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集中5個軍進攻塔山,又想調到淮海戰場使用,結果僅調去1個

2020-12-14 騰訊網

▲塔山前線動員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圍攻錦州城,準備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東北地區50餘萬國民黨軍封鎖在山海關外,將其各個殲滅,從而正式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蔣介石也非常清楚錦州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因此他一方面緊急調動廖耀湘第9兵團十餘萬精銳組成西進兵團,從瀋陽出發;另一方面從華北「剿總」調來第62軍、第92軍及獨立第95師,從山東青島調來第54軍,在毗鄰錦州的葫蘆島組成了東進兵團,由第92軍軍長侯鏡如指揮,與廖耀湘部隊東西對進援救錦州。

▲遼瀋戰役劇照

蔣介石抽到兩大兵團夾擊錦州

當時,從瀋陽出發的廖耀湘兵團擔心東北野戰軍圍城打援,因此拿下彰武后就停滯不前了,反而是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因為蔣介石親自乘坐「重慶」號軍艦前來助戰,因此作戰十分積極。1948年10月10日,「東進兵團」對錦州東面30公裡的塔山阻擊發起進攻,僅僅1天時間,飛機轟炸,步兵炮和海軍艦炮的輪番轟擊,就將阻擊部隊剛剛修好的所有工事全部炸毀。

▲遼瀋戰役形勢圖

5個軍未能攻破塔山防線

隨後,國民黨軍連續數日,一撥連著一撥發動了整連整營整團的集團衝鋒,奉命在此防守的東北野戰軍4縱拼死抵抗,付出了重大傷亡,其中堅守塔山核心陣地的4縱12師34團,近2千人的主力團最後僅剩數十人活著走下戰場。後來,蔣介石又從煙臺海運來第39軍,從徐州地區調來戰車部隊配合進攻,但為時已晚,直到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東進兵團始終沒有越過塔山防線一步。

▲遼瀋戰役油畫

遼瀋戰役後攻擊塔山部隊緊急撤離

10月28日拂曉,廖耀湘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餘人在遼西地區被殲滅,其中包括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兩支精銳,中將司令官廖耀湘也被俘虜,遼瀋戰役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如此一來,留在葫蘆島的東進兵團就成為孤軍,很可能成為東北野戰軍下一個打擊目標,必須緊急撤回山海關內。

▲蔣介石與杜聿明

蔣介石、杜聿明準備將部隊撤至徐州

當時,蔣介石眼見東北戰場慘敗,深知華北地區也必將不保,因此決定將葫蘆島駐紮的這些精銳部隊全部調往徐州戰場,用以屏障收到南京。此時在葫蘆島坐鎮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本來就兼任著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自然十分支持蔣介石這一打算,並緊急從河北秦皇島等地調撥船隻前來運兵,不僅將葫蘆島駐紮的4個軍加1個獨立師運走,還從營口港接回了劉玉章第52軍,這也是遼瀋戰場上唯一僥倖逃脫的成建制部隊。

▲蔣介石與傅作義

傅作義堅決反對,將大部分部隊留在華北

但是,蔣介石、杜聿明的打算最終都落空了,因為第62軍、第92軍和獨立第95師都是從華北「剿總」傅作義麾下借調的,此番華北方面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將部隊拱手送給徐州「剿總」。傅作義甚至因此威脅說:「請將葫蘆島部隊盡留華北,否則他不願守平津,即率所部活動作戰(即退出平津回綏遠老巢)。」最後,這兩個軍和獨立95師全部歸還原建制,其中第92軍奉命調入北平擔任守備,北平和平解放時接受了改編;第62軍奉命防守天津,後來被殲滅;獨立第95師駐防塘沽,平津戰役後由海路撤至上海,全國解放後撤往臺灣。

▲塔山英雄千古流芳

第54軍和第52軍因為在攻打塔山或營口撤離時損失慘重,必須先到長江以南休整補充,因此也未能撤往徐州戰場。最後,僅有第39軍被運往蚌埠,被編入了李延年第6兵團,參加了淮海戰役。

相關焦點

  • 黃百韜兵團5個軍,唯一的美械軍戰力最弱,唯一日械軍卻戰力超強
    ▲淮海戰役示意圖 1948年底淮海戰役前夕,蔣介石在軍事要地徐州周邊調集了足足80萬重兵,其中黃百韜第7 當時,第7兵團下屬5個軍,兵團部及63軍駐新安鎮;25軍駐鎮東10裡的阿湖鎮;64軍駐鎮東南10裡的高流;100軍駐鎮北約10裡的瓦窯。加上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第9綏靖區撤銷後,所轄第44軍也劃歸黃百韜指揮,使其麾下聚集了5個軍12萬人的龐大陣容。在當時的中國,僅有剛剛在遼瀋戰役中覆滅的廖耀湘第9兵團可與其媲美。
  •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救徐州,居然想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解放軍
    1938年,蔣介石為了遲滯日軍進攻,出了個昏招,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並嫁禍給日本人。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軍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使武漢會戰推遲了3個月。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居然想故伎重施,再次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華東野戰軍。
  • 白崇禧手握重兵,為何拒絕增援淮海戰場
    原先華中剿總底下有3、12、14兵團和5、13、16三個綏靖區,共20多萬人。其中12兵團是校長嫡系黃維兵團,駐防河南,在淮海戰役沒多久就奉校長命令東調。其他兩個兵團:3兵團是桂系的本錢,下轄的第七軍,北伐時號稱鋼軍,長期以來一直保持一軍兩師六團的精幹編制,戰鬥力頗為強悍。48軍是桂系另一支基幹部隊,在抗戰前由桂系最早組訓的地方民團構成,戰鬥力不遜於第七軍。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參戰80萬人,為何有人說實際作戰僅40萬
    從番號上看,淮海戰役國民黨一方共出動8個兵團(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又17個獨立團、1個空軍大隊,加上戰爭期間又成立了3個軍7個師,因此作戰部隊累計達到了驚人的34個軍86個師。如從番號編制上看,國民黨軍隊的總和加在一起應該還不止80萬人。可事實上,實際參加一線作戰的部隊並非如此。
  • 塔山上兩大英雄團,一個戰至最後32人,另一個硬抗華北頭號精銳
    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3個獨立師加上特種兵縱隊,突然南下北寧鐵路(原奉、張鐵路),準備奪取東北與華北地區聯繫的咽喉——錦州,從而對衛立煌部55萬國民黨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 國民黨將領們,眼中的淮海戰役是什麼樣
    蔣介石原本屬意蔣鼎文接任該職,蔣鼎文去南京面見蔣介石後,提議調四十軍等兩個軍去徐州,自己選擇一名秘書長協助,並同時擁有協調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政治事宜的權力。根據蔣鼎文自己的回憶,「中央方面意見未能充分融洽」,最終調蔣鼎文去徐州的提議作罷。此時的劉峙,則在上海看看京劇,觀賞跳傘表演,拜會親友,過上閒適生活。5月30日,何應欽打電話給劉峙,通知他確定去徐州方面任職。
  • 假如二戰時期,將德國調到亞洲戰場,日本調去歐洲戰場會怎樣?
    導語:假如二戰時期,將德國調到亞洲戰場,日本調去歐洲戰場會怎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戰場上相對比較殘酷一些,因為各國的工業先進程度較高,可以打造各種比較大型的武器裝備。而在亞洲戰場上,雖然也十分的慘烈,但在水準上來說跟歐洲戰場差遠了,那麼假如角色互換,將日本調到歐洲戰場,德國調到亞洲戰場的話,結果會發生改變嗎?從工業水平來看的話,日本在歐洲完全就是被碾壓的份,實力連義大利都不如,擁有的力量估計連波蘭都進不去,而且後續還有法國這個強大對手。陸地作戰沒有勝算,同樣的海軍也沒有。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他所駐守的廣西也是銅牆鐵壁,日本人進攻中國的時候在廣西吃了不少虧,所以日本選擇繞道進攻中國,白崇禧是個將才,紅軍時期,讓中央紅軍損失最大的湘江戰役就是白崇禧指揮的,蔣介石麾下儘管猛將如雲,但對於白崇禧這樣的戰術家,戰略家蔣介石還是有招攬之意的,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讓他總覽全局。
  • 解放軍十大鐵血阻擊戰之三:塔山阻擊戰
    10月1日,解放軍攻克義縣。國民黨軍意識到東北決戰已經揭開序幕,蔣介石飛赴北平與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緊急磋商,決定從華北抽調第17兵團的2個軍和獨立第95師,從煙臺抽調第39軍,儘快海運葫蘆島,連同錦西地區的4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統一指揮,自錦西經塔山,增援錦州。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1948年,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國民黨的政權不夠穩定,且軍內的勢力比較混亂,預示著國軍的失敗是必然,隨著戰場上我軍的實力愈加強盛,國軍的黃百韜兵團在徐州東部地區得不到任何支援,我軍指揮員就此逮住了這個機會,制定圍殲行動將他們一舉拿下。
  • 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這件事的說法很多,我們就不具體討論了,但是我們要明白,蔣介石不願意退守江淮,反而想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總而言之,解放軍想在蘇北打仗,國軍也想在蘇北打仗,那個宿命中的戰場逐漸顯露在世人眼前。三、大淮海戰役開始的時候,劉峙命令駐紮安徽的黃維兵團撤到徐州,希望大兵團集中到徐州附近,堅持的時間久一點。黃維接到命令後一路北上,很快遇到劉鄧和陳毅指揮的中野,黃百韜被殲滅的第二天,黃維兵團進攻中野陣地。
  • 血戰淞滬,遠徵印緬,蔣介石的王牌新1軍是如何隕落的?
    號稱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新1軍,被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圍殲在遼西黑山一役中。 從印緬戰場歸國時,新1軍頂著「天下第一軍」的名頭,全副美械裝備,神氣得不得了。可惜,這支建制僅四五年,在印緬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年輕軍隊,卻在東北戰場上,節節敗退,最後隕落在黑山。 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捋一捋新1軍這支國民黨王牌軍隊的發展史。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以上這幾位都是淮海戰役雙方主要指揮官。這場戰役是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前後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戰役,華野與中野全體將士們都會殲滅敵軍一支王牌兵團與者擊斃司令員。而這些部隊與將領都是屬於蔣介石的嫡系。
  • 淮海屬第一,看看參戰將領都是誰
    其實在這次的戰役中,蔣介石在戰略部署上其實是安排的非常好的,還為此調配了不少名將,之後,我們將仔細分析他們在戰役中的表現。在平津戰役的戰場上,雖然有這不少像傅作義這般厲害的將領,但是在武器配備上他手下的部隊還差著中央軍好大一截,所以當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的百萬大軍向著這個地區挺進時,即便傅作義是個軍事天才,也無法在這場戰役中獲勝。
  • 戰場上獲勝一方是如何處理兩軍屍體的?塔山阻擊戰勝利的幕後故事
    塔山阻擊戰爆發之初,蔣軍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還沒有到達崗位,戰場各部由第54軍軍長闕漢騫統一指揮,這是位曾經在滇西強渡怒江的遠徵軍悍將,他冒著炮火登上塔山村對面的雞籠山親自觀測督戰。結果在六晝夜的反覆拉鋸戰中,飲馬河已經被屍體填滿了,可見戰事之慘烈。
  •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解放戰爭打到了1948年,國共決戰開始了,東北的決戰以我方的勝利落下帷幕,中原戰場上,一場世界大戰打響了,此戰我軍集合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總計60萬人,準備一舉吃掉國民黨的80萬精銳,企圖一戰而解決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雖然有人提出74軍的種種問題,可是細究起來,沒有任何一隻軍隊能在同樣的處境中的表現會超出74軍。 74軍在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比起另外 「五大主力」的另外四個被殲滅時的表現強多了去,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後面重建的74軍,也還是堪稱國軍精銳。(48年淮海戰役前空投了74軍7個連防守商埠,力拒華野6個縱隊的進攻)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見的。 第二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3萬餘人。
  • 解放戰爭中,蔣介石從臺灣唯一調過來的一個旅,被誰一戰全殲?
    5軍為主力,共9個旅,分路向濮陽、大名進攻,尋殲劉鄧大軍主力。  劉將軍準備尋殲第5軍一部,但由於地形不利,沒能得手。於是,突然南下,對山東巨野、金鄉、魚臺發起攻擊,首先攻克聊城、巨野。但是,強攻金鄉,沒打下來。蔣介石急令魚臺、定陶、菏澤地區的國民黨軍向金鄉增援。劉將軍於是讓小部分兵力圍困金鄉,集中主力殲滅由魚臺來援之敵。  結果,在胡海子一仗,全殲敵整編第88師第62旅和第70師第140旅。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抗戰結束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當時全國主要戰場分為東北戰場,華東戰場,中原戰場,西北戰場,華北戰場。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還有華東戰場,這三個戰場都是當時雙方交戰的主戰場,為此,蔣介石投入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