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作為一個資源型國家,一直以來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出口大國角色。而中國作為一個進口需求大國,每年都會進口大量的澳大利亞的產品,比如牛肉、蜂蜜、水果、鐵礦石、煤炭等產品。
但近來澳大利亞卻不斷的在挑釁中國的底線,在關稅問題和5G基建、晶片等方面不斷與中國對抗。在中澳關係惡化之後,澳大利亞多種類商品被增加了進口關稅或實施商品禁令,制裁一出臺,澳大利亞在中國這14萬億市場份額中瞬間失去優勢席位,並留下了一個大額的市場空白。而各國都摩拳擦掌向中國展示自己的商品,以獲得中國市場的青睞。
澳大利亞總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就是因為他自以為是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極度需要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口,中國的鐵礦石80%依靠進口,其中有60%來自澳大利亞。截止到今年11月,中國共計進口了10.73億噸鐵礦石、同比增長了11%,進口額達1072.0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6.16%,但在11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連續第二個月下降,較前一個月下降了8.1%,原因就是因為澳大利亞為主的出口國發貨量減少。
中國在不斷地尋求替代澳大利亞鐵礦石的進口方,比如提高國內自主採購率、加大對巴西鐵礦石的採購率、開發非洲和幾內亞的鐵礦石資源。在中澳關係遲遲無法緩解的當下,中國正在一步步的減少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口依賴。
而澳大利亞的「缺席」所留下的巨大的市場紅利會留給誰呢?我們或許可以先從當前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入手。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東協仍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貿易額達4.24萬億元人民幣,其後的排名分別是是歐盟(4.05萬億)、美國(3.65萬億)以及日本(2萬億)。而就目前的形式而言,這些國家基本都能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中獲得一波紅利。
但最大的贏家或許還是美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每年要向他國出口近一半的農產品,例如大豆、小麥、玉米等,所以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首要的就是降低美國的大豆商品進口,因為美國對華出口金額中大豆佔了9.1%的比例,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值。
而現在美國大選局勢已定,隨著川普下臺其一系列單邊貿易舉措也慢慢廢除,只要拜登不在貿易端效仿川普試圖引發貿易戰,那麼中國或許還是會和美國進行平等貿易的,並且現在澳大利亞的「缺席」更是給了美國機會來填補這個空缺,美國或許會成為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