的習慣,讓孩子嘗試獨立穿、脫衣服。孩子能做的或有興趣做的事讓他多嘗試,也許對於成人來說,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事反而顯得麻煩,但孩子需要從克服困難中獲得成就感,並形成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覺自己是特殊的,是被照顧的對象,因而產生自卑感,較強的自理能力和規律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在新的環境中更有掌控感,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最後,引導孩子用語言或肢體語言表達需求,如:摔倒導致身體不舒服會說出或指明具體位置(肚臍、胳膊肘、膝滕蓋……)。

3.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增強與學校之間的信任

心心媽媽說:「孩子要上幼兒園,我有很多擔心,怎樣才能緩解入園的焦慮呀?送園的時候孩子不讓走或哭怎麼辦?」家長和孩子一樣,也有入園焦慮,幫助幼兒的同時,家長還需先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幫你看到內心都有哪些擔心、焦慮、不舍,看到還有哪些本屬於自己的情緒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對孩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如果孩子感到自己身處家人都放心的環境,內心便會放鬆下來,踏實地探索,也就是說家校之間的信任和家人對待上園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適應幼兒園的情況。比如,家庭成員就送園年齡、理念和園所選擇等未達成致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在愛可園,新入園的孩子會有老師的特別陪伴,老師會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泣的時候,老師會傾聽他、理解他,允許他表達所有的思念和情緒。

「別哭了」這種否定孩子情緒的話語是可以從老師們的字典裡摳掉的。老師有時會在孩子情緒釋放的間隙說:「寶貝很想媽媽,心裡有點難過吧,老師小時候剛上幼兒園也哭呢,實在不好受就趴在老師肩上哭一會兒吧,老師在這陪著你。」

4.想辦法幫助孩子做好和家人短暫分離的準備

不過,即使做好各種準備,仍會有小部分孩子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我們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耐心地接納和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早上送孩子入園,當孩子不願和我們離開時,家長的不耐煩或戀戀不捨的為難態度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孩子會無意識地表達「忠心」、配合家長,用哭鬧回應父母的不知所措和不舍。

其實,有的時候,家長還在離開的路上難過時,孩子就已經自如地在幼兒園裡活動了。「不讓孩子哭」不是我們的目的,「哭」是那一刻情緒的宣洩,我們要看到「哭」背後的需求,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緒。哄孩子、討好孩子以及責備孩子哭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不接納。我們要對孩子保持真誠、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有時候老師告訴寶貝,媽媽的愛在口袋裡,這樣孩子會感到,雖然媽媽人不在身邊,但她的愛還停留在身邊,想媽媽時就摸摸口袋。另外,角色稱演、分離主題的中英文繪本,如(阿文的小毯子》《湯姆上幼兒園》《我好擔心》《一口袋的吻》等都是老師和父母的好幫手。讓我們相信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會是件快樂的事情。請把最堅定的目光,信任的擁抱和從容的微笑作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吧!

相關焦點

  • 寶寶一般會經歷四個「睡眠倒退期」,教你三招,輕鬆助娃度過
    寶寶的睡眠倒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身的「分離焦慮」。2、第二個時期在8到10個月左右這時寶寶一般已經學會了爬行和坐,認知能力進一步的萌芽發展,因為睡眠時間的逐漸減少,會產生分離焦慮,從而進入睡眠倒退期。
  • 【「蒲公英」維權項目】「幼兒園開學季,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專場...
    「蒲公英」婦女兒童維權項目 ——關愛兒童身心健康知識講座 守護兒童·牽手共成長 為了緩解幼兒入園焦慮
  • 孩子和家長如何順利度過「學段銜接」的焦慮期,老師您有什麼建議?|...
    原標題:孩子和家長如何順利度過「學段銜接」的焦慮期,老師您有什麼建議?| 每周一問面對這些未知數,很多學生和家長陷入了焦慮。其實,學段銜接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掌握方法,就能順利度過承前啟後的「學段銜接期」。上周的【每周一問】中,許多老師與我們分享了應對「學段銜接」焦慮期的小妙招,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案,嘉賓回答也直擊問題,非常值得一讀,一起來看。
  •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
    本報訊(記者 陳璐)如何看待孩子進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該如何應對;父母需要具備哪些心理常識?……昨日,中華街道關工委、文安社區關工委邀請中國父母成長研究院院長、家庭教育認識論創始人範津以「青春期的危機幹預」為主題,開展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親子互動如何陪孩子度過青春期?掌控孩子青春期行為跟隨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記 者:宋繼超 陳 晨責 編:牟新穎審 核:孔 俊總 監:王 璐總監製:王海濤信息熱線:0453-6278309原標題:《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
  • 「斷奶」——暗藏的親子分離焦慮
    【導語】親子分離焦慮!昨晚二寶開始自己睡了。小傢伙睡得挺香,我卻一晚上沒怎麼睡。擔心:孩子醒了找媽媽,擔心害怕黑不敢睡,擔心他自己不吭聲偷偷地哭。這時我才意識到:不是孩子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孩子。心裡很是焦慮,我甚是擔心沒有我孩子照顧不好自己。我覺察著自己的情況,想著我這是怎麼了?原來是親子分離焦慮!
  • 如何與子女告別·定製送親之旅完美解決了我的分離焦慮
    對孩子即將生活和學習的地方,進行了詳盡的體驗,增加了作為父母的安全感。除了學校安排的家長下午茶和全程中文講解參觀,同時,不用操心行程的輕鬆旅行,真的治癒了我大部分的分離焦慮,我也看到了孩子眼中對未來閃閃發亮地期待,對,有分離焦慮的始終是父母。恍惚間,忽然記起還是4歲的孩子指著倫敦標誌性的紅色雙層巴士問各種為什麼,英國在哪裡。而現在他已經在這裡。
  • 朋友轉學了,孩子感嘆「看破人生」,家長該如何教孩子面對分離?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陪伴孩子面對一場場各種各樣的分離,有的是和朋友分離,有的時候是養的寵物死去了,還有的時候是因為住校要和家長分別。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面對分別呢?現實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直接選擇順著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回家讀書,而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分離焦慮,就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還有很多家長的做法也和這種方式類似,比如孩子養的寵物死掉了,孩子會陷入痛苦和悲傷中,家長的做法往往是告訴孩子"沒事不哭,我再給你買一個,比這個還可愛的"。
  • 叛逆女孩VS 焦慮媽媽 如何緩解焦慮 做到高質量陪伴
    但隨著了解的深入,名師團卻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思涵,她一歲就能自己吃飯,四歲開始自己穿衣服,六歲學會做飯、八歲獨立坐飛機……這到底是個叛逆女孩、還是一個大家做夢都想要的好孩子呢?思涵上場後卻道出了自己內心多年的委屈,原來父母從小就實行「放養」政策、再加上工作忙,基本上不管她,更沒有陪伴過她,為此情緒激動幾度落淚。
  • 學會這個方法,輕鬆應對焦慮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失眠等現象。今天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放鬆方式——腹式呼吸放鬆訓練,幫你有效緩解焦慮。呼吸時間長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身體情況來定,身體好的人,屏息時間可延長,呼吸節奏儘量放慢加深。緩慢的腹式呼吸,可以調節自主神經,從而讓頭腦和身體感到放鬆;同時,可以使肺部有充足的時間做氣體交換,吸入的氧量高於正常情況下的兩到三倍,使身體獲得更多的氧氣。若在練習過程中感覺輕微頭暈,可調整自己的呼吸長度及深度。
  • 有考前焦慮怎麼辦?營養師教你按摩三穴,幫你輕鬆應對!
    臨近年底,學生一族開始備戰期末考試,有的同學總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整日心煩氣躁,焦慮不安。萌萌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平時學習成績一般。最近總是出現夜晚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白天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現象,已經影響到了學習和生活,這就是典型的考前焦慮。
  • 陪伴,我們在一起丨「謝謝你,我的孩子」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
  • 如何度過孩子和家長的「超長假期」
    、「孩子再不開學,我就要焦慮了。」 孩子說:「感覺爸爸媽媽比班主任還要可怕。」「每天在家都是雷區,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踩到地雷了。」 1、人容易把不良情緒發洩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的身上。 2、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父母既要扮演父母,還要扮演教師。孩子既是孩子,同時也是學生。這種角色衝突,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 3、疫情期間,大家都免不了有些恐慌,不能隨心所欲的外出散心,長時間居家環境會導致壓力過大。
  • 正視焦慮,掌握「深呼吸」!心理專家教你從容應對高考
    臨近高考,部分學生和家長開始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記者採訪了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趙陵波副教授,教大家用最簡單的方式緩解焦慮情緒。他說,考生這個時候經常會出現「粉紅色大象」的心理問題,越「不要做什麼」,越容易無法抑制地「做什麼」,假設考生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焦慮」,這時考生越容易緊張焦慮。趙陵波告記者,「『粉紅色大象』的解法很簡單,就是正視你自己,正視你的焦慮情緒,所有人都會焦慮,承認自己的不安,把『不要』換成『我要』,如『我要放輕鬆』,慢慢地就會忘記原先的情緒。」
  • 專業醫生教你如何讀懂自己的孩子
    現在有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自己看了那麼多育兒類書籍,孩子還是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乖巧、聽話?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鼓勵、陪伴孩子,孩子仍然孤僻、不合群?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孩子還是跑步不穩、身上沒勁、總摔跟頭?
  • 「案例」輟學1年,分離焦慮的孩子,如何調整?
    從小分離焦慮導致強烈的不安全感 Y同學自幼就讀於寄宿制學校,與父母建立的依戀關係較弱。 從小分離焦慮導致強烈的不安全感,對家庭與愛的需求程度較高。
  • 戰疫下的詩意 親子閱讀陪伴孩子度過特殊時光
    對於低幼年齡的孩子來說,長時間的居家防護,可能會引發他們一些困惑和焦慮。在居家戰「疫」的特殊時期裡,海南省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積極倡議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讀詩歌和故事,在親子閱讀中陪伴孩子去發現、理解和感悟這段特殊的時光。
  • 當你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如何教孩子應對?
    當你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如何教孩子應對?中國的家庭教育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與歷史,文化底蘊如此豐厚所以出現了很多著名歷史典故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百裡負米等,這些歷史典故的發生與他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那麼校園暴力與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呢?文豪泰戈爾曾說過:「當人是獸時,他比獸還壞」,為什麼要引用這句話?
  • 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
    這種現象其實基於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願望,但是如何陪伴孩子學習成為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四、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這一點非常重要,家長不能代勞,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如何整理如何擺放最佳,因為學習永遠是自己的事!
  • 孩子焦慮厭學,家長別幫倒忙
    連續參加了所有的渡過親子營活動,接觸和陪伴了300個以上的家庭和孩子,對青少年抑鬱成因和康復,家庭關係調整,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華老師:如沐春風、溫暖知性 擅長青少年社交障礙,考試焦慮,及青少年情感障礙的康復指導,倡導生活療愈,將心理諮詢技術融於日常生活,指導家長高效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