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2020-12-14 十點漲知識

解放戰爭打到了1948年,國共決戰開始了,東北的決戰以我方的勝利落下帷幕,中原戰場上,一場世界大戰打響了,此戰我軍集合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總計60萬人,準備一舉吃掉國民黨的80萬精銳,企圖一戰而解決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

國民黨這塊呢,蔣介石也是不惜血本集合國民黨軍隊和我軍決戰,對於長江以北國民黨各部隊,蔣介石是有心無力的,國民黨軍派系眾多,遠的不說,就說傅作義,李宗仁,閻錫山等軍閥經常都是陽奉陰違,在黃淮地區,蔣介石布置的軍隊有80萬,但以蔣介石的預計,這個人數根本不佔優勢,武漢有白崇禧的50萬軍隊駐紮於此,如果能調集白崇禧集團加入淮海戰役,那麼130萬對我軍60萬,基本上有很大勝算的。

蔣介石當場下達命令白崇禧為總指揮,白崇禧一開始是接受的,但不久後發現,蔣介石完全是給自己挖了個坑,白崇禧一直都是桂系代表人物,他怎麼能指揮動黃維,黃伯韜等黃埔子弟呢?蔣介石目的是想讓自己的桂系軍隊和我軍打個消耗戰,之後他的黃埔精英再上,於是白崇禧連夜飛回了武漢,蔣介石見到此情況後,只要任命劉峙為總指揮。

劉峙何許人也?劉峙是個打敗戰的將軍,由於資歷高,擔任過黃埔學校的教官,所以那些黃埔學生也給他幾分薄面。但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不敢苟同,在抗戰中經常都是棄城而逃,蔣介石是無人可用了,早年的麾下的孫立人,薛嶽等人此時閒賦在家。蔣介石也知道劉峙指揮不了千軍萬馬,於是將養病的杜聿明調來擔任副總指揮。

一開始蔣介石選擇的是宋希濂,這個軍事能力突出,軍功也不少的黃埔一期生,宋希濂在接到電報後也是很難為情,讓他指揮一個兵團自己是可以的,讓他指揮多個兵團,他如何指揮呢,李彌,黃維,邱清泉,孫元良等人和他平起平坐,平日裡就諸多摩擦。於是他以不明徐州情況為由拒絕了蔣介石。

杜聿明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杜聿明在就任東北總司令時,他是極其不情願的,但是他是個一個忠臣,不敢反對蔣介石,他接任徐州剿總副司令一職後,他是硬著頭皮上去了。杜聿明上任徐州後,對於軍事他是有點想法的,但是骨子裡的愚忠導致他放不開手腳,對於蔣介石一天三個電報的呼叫,杜聿明是空有計策而不能用,在兜兜轉轉幾個月後,杜聿明集團被圍,淮海戰役最終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

蔣介石的統一中國之路是極其艱難的,早些年通過中原大戰看似統一了中國各個軍閥,實際上,只是各個軍閥避其鋒芒,名義上承認蔣介石中央政府的地位,但是蔣介石的權力範圍只能在南方江浙幾個省,像廣西,山東,東北,山西,西北,蔣介石是染指不了的。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派系鬥爭還沒有停止,很多次戰役,蔣介石並非敗在了軍事謀略上,而是用人不明,部隊相互不配合。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麾下四位高級將領,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爆發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參戰雙方;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我黨領導的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雙方投了兵力;國軍約80萬,華野與中野共計60萬(外加後勤以及民兵40萬)。指揮員;國軍劉峙,杜聿明,黃維,黃百韜等國軍高級將領。
  • 解放戰爭期間,分別擔任五個戰區剿總司令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如何
    同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正式呈交投降書,自此,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結束。日本投降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執意挑起內戰,並為了便於指揮和管理,還特意設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和西北五個「剿總」司令部,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在解放戰爭期間,這五個「剿總司令」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他是蔣介石五虎將之一的福將,淮海戰役後他的結局如何了
    蔣介石能成為國民政府實際上的首腦,除了他過人的手段之外,還在於他手下有一批得力的幹將,我們知道蔣介石起家靠的是黃埔系,但是他的黃埔學生在這幾個人面前還是要靠後,這幾個人就是蔣介石軍事集團中的五虎將,或者說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他們分別是:「幹將」陳誠、「忠將」顧祝同、「福將」劉峙、「飛將
  • 淮海戰役,手握重兵的白崇禧作壁上觀,為何還阻止宋希濂前去增援
    拒絕增援淮海前線 淮海戰役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蔣介石投放了大量精銳部隊,以徐州為中心,和我軍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鏖戰兩個多月,這也是三大戰役中我軍犧牲最大的一場戰役
  • 國軍四大「剿總」是什麼時間成立的?首任總司令分別是哪4位大佬
    國軍「剿總」這個詞,常看戰爭劇的朋友應該並不陌生,但具體概念可能不甚清楚,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為了和我軍作戰,把主力部隊按全國區域進行了劃分,地區級的最高指揮部就叫「剿總」。國軍先後成立了4大剿總,分別是東北剿總、徐州剿總、華北剿總和華中剿總。南方地區則沒有設立,因為交戰區在49年之前全部集中在長江以北。一個剿總少則40萬兵力,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軍事力量。四大剿總是何時成立的呢?
  • 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淮海戰役?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覺要完蛋
    他當時到國防部聽完簡報,又同相關人士討論過後,「啪」一聲摔了軍帽,毅然決然拒絕指揮淮海戰役,完全沒有迴旋餘地,就是不接受任命。 多年來,外界對於他拒絕指揮的事一直有很多猜測:有說怯戰的;有說白崇禧想看蔣介石出醜的;還有說蔣介石想將戰敗責任嫁禍給白崇禧的等等。
  • 國民黨四大剿總司令都是誰?結局如何?他兵力最多評價最低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當局為了加強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成立了跨地區、跨建制的四大最高戰區,也叫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即東北、華北、徐州以及華中四大剿總。剿總是國民黨軍當時最大的作戰集團,一個剿總下轄幾個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兵力上是很驚人的。
  • 三大戰役中,為何淮海戰役最難大?參軍的國軍將領都有誰?
    其中三大戰役,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在這場戰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為什麼淮海戰役是最難打的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參戰的國軍將領都有誰。但是,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並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未到戰場之前,國民黨大軍已經陷入了被動地位。去到戰場之後,杜聿明已經回天乏力。他跟蔣介石說要放棄徐州,還能保存兵力。但是,蔣介石堅持讓杜聿明守徐州。最終,杜聿明被共產黨包圍。
  • 剿總司令是何職務,職權究竟有多大,杜聿明為何不能當正職?
    1948年6月,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一職,被認為是當作「救火隊長」派往徐蚌戰場,因為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無能,在戰役一開始就指揮混亂,整體陷入僵局,為了避免更大的漏洞,杜聿明不得不承擔起這項任命來,最終在淮海戰役中被俘。
  • 白崇禧手握重兵,為何拒絕增援淮海戰場
    國軍為了防止在中原被各個擊破,計劃集中優勢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做戰略防禦,並任命劉峙為徐州剿總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但計劃剛剛進行時,恰逢東北戰場吃緊,杜聿明從徐州飛往東北協助校長指揮。劉峙沒了主心骨,非常驚慌,在半個月的時間裡無所作為。當我中野和華野部隊大批南下徐州時,劉峙情急之下下令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他所駐守的廣西也是銅牆鐵壁,日本人進攻中國的時候在廣西吃了不少虧,所以日本選擇繞道進攻中國,白崇禧是個將才,紅軍時期,讓中央紅軍損失最大的湘江戰役就是白崇禧指揮的,蔣介石麾下儘管猛將如雲,但對於白崇禧這樣的戰術家,戰略家蔣介石還是有招攬之意的,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讓他總覽全局。
  • 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南京的國防部發布作戰任務之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覺得不行,兵力部署在鐵路沿線太分散了,不僅容易受到攻擊,想「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也不方便。甚至黃百韜都有預感,國府前景不明朗,大兵團駐紮在外很不安全,不如撤回徐州固守,還能和其他部隊抱團取暖。
  • 逐鹿中原的淮海大戰,看雙方指揮官,就知道蔣介石輸得一點都不冤
    解放戰爭期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當屬淮海戰役,這是三大戰役中的一場中原之爭,無論輸贏,都屬於一戰定乾坤。因此,淮海戰役爆發後,敵我雙方的最高長官都非常重視這場戰爭。但是,作為國軍最高長官蔣介石,也非常重視徐蚌會戰(也叫淮海戰役,只是雙方叫法不同)。原來老蔣是想讓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司令,但遭到拒絕。最終,蔣介石無計可施,派劉峙擔任徐州的剿匪總指揮,同時還是淮海戰役國軍陣營的最高指揮官。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日本軍國主義被打倒後,蔣介石爭奪政權,侵吞勝利果實的行為幾乎暴露無遺了,蔣介石的國民黨基本都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與共產黨代表的受壓迫階級是矛盾的,解放戰爭因此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不斷把國統區變成解放區,基本上每一次戰役都能取勝,在看看國民黨,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間爆發的三大戰役時,國民黨就不可能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
  • 48年淮海戰役中,國軍7個兵團的司令官都有何結局?4人逃脫
    至1949年1月10日戰役結束,國民黨有55.5萬部隊被消滅和改編。那麼此次淮海戰役中參戰的國民黨7個兵團司令官都是誰?結局如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1948年11月30日,駐守徐州西郊的第2兵團在時任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的指揮下和第13、16兩個兵團一起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被圍的黃維的第12兵團。最終於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949年1月,第2兵團在永城陳官莊地區被殲滅。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 他潛伏在蔣介石身邊十九年,當上了國軍中將,為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早年的張克俠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既能帶兵打仗也能運籌帷幄,他是國軍陸軍中將,是馮玉祥的連襟,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曾授予他「中正劍」,人稱「佩劍將軍」。 但老蔣不知道的是他的佩劍將軍是一名共產黨員,潛伏在國軍隊伍,秘密工作、團結和爭取了很多國民黨愛國將領和士兵,為積極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 《新世界》裡剿總與我軍和談「和平解放北平」,蔣介石為什麼不阻攔?
    《新世界》裡剿總與我軍和談「和平解放北平」,蔣介石為什麼不阻攔? 由孫紅雷等人主演的《新世界》正在熱播中,該劇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也是在「和平解放北平」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和平解放北平」發生在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時期,「和平解放北平」也是平津戰役的結局,最終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
  • 如果蔣介石在解放時期,把這三個戰區,交由這三位名將管理會怎樣
    在解放時期著名的淮海戰役中,出現了這樣一段情景,作為國軍大佬,一貫喜歡搞獨裁統治的蔣介石竟然,在為選派誰鎮守徐州而苦惱,最後實在是無將可派的情況下,讓劉峙擔任徐州剿總司令。要知道這位劉峙可是一位擁有逃跑將軍之稱的將領,在打仗方面並不是很出色。
  • 淮海戰役前夕:薛嶽聽說此人當總司令,氣得扔掉筷子長嘆氣!
    薛嶽是公認的抗日名將,指揮三次長沙會戰擊斃日軍10萬餘人,聞名國內外,然而面對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的慘敗,薛嶽無能為力,更準確一點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