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四大「剿總」是什麼時間成立的?首任總司令分別是哪4位大佬

2020-12-14 史源歷史專欄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885期。國軍「剿總」這個詞,常看戰爭劇的朋友應該並不陌生,但具體概念可能不甚清楚,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為了和我軍作戰,把主力部隊按全國區域進行了劃分,地區級的最高指揮部就叫「剿總」。國軍先後成立了4大剿總,分別是東北剿總、徐州剿總、華北剿總和華中剿總。南方地區則沒有設立,因為交戰區在49年之前全部集中在長江以北。一個剿總少則40萬兵力,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軍事力量。四大剿總是何時成立的呢?首任總司令分別是誰?

第一個成立的是國軍華北剿總,1947年11月設立,司令部設在北平。首任總司令為傅作義,國軍二級上將(這也是剿總司令的標配,僅有白崇禧為一級),他和白崇禧一樣,是也非中央嫡系身份上任的地方軍閥大佬。華北剿總共計有約60萬兵力,傅作義嫡系綏遠部隊與平津一帶的中央軍部隊約各佔一半。華北剿總在國軍四大剿總中實力處於中遊,前期面對的對手解放軍華北軍區三個兵團,軍事實力上難以和傅作義部隊正面對抗,但東野48年11月入關後,平津攻守形勢瞬間逆轉。

第二個成立的是東北剿總,時間為1948年1月,司令部定在瀋陽,衛立煌上將出任剿總司令。東北剿總擁兵55萬,且包括新1新6兩大強軍,按說實力在四大剿總中僅次於徐州剿總。然而東北戰場地位頗為尷尬,衛立煌剛接手這一要職就處於四面包圍之中,我軍在東北的部隊當時已逾百萬,東北剿總危機重重。衛立煌原本也不想到東北做徒勞的努力,但卻被搞砸東北戰局的陳誠成功甩鍋。東北剿總也是第一個被我軍剿滅的(自己取名為「剿總」,卻反過來被我軍消滅掉,也是諷刺)。

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都是在1948年6月成立的。先說徐州。徐州剿總的駐地自然設在南京門戶徐州,首任司令為二級上將劉峙,此人也是四位當中評價最低,指揮能力最弱的一位,後來的淮海戰役,他也並不是真正的指揮官,而是由杜聿明中將負責。但要論及剿總的自身部隊實力,徐州剿總當屬首位,不加國防部後來調派過來的黃維12兵團,徐州剿總兵力已達68萬人,是各個剿總中人最多的,而且其中包含了第二和第七兩個頂級兵團,實力強悍。

華中剿總則設在武漢,總司令為白崇禧上將,由國防部長位置上調任。由於在此地面對的對手為我軍中原野戰軍,當時中野兵力不多,大別山區僅10萬人上下,所以華中剿總的兵力也是四大剿總中最少的,約35-40萬人。

相關焦點

  • 《新世界》裡「剿總」是個什麼單位?四大「剿總」總司令分別是誰?
    《新世界》裡「剿總」是個什麼單位?四大「剿總」總司令分別是誰? 在《新世界》中,一直被沈世昌、馮青波、金海、鐵林與田丹提到的「剿總」從來沒有出現過,那麼劇中這個「剿總」到底是何許人也?剿總又有多厲害呢?
  • 國民黨四大剿總司令都是誰?結局如何?他兵力最多評價最低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當局為了加強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成立了跨地區、跨建制的四大最高戰區,也叫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即東北、華北、徐州以及華中四大剿總。剿總是國民黨軍當時最大的作戰集團,一個剿總下轄幾個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兵力上是很驚人的。
  • 國民政府的四大剿總司令,一個投降,兩個出走,剩下一個小諸葛
    剿總司令部為二戰前後,國民政府為圍剿共產黨的人民軍隊建立的軍事單位;分為東北、華北、徐州、華中四大剿總。剿總是當時國民黨軍當時最大的作戰集團,一個剿總下設幾個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
  • 國民黨四位剿總司令分別是誰?最後的結局怎樣?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在長江以北區域分為了4大塊,分別安排了一個最高的軍事指揮官。當時有東北剿總、徐州剿總、華北剿總、華中剿總,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四位大名鼎鼎的國民黨剿總司令員。第一位:華北剿總
  • 解放戰爭期間,分別擔任五個戰區剿總司令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如何
    同年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正式呈交投降書,自此,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結束。日本投降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執意挑起內戰,並為了便於指揮和管理,還特意設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和西北五個「剿總」司令部,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在解放戰爭期間,這五個「剿總司令」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國軍中最牛的一個軍,麾下三位師長,日後都成為王牌軍的軍長
    因為在第五軍成立時,麾下三位師長分別是戴安瀾(200師),鄭洞國(榮譽一師),邱清泉與廖耀湘都擔任過新編22師的師長,除了在抗戰中犧牲的戴安瀾之外,其餘三位,日後都成為國軍五大王牌軍的軍長。這些人都是國軍中的驍勇善戰之將,但是日後發展最好的,並且成為國軍王牌軍的軍長是第五軍走出來的將領。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於1955年回到大陸,後來是什麼結局?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方面為了調集軍隊打內戰,曾經在重要戰略區域設置了剿總司令部,而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部就是其中之一。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部成立於1948年1月,擔任司令官的是衛立煌,到了遼瀋戰役前夕,衛立煌控制的國民黨東北剿總序列下,一共有四個兵團,分別是駐守在長春的鄭洞國第一兵團、駐守在瀋陽的周福成第八兵團、廖耀湘第九兵團,以及駐守在錦州的盧浚泉第六兵團,總兵力大約在五十五萬人上下。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為了減小阻力,他還把三位堅決反對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用飛機送走,那麼這三人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是時任國軍第9兵團司令官石覺,他出生於1908年,廣西桂林人。石覺畢業於黃埔軍校三期,早年參加過中原大戰,是蔣校長的鐵桿追隨者。1948年,石覺擔任華北「剿總」第9兵團司令官,率部參加了「平津戰役」。
  • 衛立煌是東北剿總司令,手下有8個副總司令,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衛立煌是東北剿總司令,手下有8個副總司令,他們都是誰? 1948年初,衛立煌被任命為東北剿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手下設了8個副司令,他們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呢?
  • 剿總司令是何職務,職權究竟有多大,杜聿明為何不能當正職?
    1948年6月,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一職,被認為是當作「救火隊長」派往徐蚌戰場,因為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無能,在戰役一開始就指揮混亂,整體陷入僵局,為了避免更大的漏洞,杜聿明不得不承擔起這項任命來,最終在淮海戰役中被俘。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傅作義是所有起義的國軍將領中軍權最高的,位居華北剿總司令官,統率部隊近60萬人,其中自己直屬的綏遠嫡系約23萬,實力極為強悍。傅作義能徵慣戰,早年從閻錫山的晉綏軍脫離出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國民黨地方軍閥中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和李白桂系不相上下。49年平津戰役華北剿總被圍困,傅作義在無法硬拼的情況下,1月31日率部主動起義從而保存了千年古都。
  • 第二次北伐期間,參戰的國軍四個集團軍總司令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1928年1月,剛下野不久的蔣介石重新上臺,繼續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由於此時的北伐軍規模已經逐步擴大,蔣介石便以「北伐」之名,對軍隊進行了重新改編,將原先第一次北伐時擴編而來的四十多個軍編組成了四個集團軍,具體部署為:第一集團軍沿津浦線北進;第二集團軍由津浦、京漢兩線間的魯西和直南向北推進;第三集團軍由京綏、正太兩線向東攻佔石家莊,再轉京漢線北進;第四集團軍則直接沿京漢線北上,然後四路會攻京津
  • 讓頭豬做「剿總」司令?他是靠什麼凌駕於杜聿明、白崇禧之上的
    為了打擊華中、華東地區的解放軍,蔣介石於1948年6月在徐州成立「剿匪總司令部」。徐州「剿總」下轄有6個兵團,他們分別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團、李延年第六兵團、黃百韜第七兵團、劉汝明第八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總兵力達55萬餘人。
  • 國軍五大王牌勁旅,歷任軍長人員眾多,誰才算得上是各軍靈魂人物
    說起國軍中五大王牌勁旅,相信了了解民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它們分別為第74軍,第18軍,第五軍,新一軍,還有新六軍。這五支部隊除了第18軍外,其餘四支都是在抗戰時期成立的。他們在抗戰時期成立,也是在抗戰時期揚名。
  • 抗日戰爭南昌會戰,國軍損失5萬人,參戰的四大集團軍司令是誰
    南昌會戰,是1939年中國軍隊在江西南昌抵禦日本侵略軍的有限攻勢的會戰,這次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的首次大戰,1939年3月17日日軍開始進攻吳城,日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中將指揮3個師團在短期內擊敗了羅卓英指揮的第九戰區右翼30幾個師,日軍3月27日佔領南昌,4月21日中國軍隊開始反攻南昌,5月9日蔣介石下令終止反攻南昌
  • 解放戰爭:5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從1935年4月國民黨方面實施新的軍銜制度之後,直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國民黨方面先後有12位高級將領被授予或晉升為一級上將(不算死後追授)。而在這12個國軍陸軍一級上將之中,後來跟隨蔣介石敗逃到臺灣的只有五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解放戰爭中,五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有三支最強大的軍事集團,當時分別由誰統帥
    我們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和國軍的對戰都是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不過相比起國民黨我軍成立兵團就要晚一些,他們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先後成立了50多個大小不等的兵團,後來更是又先後在東北、華北、江淮以及華中地區,設立了剿總一級軍事集團。何謂軍事集團?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國防部長和華中剿總司令官,1949年敗退臺灣後,白崇禧遭到老蔣冷落,於1966年去世。第四位,閻錫山。閻錫山是民國時期和馮玉祥、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大軍閥,開創了著名的晉綏軍,而大名鼎鼎的傅作義早期也是他的部下,抗戰期間分化為綏遠系。閻錫山頂峰時期有30多萬大軍,但解放戰爭時晉軍的軍事力量已處在衰退期,整個過程都在防守山西地盤,最後敗退臺灣,1960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