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派別
旗袍文化近百年之久,因地域、思想、生活氛圍有別而產生了眾多流派,每派各有各的特色與亮點。
最具代表性的為京派、海派、蘇派旗袍。
京派旗袍
提起旗袍,大家幾乎本能地和民國時期老上海的風流婉轉,亦或是江南絲綢的溫潤細膩聯繫在一起,實際上,旗袍的發源地是在北京。
京派旗袍沿襲千年來漢服制保持平直寬大的風格,具有中國文化的美。
京派注重藝術,它矜持、凝練、華美、端莊。
京派旗袍雖型較為保守,但色彩濃鬱、繡花圖案工藝繁複,著重強調「衣」本身。
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在三十年代的海派女性服飾中可謂一統天下,海派旗袍強調女性身段,更加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
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主要是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開埠,「中體西用」、「西學東漸」,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
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在領型上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則有更多變化,出現荷葉袖、開叉袖等。
蘇派旗袍
蘇派旗袍以精美繁複的刺繡以及考究面料使之鮮明的區別於上面兩個派別。
蘇州是蘇繡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
清建立政權後,滿漢融合過程中,旗袍逐漸漢化,越來越精緻講究。領口、衣襟、袖口邊緣開始鑲繡花紋,甚至旗袍本身也開始繡制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
於是,蘇派旗袍便應運而生了。
蘇派旗袍融合了吳門畫派的手繪藝術,書畫之美融入服裝,讓蘇派旗袍從骨子裡透出一種江南小調似的優雅韻味。
現代新式旗袍
如今的旗袍不可能重複舊時代的典雅隆重與浪漫。
諸多現代的生活習慣以及四周環境的變化,與過去存在著差異。
經過現代的修進與改良,使之與現代生活更加貼切一些。例如改良一些繁複的盤扣,運用隱形拉鏈、精緻的現代紐扣代替,更適合日常中大量的生活活動。
改良旗袍引入各種元素、風格、比傳統旗袍普及面更廣泛,可以日常穿戴。
進而融入的是一些簡潔的東方現代文明設計,比如簡潔的水墨畫、荷塘月色等等。
相對於以前側重的開衩高度、袖子樣式、刺繡手繪樣式等方面,現代的旗袍,更注重面料的舒適性,展現舒適的居家感,並為大眾所接受的改良現代感。
旗袍的人文審美
民國旗袍起源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漢族女性自漢代後,服飾逐漸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稱「兩截衣」,穿袍服幾乎成為男性的專利。女性穿「兩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象徵,被視為封建禮教迫害歧視女性罪證的《女兒經》中就寫到:
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而旗袍的出現,不僅代表著女性思想獨立的解放,也代表了審美上的自我解放。旗袍從面料、袖子領型等細節之處的不斷變化,揭示了女性對自我審美的需求以及展示女性魅力的渴望,不再掩飾肉身的自然之美,而開始追求個性之美。
女性不再只是深閨裏白衣灰裙的樸素之樣,開始追求服飾自由,順應自然給予的美麗。
旗袍的美學意義
旗袍婉約、不張揚的服裝。
既美麗又挑剔。
它的優雅,既包容了現代女性的浮躁與戾氣,周全了如今大通其道的市儈,也挑剔著女性內在的婉約之氣。
旗袍大概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韻味的服裝了。
規矩保守,端莊優美,但卻能不動聲色的凸現了女性的優美脖頸,豐柔的腰臀曲線。
這種低調與密實,生動形象的詮釋了東方女性外表上的小家碧玉、大氣端莊,也成全了女性內在深處暗蘊的嫵媚、優雅。
此外。旗袍的一針一線,一扣一結,面料刺繡,都與女性肉身極度契合。
既能襯託傳統審美裡女性的一捻柳腰。輕柔步履,細長葇夷,藕白玉頸,同時也與現代審美所強調的自然健康的曲線比例不謀而合。
優而不驕,美而不豔,秀慧之形,婉約之體,利落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