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認為旗袍是清代旗女而來嗎?淺析中國旗袍服裝樣式起源文化

2020-12-27 浮生又四日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關於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

第三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

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

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闢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闢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筆者更偏向第四種觀點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原因如下:

一、民國初期是西方文明和中華傳統劇烈碰撞的時期,面對思想上的湧入,年輕人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女性也追求解放。

力爭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年輕女性,從服裝上開始邁出第一步。於是第一批旗袍應運而生。

代表人物就是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她在1907年時給人印象深刻的裝束就是一身「青色長袍」。這時候的「旗袍」並不像現在一樣開放,還是延續了舊時保守風格。

因為自漢代以來,穿袍服是男性的專利,而女性只能穿兩截衣。《女兒經》中「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體現了封建思想下女性被歧視的現狀。

民國建立初期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西方文化與思想的大量湧入,國家飽受列強侵略和軍閥戰爭之苦,思想先進的年輕人積極學習西方,特別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二、中西文化交融,女權意識萌芽。經過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女子放足、剪髮運動,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伴隨女權運動的發展。

張愛玲就曾在《更衣記》裡寫道:「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闢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呢」。

三、反對封建禮教,爭當新時代獨立女性。這一時期,女子思想解放潮流空前盛大,大量女性以新時代獨立女性自居。因此在服飾上延續清朝的服飾是不可能的,原因上文觀點四中以說明。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事實上,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

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

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

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相關焦點

  • 旗袍的樣式起源於清代嗎?聽聽學者們怎麼說
    旗袍,如今幾乎是人盡皆知。然而對於旗袍的樣式起源,學術界的學者們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第一種觀點,認為旗袍就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的!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有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具備其內涵,未免有失偏頗」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是源頭應該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有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江南大學的崔榮教授在《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道「漢族的袍服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足的袍或褂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
  • 旗袍,百思不得「旗」解的袍
    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最為著名。唐代,胡服風行一時,唐開元、天寶年間,胡服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扮演著服飾主角,偶爾也穿插一段回歸寬博的戲碼。到清代,袍服被視為典型服飾,歷時最長且較穩定。
  • 「旗裝改漢服」民國旗袍的前世:清代旗女之袍
    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和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1920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子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 旗袍的起源於何時?為什麼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的最佳代表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 旗袍的式樣是不是起源於清代?聆聽學者怎麼說
    旗袍,現在差不多人盡皆知。然而對於旗袍風格的起源,學界學者有很多爭論,主要有四種觀點由先生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代表第一種觀點認為旗袍是直接從清代齊國婦女的服飾發展而來的!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有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具備其內涵,未免有失偏頗」代表為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和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與旗袍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來源應為西周時期的細麻布或先秦時期的深衣或兩漢有人質疑旗袍是滿族衣服,江南大學的崔榮教授在
  • 你知道旗袍的起源嗎,它是由哪兩個民族服飾文化融合的呢?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其實旗袍的起源在中國現代是有很大的爭論的,有的人講是漢人和滿人服飾的一種融合後的改良版,有的學者卻認為旗袍是從先秦時代就留下來的一種穿著遺風。不過旗袍流行的時代也非常的特殊,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士,旗袍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民國的長衫馬褂,還是比不過一襲旗袍
    民國沒經歷過,風月也只殘留了些電影裡的長衫馬褂瓜皮帽,或撐傘成一景的旗袍印象。上世紀二十年代,開衩鑲邊帶盤扣的旗袍逐漸流行。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還是旗女之袍?沒人說得清楚。歷史上,服飾是分等級的,什麼身份如何著裝都有明確規定。那叫「昭名分、分等級」。
  • 中國傳統旗袍歷史 為你簡述旗袍發展演變過程
    回顧旗袍歷史,上世紀20年代初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點,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旗袍從宮廷走向了民間,從滿族走向了漢族,並為大量的漢族婦女所接受。旗袍是我國一種具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末的旗袍樣式,主要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是中國的國粹,也是大中華區文化融合的象徵。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以及現任總理李顯龍和他的兒子的妻子們都穿著旗袍來顯示他們的中國血統。越南官員認為,傳統服裝「澳傣」源於中國旗袍,而「澳傣」的中文翻譯指的是旗袍。
  • 中國旗袍的發展歷史.
    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 傳統旗袍美學
    旗袍派別旗袍文化近百年之久,因地域、思想、生活氛圍有別而產生了眾多流派,每派各有各的特色與亮點。最具代表性的為京派、海派、蘇派旗袍。京派旗袍提起旗袍,大家幾乎本能地和民國時期老上海的風流婉轉,亦或是江南絲綢的溫潤細膩聯繫在一起,實際上,旗袍的發源地是在北京。京派旗袍沿襲千年來漢服制保持平直寬大的風格,具有中國文化的美。
  • 「旗袍」與「褀袍」之爭,這回你認同臺灣省學術界的更名嗎
    旗袍是一款在國際上是特別具有辨識度的服裝。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看到一襲旗袍,看到那婀娜多姿、高貴典雅的服飾,都會想到東方大國。旗袍的設計思路以立體式裁剪為主,打造女性S型體態,極至展現女性曲線之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清代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服裝平面結構不僅用來蔽體和裝飾,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符號,同時也是政治統治的工具。清代裝飾藝術趨向繁縟表現在服裝上,就是有「十八鑲滾」之說的繁複工藝裝飾。然而這種獨特裝飾的形成,與服裝結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恐怕也是清代服裝的魅力所在。結構和裝飾的結合總是沿著結構線進行。可以認為,沒有結構的分割,也就沒有清代服裝的裝飾,即結構成為裝飾的先決條件,裝飾依附結構而存在。
  • 旗袍的來源和演變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衣冠服飾隨之發生變化。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國,歷來具有意識形態作用的服飾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場革命。婦女服裝,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一般仍然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飾沒有太大的區別。
  • 旗袍的由來及演變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 京式旗袍:古典美走入現代生活
    旗袍是由清代旗女的袍服逐漸發展而來的,民國時期流行最盛,被譽為女性國服。發展至今,旗袍主要分為京派、海派以及港派等。張鳳蘭介紹,相比海派旗袍,京式旗袍具有寬邊、重裝飾、色彩華麗等特點,面料選用相對厚重的織錦緞,外形也更為挺闊寬鬆,體現的是典雅莊重、大家閨秀的氣質形象。逐步演變的旗袍。
  • 旗袍變身記:從祖奶奶、太奶奶到我自己都是穿著旗袍長大的
    關於旗袍的演變,有很多說法,比如:旗袍是從清代轉變而來,也有人說,自從上古時期,人們的衣著就有了旗袍的發展趨向。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這裡,作者更傾向於旗袍是由滿族婦女穿過的袍服演變而來的觀點。為什麼這樣說呢?作者有足夠依據的理由。即受到家祖的啟迪:從祖奶奶、太奶奶起,都是穿著旗袍長大的。
  • 動漫中的旗袍中國角色
    並且說到中日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旗袍和日本的和服就是很好的象徵了。就今天在這裡想要介紹一下,那些動漫裡出現的穿著中國旗袍或者有中國元素的經典人物。■「銀魂」中的神樂    其實一說到動漫中的旗袍角色,也許大家都會想到銀魂中,這個身穿旗袍手拿中國式雨傘,髮型總是典型的中國式蘑菇頭,並且總是摳鼻說著「阿魯阿魯」的神樂了吧。
  • 鄧麗元 旗袍裡的中國故事
    在老旗袍師傅們的幫助下,2007年,鄧麗元和媽媽在北京成立了「紅館旗袍」品牌,繼續自己對於傳統和創新的探索。匠人精神承載的文化底蘊2015年,中國旗袍協會成立。紅館旗袍成為中國旗袍協會最初合作的兩個品牌之一。她認為,作為協會的成員,要更多地投入對於中國傳統服飾和旗袍文化的思索。
  • 非遺滿繡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劉思彤講述「旗袍」的前世今生
    旗袍是「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服裝,傳承的是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創新 的 是「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既要「得真傳」的「繼承」,也要「得人心」的「發揚」。  有人混淆了旗袍概念,把旗袍定義是連衣裙 ,我認為這個概念不是「藝術的創新」,而是「文化的無知」,不把「無知」當「態度」,不把「惡搞」當「創新」,不把「曲解」當「傳承」,不把「破壞」當「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