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2歲3個月的咪咪也正式地進入了哥哥的愛可園。我們和老師都做好了耐心陪伴她適應分離焦慮的準備,出手大家意料的是, 她笑嘻嘻地小手一揮,迅速融入了幼兒園的吃喝拉撒睡玩中。我不禁心中感嘆,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寶貝,在她準備好的那一刻, 她留下的背影是那樣堅定和猝不及防。每個孩子呈現出的分離焦慮很不一樣, 因為孩子的個性和安全感不同,家裡的具體情況也幹差萬別,如果有大的變動,比如添二寶、搬家等都會影響到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而幼兒園帶給孩子的踏實感和吸引力也不盡相同,需要我們在擇園的時候把好關。除此以外,下面的準備工作也能幫你和孩子更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
1.培養孩子的自豪感
讓孩子感到上幼兒園是大孩子的特權,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憧憬: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有小朋友,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會開展各種活動。但不需過分誇大描述幼兒園,切記不可威脅或暗示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去幼兒園!」 為了建立和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要讓他們感到,爸爸媽媽並非因為不願陪伴我而要我和家人短暫分開,他們仍然好愛我,老師也喜歡我。同時,有的幼兒園允許孩子帶一件體積適中。 無尖銳突起、表面光滑成柔軟的安慰物去幼兒園,熟悉的東西會減少孩子的入園焦慮,也可以準備張家庭合影讓孩子帶到幼兒園,想家時可以讓他看看。
2.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提前調整孩子在家的起居生活節奏,儘量以孩子入園的生活規律為標準,固定孩子的餐椅、餐具等,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學習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洗手、擦嘴,培養孩子每天早起按時排便的習慣,讓孩子嘗試獨立穿、脫衣服。孩子能做的或有興趣做的事讓他多嘗試,也許對於成人來說,放權讓孩子自己做事反而顯得麻煩,但孩子需要從克服困難中獲得成就感,並形成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
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覺自己是特殊的,是被照顧的對象,因而產生自卑感,較強的自理能力和規律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在新的環境中更有掌控感,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最後,引導孩子用語言或肢體語言表達需求,如:摔倒導致身體不舒服會說出或指明具體位置(肚臍、胳膊肘、膝滕蓋……)。
3.父母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增強與學校之間的信任
心心媽媽說:「孩子要上幼兒園,我有很多擔心,怎樣才能緩解入園的焦慮呀?送園的時候孩子不讓走或哭怎麼辦?」家長和孩子一樣,也有入園焦慮,幫助幼兒的同時,家長還需先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幫你看到內心都有哪些擔心、焦慮、不舍,看到還有哪些本屬於自己的情緒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對孩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如果孩子感到自己身處家人都放心的環境,內心便會放鬆下來,踏實地探索,也就是說家校之間的信任和家人對待上園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適應幼兒園的情況。比如,家庭成員就送園年齡、理念和園所選擇等未達成致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在愛可園,新入園的孩子會有老師的特別陪伴,老師會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泣的時候,老師會傾聽他、理解他,允許他表達所有的思念和情緒。
「別哭了」這種否定孩子情緒的話語是可以從老師們的字典裡摳掉的。老師有時會在孩子情緒釋放的間隙說:「寶貝很想媽媽,心裡有點難過吧,老師小時候剛上幼兒園也哭呢,實在不好受就趴在老師肩上哭一會兒吧,老師在這陪著你。」
4.想辦法幫助孩子做好和家人短暫分離的準備
不過,即使做好各種準備,仍會有小部分孩子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我們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耐心地接納和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早上送孩子入園,當孩子不願和我們離開時,家長的不耐煩或戀戀不捨的為難態度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孩子會無意識地表達「忠心」、配合家長,用哭鬧回應父母的不知所措和不舍。
其實,有的時候,家長還在離開的路上難過時,孩子就已經自如地在幼兒園裡活動了。「不讓孩子哭」不是我們的目的,「哭」是那一刻情緒的宣洩,我們要看到「哭」背後的需求,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緒。哄孩子、討好孩子以及責備孩子哭都是對孩子情緒的不接納。我們要對孩子保持真誠、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有時候老師告訴寶貝,媽媽的愛在口袋裡,這樣孩子會感到,雖然媽媽人不在身邊,但她的愛還停留在身邊,想媽媽時就摸摸口袋。另外,角色稱演、分離主題的中英文繪本,如(阿文的小毯子》《湯姆上幼兒園》《我好擔心》《一口袋的吻》等都是老師和父母的好幫手。讓我們相信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會是件快樂的事情。請把最堅定的目光,信任的擁抱和從容的微笑作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