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2021-02-22 張家塘

刊授學院

中國文學史(94)

 

王維

 

王維(701-761年,一說699-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

 主要影響文學

王維的詩歌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這類作品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思想內容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王維作品中以軍旅和邊塞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隴西行》《燕支行》《觀獵》《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壯闊飛動之作。《隴頭吟》《老將行》則抒發了將軍有功不賞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觀獵》生動地描寫了打獵時的情景。《夷門歌》歌詠歷史人物的俠義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現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鮮明,筆墨酣暢。這些作品一般認為是王維早期所作。

還有一些詩歌,如貶官濟州時所作《濟上四賢詠》以及《寓言》《不遇詠》和後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趙女彈箜篌》,對於豪門貴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現象表示憤慨,反映了開元、天寶時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陰暗面。

《洛陽女兒行》《西施詠》《竹裡館》則以比興手法,寄託了因貴賤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對權貴的諷刺。還有抒寫婦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山中相送罷」《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君自故鄉來」等,千百年來傳誦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播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飾,具有淳樸深厚之美,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藝術風格

人們常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評論詩人兼畫家王維的作品,這的確概括了其藝術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論。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很多,大多具有這種詩情畫意融合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語言描繪出一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圖畫。

一、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畫意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表現出鮮明的藝術格調,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已然成為世世代代文人騷客不時引用和稱的寶貴素材。對於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畫意美,主要可從兩個方面加以概述。一方面是層次美。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巧妙地運用了藝術構圖手法,在諸多詩歌中均得到了體現。例如,在《終南山》中,王維首先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終南山的大輪,而這一輪廓只可遠觀,卻不可近視不然將使終南山喪失雲霧繞的神秘美感;然後詩人身處終南山中,描繪了仿佛走在雲端的景象;接著詩人又置身於終南山中峰,跳望遠處景色已經發生了變化,陽光照射下若隱若現的景象盡收詩人眼底;最後詩人筆鋒急轉去找尋投宿的居所,並找尋到對岸山間夫的身影。詩人與糖夫的出現,與神移、清的終南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烘託出詩作的層次美。另一方面是色彩美。王維詩歌除具有層次美之外,還具有色彩美,他深知色彩的奧妙,用於創新,不為文體、題材所拘泥,吸納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例如,在《積雨輞川莊作》一詩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黃」,詩人將大片濃綠的「漠漠」與蔥蔥濃綠的「陰陰」作對比,表現出極強的色彩對比效果。

二、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音律美

有別於唐朝皇室貴族熱衷華歌,世人贊功德澤厚,王維由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到中晚年後親近大自然的情緒,他的詩歌音律隨著內心態度的轉變面轉變,即不斷由邊塞詩歌的轉自山水田園詩的幽靜。例如,在《使至塞上》中,人通過詩句「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實現了對大漠場景恰到好處的描繪,使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副大漠蒼茫浩前的景象,同時又仿佛可聽到大漠上空劉過的雁群及長河奔流向前的聲音,波瀾杜闊的景象盡收眼底。又如,在《山居秋暝》中,一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繪了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山泉在山石上流滴的動靜結合景象;而緊接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出現,伴隨竹林中傳來的洗衣少女的歡聲笑語,使得山林的清幽間被打破,漁舟的划過也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全篇動靜相宜的畫面繪身繪色。王維山水田園詩歌引入了詩、畫、樂等一系列藝術元素,詩人憑藉自身對層次、色彩、音律的巧妙處理,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山水田園風光獨特的自然靈動境界,這一感性與詩人對退隱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切關注密不可分。

三、王雊山水田園詩的禪意美

進入盛唐時期,唐朝崇尚開放自由的風氣,使得大量外來文化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源於古印度的佛學思想得到唐皇的認可,禪宗得以盛行。王維便是禪宗的眾多追隨者之一,由於仕途不順,詩人過起隱居生活,信奉佛學,以求淡泊名利,他回歸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脫自我的人生感悟。禪親與世無爭的生活情緒、自然詩意的人生哲學啟發了詩人的審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園詩表現出高度的空靈美,流露出禪機哲理思想,並且還凸顯了詩人深厚的文化素養。王維將禪意滲透進詩作中,構建起餌明的禪意風格,這同樣是王維對山水田園詩作出的一大貢獻。王維營造出」空」「靜」的意境,重傳神、輕跡象,他創作的各個細節似平都在服務於完整的境界,如同」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例如,《鳥鳴澗》中,依託對鳥鳴春潤靈動畫面的描繪,彰顯了詩人被大自然意境所陶的高尚情操。又如,《竹裡館》一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該首五言絕句,表面上看用詞造句平鋪直敘,然而卻通過對「獨坐」「彈琴」「長嘯」與「幽篁」「深林」「明月」等詞語的對照應用,在一片死寂的氛圍中營造出人物一體、空靈寂靜的禪境。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浸透著若隱若現的禪機哲理,唯有如同信徒聽禪師道法一般,在心中細細去領會。這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一大美學藝術力。

王維是中國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不僅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傳統,還吸納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平淡醇美,進而將山水田園詩推向了又高度,所以在中國詩歌發展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採,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王維的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的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實際上也是以王維詩為宗尚。

 

繪畫

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同一時期的殷璠在其著作《河嶽英靈集》中評價王維之詩:「在泉成珠,著壁成繪。」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同時王維也找到了較為合適的筆墨語言來描述這種意境,禪宗不可言傳之妙,一經訴諸視覺畫面,境界清新自然不同凡響。王維不是靠畫生存的專業畫家,他作畫的出發點和目的完全是抒發個人性情,可以說,至王維伊始,繪畫的功能在逐漸轉變,從「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教文宣功能轉向面對自我,專注於畫家個人的心靈與精神。他的畫作多為山林小景,多用水渲染,自然平淡,清新雅淡,其平遠的構圖傳達出空寂無聲的靜觀之態,形象與筆墨相得益彰,從平和清疏的意境之中透出獨特藝術底蘊。但可惜的是王維並沒有可靠的真跡流傳下來,現僅存的《網川圖》《雪溪圖》《江山雪意圖》等均為後人摹本或偽託之作。同時他還著有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流世。

王維開啟了文人畫傳統。他的畫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嚮往超然、閒適的情懷,追求更多觀照內心的與禪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其文人畫鼻祖的追加定位是始於後人宋代文壇領袖蘇軾等人的極力推崇,蘇軾在論王維的詩與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並隨著文人畫大興オ真正開始得以確立。宋代以降,王維繪畫的地位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他的畫風、繪畫思想対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少,後世佔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系統,都接受了王維的影響,明代董其昌更是明確的在《畫旨》中云:「文人之畫,自右丞始」。

 

本公眾號面向全國長期徵稿,來稿請隨附作者簡介和照片。來稿郵箱:982075137@qq.com;公眾號:cjy700312;來稿作者請添加管理員微信:cjz690814,以便發放稿酬 。

相關焦點

  • 王維的生死之交!王維寫他的詩很多,他從王維輞川別業回家作此詩
    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王維沒跟上皇室逃跑隊伍被叛軍抓獲。王維獲知此事,當時裴迪冒險來看王維,王維就偷偷寫了一首 《菩提寺禁裴迪》(又名《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 王維在河西走廊的歲月
    那些年唐王朝可謂好事連連,後來名震天下文武全才的武狀元郭子儀大將軍和王維同一時期。  王維成名很早。據《唐才子傳》記錄,王維「九歲知賦辭,工草隸,嫻音律」。可見王維之才,十分了得。王維祖籍山西祁縣,王氏是當時的五大望族之一,王維的母親更是五大望族之首的博陵崔氏之女。這些望族的家教一般都非常好,家規極嚴,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都是知書達理,知識結構全面,學問淵博,性情舒朗。
  • 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母親去世後,葬在東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維逝世後,又葬在母親墓南面的小溝旁。王維當年住所叫「文杏館」,今已不存,唯有門前空地上,他親手栽植的一棵銀杏樹,依然枝葉茂盛,就像他在詩中讚美過的那樣:「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每當秋季到來,碩大的銀杏樹一片金黃,和西側觀音寺銀杏樹遙相呼應,一起被稱為「南山二杏」,讓人恍然記起當年的王摩詰。
  • 《鳥鳴澗》王維
    王維的《鳥鳴澗》當作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遊歷江南之時,其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雲溪(即若耶溪)的作品。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
  • 王維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維,生於盛唐,和李白是同一時代人物,都出生於公元701年,但和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性格不同,王維是一個山水田園派的畫家,沒錯,王維也善於作畫。王維的水墨畫風,影響著中唐以後的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歷史。蘇軾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把文人畫的內涵,全部具體化於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這些都說明了王維的畫是一絕。接下來,我們來從他的詩去品析他的人生態度。
  • 王維《山中示弟》寫給哪個弟弟?王維的兄弟們不簡單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理解王維《山中示弟》中的「弟」?本人認為指的是傳人或傳承者,是弟子的意思。此詩講的是王維的「悟道」。前言王維的《山中示弟》是一首五言近體詩:山林吾喪我,冠帶爾成人。不過王維的親弟弟可不少,到底是哪個呢?一、王維的弟弟們王維少年時曾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黃少一人。
  • 王維的《山中》賞析
    王維此詩此句也含著一絲的骨氣,但與杜牧詩不同,杜牧詩為顯性的骨氣,而王維詩為一種隱性的骨氣蘊含其中。"天寒紅葉稀",對於紅葉的稀少詩人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紅葉一片一片的不斷落下,之中的感傷之情很是濃烈。
  • 王維的那棵銀杏樹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進士擢第,解褐為太樂丞,步入仕途。時在河東山西,著名詩人如群星璀璨,王績、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盧綸、耿偉、暢當、柳宗元、王涯、呂溫、司空圖、溫庭筠都已譽滿大唐。而王維,則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王維詩名早著,加之他長年在長安作官,又多與親王貴胄交接往來,文名盛極一時。
  • 輞川別業與王維
    輞川別業就是這樣一個莊園別墅,位於今陝西藍田縣南,原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莊園別墅,王維購買後,就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做了重建和園林處理。王維住進別業後,經常乘興出遊,餘時則彈琴、賦詩、學佛、繪畫,曾邀詩人裴迪一同遊玩,賦詩唱和。
  • 19.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建別業有個前提,是初唐詩人宋之問,曾在這裡有一個別業的遺址,他購得宋之問別業遺址的基礎上,修建了王維自己的「終南別業」。而王維的「終南別業",因為位於終南山中的輞川谷這個地方,又叫「輞川別業。」那麼《終南別業》這首詩說「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人到中年的時候啊,就「頗好道」了。這個「道」指的是什麼呢?應該是佛教。
  • 20.王維《鹿柴》
    王維同李白同歲,但不同於李白終生不變的追求理想的飽滿熱情,王維從他中年開始就過著半官半隱,或者說亦官亦隱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和政治、宗教都有很大的關係。從個人經歷上來看,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張九嶺罷相,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上臺,對王維等一大批正直士人的心態產生了重大的打擊,王維從此漸漸萌生了退隱之心。
  • 大唐詩人王維的一生
    王維詩是送給同道中人的,是寫給自己的,這段豐富的,具體的生活,是王維對自己的獻祭!王維在這豐富而自然的交遊中,王維在內觀,王維在不斷的交遊中,發現,人生不過如此。王維的人生本就是一場繁華過後的寧靜,是一切的一,是一的一切!崇梵僧,崇梵僧,秋歸覆釜春不還。落花啼鳥紛紛亂,澗戶山窗寂寂閒。
  • 李杜和王維同時代,但他們極少有交集,我們今天為什麼喜歡王維?
    但是和他們幾乎同一時代的王維,關於這一類主題的詩歌非常之少。所以此時的我們來看當時的詩壇,李白和王維都非常尊重孟浩然,但是我們極少能夠看到李白和王維之間兩人是個唱和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兩個人人生志趣的差異。甚至我們可以在惡意的揣測一下,當時的李白對於王維還是有幾分看不上眼的。
  • 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
    什麼「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追星」、「佛系生活」……這兩句詩其實真是有佛意的,因為是佛系詩人王維所作。王維可以說是離佛門最近的一個人。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這字號取自佛教典籍《維摩詰經》。看看這字號,這可是實實在在的佛系。世人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 「詩聖」,王維為「詩佛」。
  • 《鳥鳴澗》--唐代 · 王維
    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
  • 《送別》--唐 • 王維
    送別唐 • 王維
  • 王維 | 臨風聽暮蟬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唐代: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裴迪是王維好友,兩人都隱居在終南山,常常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首詩就是王維寫給裴迪的酬贈詩。
  • 王維:從燃繫到佛系.
    據說有個人給王維看一幅奏樂圖,問他畫上奏的是什麼曲。王維沒有去百度,脫口而出,「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一查,果然如此。王維拍拍胸脯。3天後,在李範的引見下,王維在長安郊區的一棟別墅裡見到了一個老女孩。她就是當朝皇帝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且深得聖眷。聽完王維吟出的詩句,又現場觀摩他譜曲《鬱輪袍》,大王維11歲的玉真公主笑了。「這麼有才華的人,我還是第一次見,」公主眨了眨眼睛說,「而且,你還是個小帥哥。」
  • 王維詩歌裡的佛禪
    王維詩歌裡的佛禪填鴨龍人在唐代詩壇上,王維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大詩人;在中國詩史上,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如此,他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死後更得到「詩佛」的稱號。
  • 王維是怎樣做到「詩中有畫」的
    而王維的詩又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故能快速get到五律的精髓。今天重讀了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對「詩中有畫」有了更深的認識。輞川閒居贈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經常在一起。所謂「詩中有畫」,就是按詩句的描繪就能夠想像出一幅幅畫面來,即有畫面感。通常一首詩的首聯和頷聯寫景,頸聯和尾聯抒情。但此詩首聯和頸聯寫景。