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前線動員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圍攻錦州城,準備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東北地區50餘萬國民黨軍封鎖在山海關外,將其各個殲滅,從而正式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蔣介石也非常清楚錦州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因此他一方面緊急調動廖耀湘第9兵團十餘萬精銳組成西進兵團,從瀋陽出發;另一方面從華北「剿總」調來第62軍、第92軍及獨立第95師,從山東青島調來第54軍,在毗鄰錦州的葫蘆島組成了東進兵團,由第92軍軍長侯鏡如指揮,與廖耀湘部隊東西對進援救錦州。
▲遼瀋戰役劇照
蔣介石抽到兩大兵團夾擊錦州
當時,從瀋陽出發的廖耀湘兵團擔心東北野戰軍圍城打援,因此拿下彰武后就停滯不前了,反而是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因為蔣介石親自乘坐「重慶」號軍艦前來助戰,因此作戰十分積極。1948年10月10日,「東進兵團」對錦州東面30公裡的塔山阻擊發起進攻,僅僅1天時間,飛機轟炸,步兵炮和海軍艦炮的輪番轟擊,就將阻擊部隊剛剛修好的所有工事全部炸毀。
▲遼瀋戰役形勢圖
5個軍未能攻破塔山防線
隨後,國民黨軍連續數日,一撥連著一撥發動了整連整營整團的集團衝鋒,奉命在此防守的東北野戰軍4縱拼死抵抗,付出了重大傷亡,其中堅守塔山核心陣地的4縱12師34團,近2千人的主力團最後僅剩數十人活著走下戰場。後來,蔣介石又從煙臺海運來第39軍,從徐州地區調來戰車部隊配合進攻,但為時已晚,直到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東進兵團始終沒有越過塔山防線一步。
▲遼瀋戰役油畫
遼瀋戰役後攻擊塔山部隊緊急撤離
10月28日拂曉,廖耀湘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餘人在遼西地區被殲滅,其中包括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兩支精銳,中將司令官廖耀湘也被俘虜,遼瀋戰役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如此一來,留在葫蘆島的東進兵團就成為孤軍,很可能成為東北野戰軍下一個打擊目標,必須緊急撤回山海關內。
▲蔣介石與杜聿明
蔣介石、杜聿明準備將部隊撤至徐州
當時,蔣介石眼見東北戰場慘敗,深知華北地區也必將不保,因此決定將葫蘆島駐紮的這些精銳部隊全部調往徐州戰場,用以屏障收到南京。此時在葫蘆島坐鎮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本來就兼任著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自然十分支持蔣介石這一打算,並緊急從河北秦皇島等地調撥船隻前來運兵,不僅將葫蘆島駐紮的4個軍加1個獨立師運走,還從營口港接回了劉玉章第52軍,這也是遼瀋戰場上唯一僥倖逃脫的成建制部隊。
▲蔣介石與傅作義
傅作義堅決反對,將大部分部隊留在華北
但是,蔣介石、杜聿明的打算最終都落空了,因為第62軍、第92軍和獨立第95師都是從華北「剿總」傅作義麾下借調的,此番華北方面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將部隊拱手送給徐州「剿總」。傅作義甚至因此威脅說:「請將葫蘆島部隊盡留華北,否則他不願守平津,即率所部活動作戰(即退出平津回綏遠老巢)。」最後,這兩個軍和獨立95師全部歸還原建制,其中第92軍奉命調入北平擔任守備,北平和平解放時接受了改編;第62軍奉命防守天津,後來被殲滅;獨立第95師駐防塘沽,平津戰役後由海路撤至上海,全國解放後撤往臺灣。
▲塔山英雄千古流芳
第54軍和第52軍因為在攻打塔山或營口撤離時損失慘重,必須先到長江以南休整補充,因此也未能撤往徐州戰場。最後,僅有第39軍被運往蚌埠,被編入了李延年第6兵團,參加了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