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末期,逃去臺灣的5位國軍上將,後來怎麼樣了?

2021-01-07 騰訊網

蔣介石剛敗退到臺灣的時候,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5個人走過來,有可能4個就是國民黨軍官。

被老蔣帶到臺灣的這些軍官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那麼這些高級軍官在臺灣混的咋樣呢?看看下面這5位的命運,你就知道了。

第1位,薛嶽

薛嶽,原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著名的軍事家。曾獲得過美國杜魯門總統的自由勳章,抗戰期間,他指揮了4次長沙會戰,獨創「天爐戰法」,重創日軍,從而獲得「戰神」的封號,他也是抗戰期間殲敵最多的名將。

如此名將,到臺灣以後混得如何?

薛嶽的部隊,1950年才從海南島撤退到了臺灣的。到臺灣後,蔣介石對他禮敬有加,雖然給他升了官,但是給的都是虛職,像總統府戰略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等等沒有實權的職位。

薛嶽在臺灣沒有實權,沒有軍隊可以指揮,多半閒居在臺灣,過著半隱居的生活,1998年5月,病逝於臺灣,享年103歲。

第二位,顧祝同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投奔了孫中山先生,先後在國民黨系統中,擔任過第九軍軍長,第一軍軍長,江蘇省主席等重要職位。

抗日戰爭時期,擔任第三戰區副司令官,抗戰勝利以後,擔任陸軍總司令。去臺灣以後,也沒有太多實權,擔任過國防部代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最終在1987年,比薛嶽早一點去世,享年94歲。

第三位,陳誠

陳誠是浙江麗水人,也是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1949年,蔣介石發布「求和」公告以後。國民黨的軍隊開始大規模轉移,5月19日,他由於是蔣介石的親信,擔任了臺灣省主席以及臺灣警備總司令,在他之前管理臺灣的是孫立人將軍。

1954年他被推舉為「副總統」,不過在1963年,因病辭去一切職務,但是1964年選舉的時候,他又再一次被選為副總統,只不過他的身體不行,在1965年得了重病在臺北去世,享年67歲,死後蔣介石按照國民黨最高級別的發喪規格,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且還親自獻了花圈。

第4位,孫立人

孫立人,國民黨二級上將,他最出名的戰役是遠徵緬甸,第2次遠徵緬甸,他組建了新一軍,在緬甸所向無敵,不光救了七八千的英國友軍,還擊斃了3萬多的日軍,是抗日戰爭中,軍級單位殲滅敵人最多的將軍。

退守臺灣以後,他主要致力於現代化軍隊建設,建立了完善之兵制度,預備軍官制度,但是由於不被蔣介石信任,認定他為叛徒。最後剝奪了他的一切職務,把他軟禁起來了,而關於他的歷史事跡,也被刪除。1990年11月孫立人將軍在臺中病逝,享年89歲。

第五位,胡鏈

被授予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軍銜,黃埔軍校第4期的畢業生,他和胡宗南並稱為「二胡」,解放戰爭時,他率領的是蔣介石五大王牌之一的18軍,後參加金門海戰,被人稱為「金門王」。

蔣介石對他的誇讚非常高,胡宗南被別人稱為「西北王」,而蔣介石卻說:10個西北王都抵不過一個金門王。

1949年去臺灣以後,他被任命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併兼福建省主席,後又被升為陸軍副總司令,1977年6月,在臺北病逝。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5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從1935年4月國民黨方面實施新的軍銜制度之後,直到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國民黨方面先後有12位高級將領被授予或晉升為一級上將(不算死後追授)。而在這12個國軍陸軍一級上將之中,後來跟隨蔣介石敗逃到臺灣的只有五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解放戰爭中,五個逃到臺灣的國軍一級上將都是誰?
  • 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
  • 解放戰爭勝利後,有5位國軍一級上將逃往臺灣,他們的結局如何?
    在國軍的軍銜中,一級上將一般來講很少有人獲得,一般要麼是之前支持蔣介石當時軍閥,如馮玉祥,要麼是軍界某方面的一把手,如何應欽等。其實在解放戰爭後,逃往臺灣的一級上將有五個人,他們分別是誰?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 解放戰爭,去臺灣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有哪6位?最後結局如何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解放戰爭中,國軍起義的5位陸軍二級上將都是誰?建國後結局怎樣
    解放戰爭中後期,國民黨軍由於戰局越發嚴峻,起義部隊及高級將領開始增多,尤其是中央系之外的地方部隊將領,1949年後紛紛起義投誠。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的多達5人(不包括湖南程潛,程潛為一級上將),他們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國軍敗退後,這2位國軍高級將領沒去臺灣,最終選擇回到祖國
    在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軍部隊敗退臺灣,很多國軍將領都跟隨著去了臺灣,但是在逃亡的過程中依舊有著很多的將領看清了老蔣的面目,所以選擇定居香港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當然還有著一些國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選擇 回到了大陸,在新中國的建設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今天我們講述的這兩位國軍高級將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上黨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時,唯一一位被擊斃的國軍上將,曾是川軍大佬,拒絕起義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與我軍在中原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就此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經過廣大解放軍官兵的浴血奮戰,逐步取得戰場的主動權,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基本消滅了國軍的主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共殲敵800餘萬人,而在這其中,被擊斃的最高級將領當屬最後一個民國四川軍閥,國軍二級陸軍上將唐式遵。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他20歲升任國軍中將,42歲晉升上將,其孫女是臺灣著名女歌手
    我發現湖南在近代中確實是出了太多厲害的人物,咱毛爺爺、彭元帥就不說了,我們今天要來介紹的這個人是國軍上將,此人其實並沒有怎麼帶過兵打過戰,但是其軍銜升任速度卻非常的快,20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國軍中將,42歲更是晉升為了國軍上將,他就是劉詠堯。
  • 解放戰爭唯一擊斃國軍上將兵團司令,人稱他一生所為跟其姓名一樣
    ,在戰場之上發動了起義,向解放軍投誠,後來成為了新中國的功臣。當然,也有極少數不識時務,頑固不化,執迷不悟的國民黨高級將軍,自以為是地認為,憑藉日薄西山般的個人微博之力,便可以與強大的解放軍對抗,選擇負隅頑抗,最終死在了戰場之上,其中,在戰場上全軍覆沒之後,被擊斃的國軍最高軍銜者,是第十一兵團上將司令官胡若愚。
  • 解放戰爭中,3位捨棄上將軍銜,棄暗投明起義的川軍名將
    國民黨的軍銜中最難得的就是上將軍銜,因此,我們能看到很多有名的國軍將領,都是中將軍銜,像我們熟知的杜聿明,王耀武等名將,就算是當了兵團司令,依然是中將軍銜。大名鼎鼎的西北王胡宗南,也是一直到了1955年,才被正式授予了二級上將的軍銜。
  •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軍一名將死在臺灣,為何竟被大陸追認為烈士?
    解放戰爭中,有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非常特殊。此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將綏靖區司令官,率部與解放軍部隊多次激戰;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殘部敗逃臺灣,這位中將也在其中。後來此人死在臺灣,卻被新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國民黨高官怎麼會被大陸追認烈士呢?這些經歷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回事呢?
  • 解放戰爭:國軍除了五個王牌軍,還有一個主力軍,全建制逃到臺灣
    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軍隊系統之中有五大王牌軍之說,這五個王牌軍分別指的是新編第1軍、第5軍、新編第6軍、第18軍和第74軍。當時,這五個王牌軍不論是在兵力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遠遠優於其他軍隊,戰鬥力非常強大。
  • 海南島這個普通家庭,竟走出5位國軍將官!1個上將2個中將2個少將
    但令人吃驚的是,在海南文昌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裡面,竟然短時間內出了5位國軍高級將領!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家庭就是文昌縣的鄭家。鄭家並不富裕,但上世紀20年代,該家庭的年輕男人都喜歡從軍,而且成材率極高,前前後後共有弟兄5人成了國民黨將官,其中上將一人,中將兩人,少將兩人。
  • 他們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後來各自的結局如何?
    而其中的五個將軍被後人稱為「五虎上將」。然而他們的結局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是各不相同。一、幹將陳誠陳誠出生於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位居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其學習生涯從小學開始,之後中學,最後於1919年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跟隨孫中山先生出生入死,後被蔣介石看重。待黃埔軍校成立後,任職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