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2020-12-18 騰訊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位,馮玉祥。馮玉祥是西北軍真正的首領,但自從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曾經兵鋒最盛的西北軍(40萬人)就被分化瓦解,馮玉祥在解放戰爭期間沒有實際軍權,傾向反戰和平,1948年因為海難去世。第二位,李宗仁。李宗仁是新桂系的領袖,廣西頭號軍閥。此人一直是老蔣在國民黨內的最大政敵,3次成功逼蔣下野。而在1948年李宗仁擔任民國副總統,次年成為代總統,算是政治生涯的頂峰。國民黨軍戰敗後李宗仁沒去臺灣,他先是避居美國,後落葉歸根回到大陸終老。

第三位,白崇禧。白崇禧和上面的李宗仁合稱為桂系「李白」,與李宗仁特點不同,白崇禧更精於謀略和軍事指揮,是桂系20萬軍隊的實際掌控者。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國防部長和華中剿總司令官,1949年敗退臺灣後,白崇禧遭到老蔣冷落,於1966年去世。第四位,閻錫山。閻錫山是民國時期和馮玉祥、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大軍閥,開創了著名的晉綏軍,而大名鼎鼎的傅作義早期也是他的部下,抗戰期間分化為綏遠系。閻錫山頂峰時期有30多萬大軍,但解放戰爭時晉軍的軍事力量已處在衰退期,整個過程都在防守山西地盤,最後敗退臺灣,1960年病逝。

第五位,陳濟棠。陳濟棠也是地方大軍閥,屬於粵系的首領,人稱「南天王」。由於廣東富庶兵力雄厚,陳濟棠在1936年試圖聯合李宗仁推翻老蔣,但被對方提前擊破。解放戰爭期間陳濟棠早已失勢,一直在南方,沒有參與主要戰事,49年同樣敗退臺灣,不久後因腦血栓去世。第六位,唐生智。唐生智是湖南軍閥,在1937年主張死守南京的強硬派。其實他的嫡系部隊在抗戰前也因為先後3次反蔣失敗而喪失殆盡,沒有多少實權。解放戰爭時期唐生智基本沒有參與,在老家教書育人,1949年於湖南個人宣布起義。第七位,程潛。程潛是國民黨北伐元老,北伐第六軍軍長。1949年時程潛早已沒有兵權,但跟陳明仁將軍一起組織了長沙起義。後來在大陸終老。

第八位,陳誠。陳誠為中央軍嫡系,蔣的心腹愛將,也是大陸時期中央軍最有權勢的將領,土木系的創始人。陳誠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國民黨軍隊一度達到百萬人規模,僅他培養出的軍長就有20餘人。臺灣時期陳誠仍然位高權重,擔任行政院長,治理發展臺灣經濟,能力還是十分出眾的。第九位,何應欽。何應欽也是中央軍大佬,北伐時的第一軍軍長。1945年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是其軍事生涯高光時刻。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曾出任過國防部長,後來戰事不利辭職。國民黨戰敗後何應欽也去了臺灣,直到97歲高齡謝世。第十位,陳紹寬。陳紹寬是抗戰時期的海軍一級上將,1937年江陰沉船時主力艦隊基本全部喪失。他本人十分愛國拒絕內戰,全程沒有參與解放戰爭,其海軍司令職務後來由桂永清擔任。戰後陳紹寬一直留在大陸直到1969年去世。

有人問名單裡怎麼沒有東北軍少帥?張少帥因36年西安兵諫,事後被國民黨政府剝奪了軍銜,解放戰爭時期自然就不屬於國軍一級上將行列了。而顧祝同、薛嶽、周至柔等人都是在退居臺灣後才獲得了軍銜晉升,也不包含在內。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5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從1935年4月國民黨方面實施新的軍銜制度之後,直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國民黨方面先後有12位高級將領被授予或晉升為一級上將(不算死後追授)。而在這12個國軍陸軍一級上將之中,後來跟隨蔣介石敗逃到臺灣的只有五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解放戰爭中,五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如果說國共交戰,敵人將領陣前戰死也有軍人血性的因素,郝鵬舉卻完全不是這樣。此人貪生怕死,曾經在抗戰期間投靠過日軍,後來又反覆無常,起義加入我軍後再次叛變。1947年郝鵬舉被我軍華野部隊俘獲於山東,在試圖逃跑時被士兵用步槍打死。此人算得上是國軍陣亡將領當中最不光彩的一個。第二位,劉戡。
  • 解放戰爭勝利後,有5位國軍一級上將逃往臺灣,他們的結局如何?
    在國軍的軍銜中,一級上將一般來講很少有人獲得,一般要麼是之前支持蔣介石當時軍閥,如馮玉祥,要麼是軍界某方面的一把手,如何應欽等。其實在解放戰爭後,逃往臺灣的一級上將有五個人,他們分別是誰?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 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
  • 解放戰爭,去臺灣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有哪6位?最後結局如何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上黨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時期,同為兵團司令級別將領:為何敵我雙方軍銜差異大?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以全面抗戰時期整體看,國軍敵後部隊作用不大,且國軍敵後部隊對遊擊戰認識不足加上自身意識等原因,無法發揮遊擊戰大部作用。 如果對比全面抗戰跟解放戰爭國軍損失可發現,全面抗戰8年國軍被俘投降等約50萬,解放戰爭3年國軍被俘投降高達458萬,另投誠63萬、起義86萬,接受改編29萬。解放戰爭國軍傷亡171.1萬。
  • 解放戰爭時,唯一一位被擊斃的國軍上將,曾是川軍大佬,拒絕起義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與我軍在中原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就此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經過廣大解放軍官兵的浴血奮戰,逐步取得戰場的主動權,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基本消滅了國軍的主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共殲敵800餘萬人,而在這其中,被擊斃的最高級將領當屬最後一個民國四川軍閥,國軍二級陸軍上將唐式遵。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怎麼打都是輸,他們的軟肋究竟在哪裡?
    許多年來,網絡上一直都在熱議一個現象: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將領為什麼會越打越差,部隊戰鬥力每況愈下。而在這些國軍將領中,有不少人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抗日悍將,他們曾經是日本侵略者的剋星,比如王耀武、薛嶽等。
  • 解放戰爭末期,逃去臺灣的5位國軍上將,後來怎麼樣了?
    蔣介石剛敗退到臺灣的時候,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5個人走過來,有可能4個就是國民黨軍官。 被老蔣帶到臺灣的這些軍官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那麼這些高級軍官在臺灣混的咋樣呢?看看下面這5位的命運,你就知道了。
  • 民國17位一級上將中,有兩位並非是國軍將領,為何也能享受此榮譽
    我國元帥是最高級別的,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軍銜最高的是一級上將,再往下就是二級上將,中將加上將,中將,少將等幾個級別。而在民國時期,蔣介石共授予了17位一級上將。這17位都是國軍的高級將領,如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誠,白崇禧這10人為陸軍一級上將,後來又授予陳紹寬為海軍一級上將,剩下的都是國軍將領死後被追贈的一級上將的如四川王劉湘,宋哲元,陳調元等人。
  • 解放戰爭:功德林的上百位被俘國軍將官,表現最好的是哪3人?
    功德林監獄在北京,熟悉歷史的朋友不會陌生,是解放戰爭後關押各類高級別戰犯的地方。此地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關進去的犯人後來大都被釋放(病死的除外)了出來。可見功德林的主要功能不在懲戒,而在於改造這些人的思想,尤其是國軍曾經的高級將領。那麼在100多位被俘的國軍將領中,哪3個人在功德林期間表現最好呢?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國軍這位陸軍上將,人送外號「瘟豬」解放戰爭時死在幾個民兵手中
    按照常理,軍銜應該是一個軍人所受到的認可度的表現,是他所做出的貢獻大小、軍功戰績的直接表達。在國民黨軍隊中,軍銜,關聯的除了一位軍人的個人榮譽之外,還有他的收入問題。按道理說,軍銜的授予應該是十分嚴謹的,軍銜越高,就說明一位軍人的軍事能力越強。不過,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一個特例。
  • 解放戰爭唯一擊斃國軍上將兵團司令,人稱他一生所為跟其姓名一樣
    當然,也有極少數不識時務,頑固不化,執迷不悟的國民黨高級將軍,自以為是地認為,憑藉日薄西山般的個人微博之力,便可以與強大的解放軍對抗,選擇負隅頑抗,最終死在了戰場之上,其中,在戰場上全軍覆沒之後,被擊斃的國軍最高軍銜者,是第十一兵團上將司令官胡若愚。
  • 國軍一級上將中,只有他沒有和紅軍、解放軍打過仗
    在國民黨軍中,就有一對名中帶有「明」、「智」的親兄弟,他們一個是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一個是國民黨陸軍中將,兄弟倆都曾經位高權重,聲名顯赫。 1935年,唐生智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軍銜,當時的國民黨12位一級上將還有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李宗仁、朱培德、陳濟棠、陳紹寬、程潛、白崇禧、陳誠等人。 抗日戰爭爆發後,唐生智兼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主任,上海失陷,日軍直撲南京時,蔣介石詢問眾將對防守南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