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能夠體現華夏民族服飾特有情致的,當屬盛世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經典女裝:旗袍。她儼然是東方女性服飾的文化符號。
30年代的旗袍成為了中國服裝史上女裝的典範。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城鎮,上至達官太太,大家閨秀,名媛,明星,學生,下至工廠女工,蔚成風氣。全都接受了旗袍這一樣式。只是面料,材質,做工和穿著方式有差異而已。
30年代的最初幾年,旗袍沿襲了20年代末的風格,長短適中,便於行走,袖口保持短襖時的闊大風度。
1929年開始旗袍底擺上升,達膝蓋以下,袖子也超短。
1930年的旗袍長度剛好蓋住膝蓋,但腰身逐漸縮小,下擺開始收攏。
1931年流行短旗袍,整體造型緊湊合體,腰部已經有明顯的曲線。
1932年以後,旗袍下擺開始趨長,長及腳踝至腓下部,須著高跟鞋方可行走。流行花邊裝飾,凡衣緣處鑲上花邊,使旗袍更加嫵媚。這時期的袍身加長對旗袍的現代轉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旗袍的修長能更好的展現東方女性的線條,前提當然是腰臀部和下擺的合體適度;其二,為了方便行走,修長旗袍的下擺開衩變成必要,從此開衩旗袍也成了現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標誌。
1933年開始,旗袍從低衩或無衩變成高衩,為中國女裝中少見的性感形式,遂成流行。
有興趣可以關注我的訂閱號及微信,一起交流學習中式傳統旗袍。
有夢,
上路,
用生命影響生命,
遇見最美的你,
遇見最美的旗袍,
人之所以偉大因為平凡,
敬平凡的你。
歡迎熱愛旗袍熱愛旅行熱愛生活的朋友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