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東漸:二十世紀中國禮服的「西化」之路

2020-12-26 騰訊網

禮服, 是在參加典禮、婚禮、祭祀、葬禮等鄭重儀式時穿著的服裝及必要的服飾品。

西式服裝根據時間區分穿著。而禮服根據儀式舉行的時間是在下午還是晚上, 相應選擇日間禮服或晚禮服。

古代禮服的雛形在 16 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 但主要是貴族在宮廷裡穿著的一種正式的服裝。

近現代禮服的固定模式在 19 世紀才逐漸形成。

而中國的服飾主要是以「行事」區分穿著。就是進行什麼樣的儀式穿著相應的服飾!

而在二十世紀這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裡, 中國服飾形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一統中國幾千年的等級森嚴, 形式嚴格的服飾形制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土崩瓦解,。

而我國禮儀服飾隨著民國的中西服形制結合的短暫存在, 到新中國成立的軍服情結, 直至改革開放後全面被「西化」。

01

民國時期中西方禮儀服飾初次碰撞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 經濟與文化均嚴重與世界脫節。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最終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民主共和國,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傳統服飾形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制度不復存在, 服裝與社會等級的關係就開始逐漸淡化。

民國的存續雖然短暫, 這個時期卻是中國服裝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從西方對中國強迫入侵的角度, 還是清王朝末期公派留洋學生, 或是民間的自主交流, 西方的文化及服飾都對維持著幾千年傳統服制的中華古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國時期,男女服飾呈現出多樣化,男子主要有長袍、中山裝、西裝、學生裝,還有警察制服等。女子服飾出現了旗袍、西洋服飾、大衣等,女學生有穿藍袍、裙子的。

02

中西融合的華夏男裝經典——中山裝

1936 年民國政府《修正服制條例草案》確定了中山裝為公務員服裝,從此也成為民國官員的正式禮服。中山裝將中國傳統的中式意蘊與西式裁剪技術相融合,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包容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顯著的中西合璧特點。

中山裝將衣領設計成符合國人習慣的關閉式立領,既保暖又無內衣配套之慮,並吸收了西式服裝腰身內收、合體的優點,褲子也參照了西裝褲的式樣,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褲子有有三袋: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後有一帶蓋袋。右前部設一俗稱表袋的小暗袋,腳口帶外翻邊。

而改進定型後的中山裝更是糅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三民主義思想的寓意:一是中山裝前襟五粒扣,象徵了五權分立。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禮儀廉恥。三個袖扣表徵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象徵對知識分子的倚重,從而賦予了中山裝政治性和革命性。

此外,中山裝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也比西裝要強,中山裝可用高檔面料製作,也可用普通布料製作,既可作禮服,亦可作便服,為服裝的普及掃除了經濟上的障礙。中山裝上衣下側的口袋採用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便於穿著者隨身攜帶書本、筆記本等用品。正是這種外形上的美觀、大方,以人為本的實用性設計和穿著上的普遍適用性,使中山裝一經推廣便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由於孫中山帶頭穿著,而使中山裝在當時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象徵,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制服。

03

中西方融合的華夏女裝的經典—— 旗袍

旗袍原是旗人所穿之袍,在清代旗人之袍有男袍和女袍之分,而我們現在一般所指的旗人之袍僅指其中的女袍。清代,旗袍在自身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成為旗人貴婦的寵兒。清旗袍的特點是衣身寬大平直,袖子寬肥,衣長至足,領、袖、襟、裾等易磨損之處都鑲有寬闊的花邊以增加衣服的牢度,到了後來,這些花邊逐漸脫離了原先的實用功能而演變成一種裝飾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旗袍用料多採用綢緞,織物紋樣也多以鳳凰百鳥、龍獅百獸、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傳統吉祥圖案為題材,色彩鮮豔飽滿,華麗富貴。女性穿著旗袍時一般裡面還要再穿一條長褲,走起路來,繡花的褲腳隱約可見。

20 世紀初,民國初期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性為顯示男女平等,蓄意要模仿男子一截穿衣的模式,於是形似長衫的旗袍便被翻出來有一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民國時期的旗袍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清代旗袍的重複上演。

以前的旗袍重在展示裝飾圖案做工的精美而忽視人的存在意義,把人裹得嚴嚴實實的。而民國時期受到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宣傳介紹,西方人本思想以及西方審美觀給中國女裝帶來了新的理念,也為國人評判女性美提供了新的標準。民國旗袍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人的本身,《申報》曾登過一篇關於女子新裝的文章,其中對旗袍的樣式是這樣談論的:

「旗袍的式子,本是和男子的袍子仿佛,腰部和臀部並不分出寬窄,因此著旗袍的人並不能顯出他天賦的形體美,所以應該將旗袍的腰部做的略微比臀部小些,方才覺得體態婀娜」。

總的說來,20 年代初主要是在旗袍的輪廓線上進行改良,袖口漸小,腰身外輪廓略向內收。20 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起來,並採用了西式裁剪方法,在結構上進行了變化,在腋下加胸省,突顯胸部的立體感。這時期西方又正值短裙流行,國內的旗袍也緊跟西方流行趨勢,裙擺提升到了膝蓋 。

04

新中國成立後的軍服情結

在服裝史上,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 標誌著服飾形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往資產階級形象以及西化的服飾形制在狂熱的工農潮中遭到極大的抵制, 華麗的禮服在這個時期銷聲匿跡。這個時期的服裝呈現簡單化、生活化的特徵。早期發展至今的中山裝到這時已客觀形成新中國的禮儀服。而受蘇聯的影響, 改裝的列寧服也成為建國後的代表款式之一。

而由於政治原因, 軍服成為最革命,最可信賴的象徵。藍、綠、灰的服裝霎時席捲全國男女老少。而新中國時期成立之初,物資匱乏,也使人們的服飾越來越趨於簡樸,簡陋,除了中山裝,民國的西式或中式服裝統統消失。但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外事活動中仍穿著中山裝。

05

禮制服裝全面西化

改革開放以來, 民間的禮服種類與樣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

名人效應成為前所未有的時尚服飾傳播的最重要途徑。尤其是進入 90 年代, 明星及社會名人扮演流行先導的角色更加具有影響力。

他們在各種媒體上出鏡時穿著的禮服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禮服消費方向。

高端人群如名人、政界人物、財富人士的著裝已經基本實現與世界時裝同步。

禮儀服裝按規格檔次可大致分為正式禮服、準禮服和日常禮服。按穿著時間又可分為夜間禮服和白晝禮服。

在禮服中除了大眾常用的禮服外,還包括各種特殊功用的禮儀服裝如軍隊的文武官員、儀仗隊穿用的禮服,宗教活動中穿用的祭服,法官在執行公務中穿用的法袍,授予學位時穿的禮袍及各種民間節日中穿用的舞蹈服裝等等。

正式禮服是在一些盛大而又隆重的特定場合、特定禮儀中穿用的社交服裝。夜間盛大的宴會、酒會、觀劇、舞會、皇室成員、國家大使級的招待會、古典音樂會等等。

正式禮服一般在搭配組合上有嚴格的規定,高規格的女用禮服有晚禮服、宴會服,高規格的男用禮服又稱之為大禮服,主要有燕尾服、晨禮服。

塔士多禮服也可作為正式禮服。夜間穿用的禮服較比白晝穿用的禮服要慎重、正式。

如女式晚禮服袒胸露背、奢華氣派,從選材到造型上都較白晝的禮服更加自由豐富,追求個性化的表現,同時也更應精益求精。

各個時代時尚的經典佳作都集中地體現在晚禮服的設計之中。

而準禮服又稱之為略禮服、簡禮服。它一般為正式禮服的略裝形式,也是正式場合中穿用的社交禮服,但較正式禮服在用料、造型、配飾上有一定的區別。女式準禮服白天穿用午服,傍晚時為雞尾酒會服,晚間為小禮服。男士準禮服白天為黑色套裝,傍晚時多穿用雙排扣或單排扣西服套裝,晚間穿用塔士多禮服。

日常禮服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一般性的社交服裝,是根據具體的社交氣氛自由搭配穿著的禮服。

女式日常禮服以午服為主,男式日常禮服為雙排扣或單排扣西裝套服,也有使用黑色套裝的。常禮服較生活化、簡潔大方,但仍不失華麗。

隨著社會的進化、民主運動的興起、貧富差距的逐漸縮小、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今天的西方年青一代對禮儀服裝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日常禮服應對正式場合的人士屢見不鮮。

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們更注重自我釋放、個性獨立、新的服裝觀念、新的穿著方式,這些為禮儀服裝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由於禮儀服裝不是便服,它具有一種社會性的契約,是具傳統倫理意味的禮法、禮規的具體體現,所以作為社會成員還必須遵從它,在它的限定之中尋求適度的自我表現。

06

結語:

當歐美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漸漸滲透到中國各大城市後,中西服飾文化經歷了由對峙、交鋒到融合發展的過程。

中國服飾也因此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時至今日,隨著全球經濟,技術,文化和人才交流不斷增加,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禮儀服裝也因此而顯得更加重要。

禮儀服裝是無聲的語言,作為溝通人際關係,更是展示國家民族形象的一種有效手段。

相關焦點

  • 淺談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平面設計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設計師開始注意到此時的中國平面設計過於西化,缺少具有本土氣息的設計形式,如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平面設計語言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二十世紀末;平面設計;92平面設計展 二十世紀末的這幾年是平面設計的高速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其伴生物所存在的設計行業也進入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時期,學院設計系的建立,為設計行業提供了大量人才,在三大構成的影響下,其設計作品也逐漸具有現代視覺表達元素,一些入行較早的設計師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得以實現,加上
  • 中國詩歌須「化西」而非「西化」
    江蘇揚子晚報《詩風》周刊展開「中國詩歌中國味」討論的初衷,並不是談創作的風格流派,而是要進一步闡明中國詩歌是為人民大眾而創作的立足點。近一時期,詩壇有人大談詩的審美多元和西化的問題。他們論證,新詩是從西方引進,因此新詩詩體的標準走向應該是外國詩歌的「翻譯體」,他們也確實在亦步亦趨地實踐著他們心目中的翻譯體。翻譯有直譯,有意譯,然而最大的弊端是晦澀難懂。
  • 青銅時代的中國西化
    這條青銅之路,經由中亞,越過世界屋脊後,便與玉石之路對接了,在玉石之路止步的地方,青銅之路延伸過來了,在良渚化世界的盡頭,文化中國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一個大包裹,那是青銅時代到來的通往「西化」的文明體系:青銅、小麥、牛羊。
  • 李鵬‖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對納蘭性德的影響
    納蘭的西學知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學於清初在東方傳播、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而他對"西學東漸"的態度在清初一般士人中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僅僅聚焦於納蘭對西方實用技術的介紹,由此認為納蘭思想先進,「走在時代的前列」[3]230,甚至「可以說是十七世紀中國知識界最先進的分子之一」[2],固然大體不錯,可細究起來,則既不全面,又欠深入。因此,仍有必要以整個西學作為參照系,檢視納蘭所擁有的西學知識,探析他對「西學東漸」所持的態度。而藉助納蘭這一個案,我們可以略窺西學在當時中國傳播與接受的實際狀況。
  • 佛教東漸——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提示:點擊上方"藝術品鑑雜誌"↑免費訂閱本刊鞏縣石窟寺 第5窟 藻井西部 飛天對於中國來說,佛教是由西向東而來。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內地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佛教在東傳之路上,兩個重要的中轉點則是貴霜國和西域諸國,他們都不同程度接受了佛教,並對佛教傳入內地產生了重要影響。
  • "東風西漸":白瓷時代的輝煌|瓷器|馬可·波羅_網易新聞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當東印度公司把這些瓷器運到歐洲拍賣時引起轟動,這批瓷器因查無產地,故被命名為「克拉克瓷」。某種意義上,中國瓷傳入歐洲路線與今天的「一帶一路」走向不謀而合。作為白瓷的忠實擁躉,英國陶瓷藝術家埃德蒙·德瓦爾歷時18個月,先後走訪了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英國普利茅斯三大世界著名瓷都,在《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聖之路》一書中以貫穿中西的視角,結合了旅遊札記、回憶錄與歷史講述,追溯瓷器從中國傳入歐洲發展演變的輝煌歷程,描畫出一部數百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迷人面貌。
  • 青銅之路:上古西東文化交流概說
    絲綢之路繁忙於漢唐宋元時代,史不絕書,主要是由東向西傳播絲綢與定居農業文化。兩者先後相繼而方向相反,可以說是青銅之路誘發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取代了青銅之路。研究表明青銅技術的傳播並不是孤立的現象,而與羊、羊毛、牛、牛奶、馬、馬車等技術的傳播密切相關。青銅之路將歐洲和東亞納入了以西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體系,絲綢之路又加強了東亞與西亞、歐洲的聯繫。
  • 孫猛 | 平安前期為止,中國8世紀以前一半的漢籍已經東傳到了日本
    今日,我們把西傳途中的敦煌遺書跟東傳日本的漢籍西東貫通,一幅地球格局的傳播中華文明的歷史圖畫呈現在我們面前。七世紀、飛鳥時期,掌握了權力和財富的中央朝廷以及皇族、貴族為了擺脫政治、經濟、文化的原始形態,開始不遺餘力地全方位地汲取唐代的先進的物質文明和文物典章,其標誌之一就是派遣使者赴唐,從此,真正打開了中日間直通的漢籍東傳之路,漢籍主要來自中國本土。
  • ​帕提亞與希臘化文化的東漸
    然而,對這兩個分處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且相距遙遠的古典文明彼此之間是否有過接觸和交流,甚至相互影響的問題,卻一直是中外學者饒有興致並試圖作答的熱點論題。自18、19世紀以降,隨著基督教傳教士、探險家和旅行家的陸續東來中國,歐洲漢學隊伍得以擴大,有關這一論題探究的序幕由此拉開。因此,相較而言,國外學者對此問題涉獵較早,且最初的研究多以漢學家為主力軍。
  • 對禮服 吉服的理解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近些年很流行的,宮廷服裝的名稱;基本是禮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為了儘量解釋這種名稱的定位,我們有必要分別劃分一下每個名稱所涵蓋的服裝範圍
  • 金陵女大:文理兼修的第一所中國女子大學,西學東漸下的教育碩果
    引言晚清以來,中國瞬息萬變,從洋務運動的器物之變,到戊戌變法時的制度之變,再到新文化運動時的思想革新,這既是近代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的歷程,又是西學東漸不斷浸潤的結果。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是多方面的,從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型更新是近代中國在教育方面新陳代謝的體現。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學術界掀起了一場「韋伯熱」。《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的翻譯和出版,讓韋伯持續地激發著中國學者的思考和激辯。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韋伯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國勳。《永遠的現代人——紀念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專題封面。
  • 「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全球英語挑戰賽——建築篇
    2020年,為了將中國文化之韻介紹給更廣闊的世界,英孚發起「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全球英語挑戰賽,號召孩子們說出自己最愛的中國故事。>36篇定製化朗讀篇目覆蓋全年齡段四大主題讓你暢所欲言節日民俗●而今天我們要欣賞和朗讀的篇目是建築大賞板塊,它將帶領我們感受中國建築之美
  • 禮服 吉服 和朝服龍袍名稱的思考(1)
    1禮服近些年很流行的,宮廷服裝的名稱;基本是禮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為了儘量解釋這種名稱的定位,我們有必要分別劃分一下每個名稱所涵蓋的服裝範圍
  • 「西學東漸」:明季傳教士為了傳教,不惜推動「天主教中國化」
    傳教士們通過漢語學習將西方的知識、科技、制度等等各方面傳入中國,給明末思想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傳教士本身也學習了許多的漢文化知識,對於中華文化語言文字在外國的傳播也有著巨大的作用。02十六世紀以來,為了更好的傳教,同時重新樹立起教會逐漸衰敗的權威,1540年經過教皇保羅三世的批准建立了「耶穌會」。
  • 淺析中國旗袍服裝樣式起源文化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關於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 鈷的漂流記:藍色惡魔、西學東漸和特斯拉
    中國古代對鈷的應用,最早可以見於唐三彩器中。彼時,鈷藍作為著色顏料十分名貴,只見於少量唐三彩之中,此類著鈷藍的唐三彩也被後世推崇備至,有「三彩掛藍,價值連城」的美譽。隨著中國古代歷代瓷器藝術的精進,鈷在瓷器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嫻熟,出現了被命名為「祭藍釉」的高溫藍釉品種。
  • 【大家】東風西漸:鈴木大拙與禪
    1928年8月11日,中國近代最有名望的僧人之一——太虛法師,從上海乘船,開始其長達九個月的歐洲行程。在這次訪問行程中,太虛法師接受法蘭西學院的Sylvain Levi教授的邀請,在東方博物院舉行了一場演講,在這場堪稱「失敗」的講演中,太虛法師試圖表達科學與佛教的親緣性,但這種論調對於現場聆聽的西方人而言,並沒有激發起他們對佛教的絲毫興趣。
  • 中式禮服,秀禾服挑選守則及穿著禁忌
    秀禾服不僅僅可以在婚禮當天迎親時候穿,也可以當作敬酒服用基本是結婚必備的服裝。而且秀禾服上的圖案比較多元化 不僅能秀龍鳳 任何寓意吉祥的花草 動物都可以繡 多元化的圖案也是秀禾服越來越受準新娘喜愛的原因。那怎樣才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秀禾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